2020年10月24日22:06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沈陽10月24日電(記者于力 包昱涵 高爽)照片,是定格的;歷史,是流動的。這些年來,有關抗美援朝的照片,常常被人提起,甚至被媒體轉發(fā)。它們背后,有著怎樣的故事?
你的腦海中,可能有這樣一幅畫面。
鴨綠江面上白雪皚皚,巨龍般的志愿軍隊伍正徒步通過架設在冰凌上的簡易浮橋,夕陽將戰(zhàn)士們的影子拉得很長很長,隊伍的前端已經步入朝鮮,后端還連接著祖國大地。
抗美援朝志愿軍隊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新華社發(fā))
近70年間,這張照片頻繁出現在報紙、雜志、電視上,成為抗美援朝留給世人的深刻印記。
照片上的浮橋就是抗美援朝期間著名的“馬市浮橋”,位于丹東振安區(qū)九連城鎮(zhèn)馬市村。
“現在看不到有橋的影子了。”93歲的志愿軍老兵王萬經手指向江面,“那是因為抗美援朝戰(zhàn)爭期間,多數浮橋是以數以百計的木制帆船相連,然后在帆船上鋪上很厚的木板。志愿軍經常夜里過江,浮橋也多是傍晚搭建、次日凌晨拆除。”
時值隆冬,水位下降,志愿軍在封凍的冰面上鋪上土石、木板,車輛便得以通行。“除了是戰(zhàn)士過江的便道,浮橋還是為前線戰(zhàn)士運輸軍需物資的重要通道。”
鏡頭一轉,來到馬市浮橋的下游。木結構打底、和平鴿飾柱、“凱旋門”三個大字書于門梁正中——1958年,在如今懸掛著“中朝友誼橋”青銅匾額的鴨綠江大橋橋頭處,曾架起過一座象征勝利的“凱旋門”。
當年3月16日,首批滿載著歸國志愿軍的列車轟隆隆駛過凱旋門,一時之間,鑼鼓喧天、歡呼似浪,沸騰的人群被鮮花與彩旗淹沒,江畔橋頭盡歡歌——歡迎!歡迎!歡迎我們最可愛的人!
1958年10月26日,列車駛過鴨綠江畔的凱旋門,中國人民志愿軍戰(zhàn)士回到祖國懷抱。(新華社發(fā))
喜相逢、團圓飯、盡情跳、魚水情、惜握別——時任安東市人民委員會文化科副科長的程源泉記錄,當年的歡迎活動前前后后持續(xù)了8個月,每一趟列車到站都要經過這5道歡迎程序。
“我們每個人手中都揮舞著自己用紅紙做的小旗,志愿軍一直向我們揮手。”今年84歲的許衍珍回憶說。
“我回國時已經是夜里兩點多了,但火車站仍是燈火通明,歡迎的隊伍載歌載舞。”第二批撤軍回國的志愿軍王忠云說,“這種時刻會讓人真正感受到,作為一名中國人民志愿軍的無上榮光。”
送君行、迎君歸的場景激動人心。定格的照片,記錄流動的歷史。抗美援朝的硝煙散去,70年斗轉星移,老照片中的景觀在變。不變的,是中國人民保衛(wèi)和平的初心和堅強意志。
” 據悉,顧月琴所在的這支浙江醫(yī)療隊,為目前所有浙江援鄂醫(yī)療隊中工作時間最長、工作量最大,也是特別能戰(zhàn)斗的部隊。天佑醫(yī)院ICU的患者病情危重、情況復雜,翁晨曦所在的醫(yī)療團隊直面的是巨大的救治壓力和沉重的身體負擔。
習近平總書記說,“戰(zhàn)勝這次疫情,給我們力量和信心的是中國人民”。在習近平眼里,“疫情防控不只是醫(yī)藥衛(wèi)生問題,而是全方位的工作,是總體戰(zhàn)”,必須“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在不到兩個月時間里,中國這個人口最多的國家在防控疫情方面成效顯著,這是中國人團結作戰(zhàn)的結果。
“戰(zhàn)士、英雄、脊梁,無法描述各位英勇逆行的壯舉;感恩、感謝、感激,無法表達我們對各位的敬意。在這次疫情防控斗爭中,醫(yī)護工作者憑借過硬的專業(yè)素養(yǎng),展現了無畏艱險、勇于犧牲奉獻的英雄氣概。
上午,在河南省第五批支援湖北醫(yī)療隊駐地酒店廣場,歡聲笑語,醫(yī)護人員們紛紛合影留念。” 來武漢一個多月,新安縣第二人民醫(yī)院急診科護士張藝迪無暇欣賞武漢的美景,品嘗武漢的美食,掛在胸前的一枚方艙醫(yī)院護士胸牌成為最好的紀念品。
三月的巴黎碧空如洗,陽光明媚。馬克龍在凱旋門為習近平舉行隆重、盛大的歡迎儀式。隨后,在威武整齊的摩托車隊護衛(wèi)下,習近平乘車前往愛麗舍宮,沿途100多名法蘭西共和國衛(wèi)隊騎兵身騎駿馬、整齊列隊,夾道歡迎。
(央視記者耿小龍拍攝) 當天下午,馬克龍總統在巴黎著名的凱旋門為習主席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央視記者張曉鵬拍攝) 習近平分別同法國官方代表、長明火委員會成員代表握手,在貴賓簿上簽名,同法國老戰(zhàn)士和榮譽軍團旗手握手。
(央視記者耿小龍拍攝) 當天下午,馬克龍總統在巴黎著名的凱旋門為習主席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央視記者張曉鵬拍攝) 習近平分別同法國官方代表、長明火委員會成員代表握手,在貴賓簿上簽名,同法國老戰(zhàn)士和榮譽軍團旗手握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