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3日09:21 來源:北京晚報
“手握采購藥品的‘大權’,醫藥銷售代表都上門來拜訪,禮金禮卡也跟著來了……”近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曝光了一則視頻,披露了浙江桐廬縣第一人民醫院原藥劑科工作人員王曉俊伙同他人在新藥引進、藥品采購等方面為藥商牟取利益,非法收受回扣1019萬余元的受賄案件細節。其中,僅注射用拉氧頭孢鈉等兩種藥品就為王曉俊等人帶來了高達325萬元的好處費。國家醫療保障局價格招采司有關負責人表示,根據公開可查的法院判決文書統計,2016年至2019年間全國百強制藥企業中有超過半數被查實存在直接或間接給予回扣的行為,其中頻率最高的企業三年涉案二十多起,單起案件回扣金額超過2000萬元。
超半數百強企業,足見醫藥耗材采購領域吃回扣現象之普遍;一家醫院引進兩種藥品就產生高達325萬元的好處費,足見回扣幅度之大,絕非想象的那般簡單;一名藥劑科人員就能受賄上千萬,足見再小的權力也能變現巨大的利益。
賣的是救人藥,賺的是昧心錢。當公眾將看病貴的癥結指向醫療體制時,卻不想藏在醫療耗材領域里的這些蠹蟲,也是藥價虛高的重要推手。手握采購權的人要拿到高達藥品零售價的40%的回扣時,藥價如何能降得下來?更令人痛恨的是,藥企、中間商、采購人員等沆瀣一氣,形成腐敗利益共同體,不給回扣藥品進不去醫院,給回扣就不得不提高藥價,從而又衍生過度用藥、過度檢查、過度使用高值醫用耗材等醫療亂象。
拿回扣的亂象經年累月,很多受之者已經習以為常,乃至覺得“天經地義”;對送出的回扣,藥企自然不會埋單,最后只能攤到病患頭上。當精力用在跑關系開拓市場上,藥企還有多少精力搞研發?當大筆資金用在回扣上,投在新藥研發上的資金自然也會減少。數據統計顯示,在2018年營業收入超過50億元的A股上市藥企中,研發費用占收入比重超過10%只有4家。不僅如此,回扣催生的藥品和醫用耗材價格虛高、醫療費用過快增長,還會導致醫保基金大量流失,消弭醫療體制改革及國家各種大病保險等政策的積極效應。
黨的十八大以來,正風反腐力度持續加大,醫療購銷領域一批腐敗分子落馬,公眾已經感覺到風氣明顯轉變。可令人痛心的是,在反腐敗的高壓態勢下,在行賄受賄一起查的工作思路下,還有相當一批人沒有汲取前車之鑒,依然不收斂、不收手。吃回扣的數額越來越大、手法越來越隱蔽等新動向,更提醒監管不能松勁,斬斷醫療購銷領域的腐敗鏈條仍需久久為功。為終結“帶金銷售”,《醫藥代表備案管理辦法(試行)》12月1日起施行,涉及醫藥商業賄賂等7種失信行為的藥企將被納入失信“黑名單”,限制其參與藥品集中采購的權利和機會。
沒有一種藥能包治百病,也沒有一種沉疴頑疾會瞬間康復。藥企應該拼的是誰的藥品和耗材性價比高,而不是誰給回扣的比例高、手法好。吃回扣這個老毛病,年深日久,參與者眾。要想真正治理出效果,小打小鬧不行,單打獨斗也不行。不妨學學會診制,多專家、多科室介入,共同開出“診療方案”,形成打擊合力。誰送好處費,就要讓誰沒好處。(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