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4日14:05 來源:新華社
70年前
只有一二十歲的他們
雄赳赳,氣昂昂
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70年后
已是耄耋之年的他們
見證了祖國日益繁榮昌盛
為了銘記那段氣吞山河的壯烈歷史
在過去2個月里
新華社記者在全國
尋訪到很多志愿軍老戰士
記錄下他們70年后的樣子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
龐興海,1930年生,山東商河人,1952年隨部隊入朝。1953年,在石硯洞北山反擊戰中,龐興海因頭部重傷昏迷被送往后方醫院,戰友沒有找到他,以為他犧牲了,向國內發回犧牲通知,他的名字還被刻在烈士紀念碑上。1958年,回到家鄉的龐興海才知道自己成了“活烈士”。龐興海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1次。新華社記者 王松 攝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丁朝忠,1927年生,河南鹿邑人,1950年隨部隊入朝。丁朝忠參加的云山戰役是志愿軍與美軍在朝鮮戰場上的首次交鋒,他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榮立一等功1次、三等功1次。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黃治富,1935年生,湖北黃岡人,1956年隨部隊入朝。黃治富在朝鮮勇救落入冰洞的兒童,被稱為“活著的羅盛教”,榮立一等功1次。新華社記者 熊琦 攝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林炳遠,1932年生,四川南充人,1951年隨部隊入朝。在上甘嶺戰役中,林炳遠共殲敵140余人,被志愿軍授予“二級戰斗英雄”稱號,記特等功。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 攝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王清珍,1936年生,北京人,電影《上甘嶺》中衛生員王蘭的原型。1951年,年僅15歲的衛生員王清珍隨部隊來到朝鮮,在上甘嶺戰場上,她悉心護理傷員,并為他們唱家鄉民歌,鼓舞他們戰勝傷痛,榮立二等功。新華社記者 程敏 攝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王仁山,1928年生,浙江杭州人,1950年隨部隊入朝。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作為一名汽車駕駛員,王仁山冒著槍林彈雨在運輸線上日夜穿梭,經常開車與敵軍飛機“捉迷藏”,安全行車15000公里,完成物資和傷員的運送任務。王仁山榮立一等功1次。新華社記者 琚振華 攝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易祿亨,1936年生,重慶涪陵人,1951年隨部隊入朝。1952年10月,易祿亨隨部隊參加戰備訓練時遭敵機轟炸,他跑進村里,從火海中搶救朝鮮群眾,被朝鮮軍民譽為“中國好兒女”。因在戰場上的突出表現,易祿亨榮立一等功1次。新華社記者 劉潺 攝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張計發,1926年生,河北贊皇人,1951年隨部隊入朝。上甘嶺戰役中,張計發帶領連隊擊退敵人一次次反撲,一度戰斗到只剩8人,榮立一等功1次、集體一等功1次,是電影《上甘嶺》中連長張忠發的人物原型。在上甘嶺戰役最艱苦的階段,張計發讓戰友們分享一個蘋果,可誰都舍不得吃,蘋果傳了一圈又完整地傳回張計發手中,這個故事日后成為電影《上甘嶺》中的情節。新華社記者 馮大鵬 攝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趙力合,1931年生,河北任丘人,1951年隨部隊入朝。1953年7月,金城戰役打響,在偵察排副排長楊育才率領下,趙力合等12名偵察員化裝成南朝鮮士兵,突襲南朝鮮軍精銳部隊首都師第1團“白虎團”團部,為金城戰役取得勝利作出突出貢獻,趙力合榮立一等功。這就是后來被搬上屏幕的傳奇故事“奇襲白虎團”。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高晉文,1925年生,山西長治人,1951年隨部隊入朝。作為連隊指導員,高晉文指揮炮兵連在上甘嶺戰役中創造了“四多一少”即“堅守天數多,消滅敵人多,取得戰績多,立功受獎人員多,傷亡人員少”的優異戰績,曾和特級英雄黃繼光并肩戰斗,個人榮立二等功,連隊榮立集體二等功。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 攝
今天起
我們將陸續發布
70多位志愿軍老戰士的肖像和故事
向最可愛的人致敬!
向新中國致敬!
向世界和平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