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2日18:22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張彥臺(河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1976年7月28日凌晨,一場里氏7.8級大地震猝然降臨河北唐山,頃刻間整個城市夷為平地。40年后,2016年7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唐山考察時強調,“40年前的大地震雖然摧毀了一個城市,但沒有摧毀唐山人民和全國軍民的堅強意志。在黨中央堅強領導和全國廣大軍民支持幫助下,唐山人民以頑強拼搏的精神投入抗震救災和災后恢復重建,在中華民族奮斗史上譜寫了一部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在同地震災害斗爭的過程中,唐山人民鑄就了公而忘私、患難與共、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這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體現”。唐山抗震精神不僅是唐山重建崛起之魂,也是民族進步的重要力量,更是我們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精神動力。
1、公而忘私的奉獻精神
公而忘私的奉獻精神,是支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重要精神力量。“國而忘家,公而忘私”的家國情懷,“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責任擔當,“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精神,都是中華民族公而忘私奉獻精神的重要體現。近百年來,我們黨始終秉承公而忘私的奉獻精神,不計得失、不謀私利,恪盡職守、無私奉獻,始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寫在自己的旗幟上。
河北省樂亭經濟開發區一家制造企業的工人在生產車間工作。新華社發
地震發生后,從唐山地市、縣區到街道村莊,從工礦企業到機關事業單位,不少人顧不上安頓死去和受傷的親人,立即奔赴工作崗位,層層組建了臨時救災指揮機構,開展救災活動。廣大黨員干部身先士卒、拋家舍業,犧牲在前、吃苦在前,舍生忘死地帶領廣大群眾抗震救災、重建家園。人民解放軍緊急救援,為唐山人民作出了巨大犧牲和無私奉獻。他們不動群眾一草一木,不拿群眾一針一線,傾盡自己所能甚至生命,救出了數十萬被壓在磚石瓦礫下面的同胞,在廢墟上搭建了36萬間簡易住房。近兩萬名醫務人員救死扶傷、獻血獻物。唐山醫護人員不顧家人生死安危搶救他人,不管個人傷痛救治傷員。在震后的二三十個小時里,就是靠著這種公而忘私、先人后己的奉獻精神,贏得了生命救援的黃金時間,從死神手里奪回幾十萬條寶貴的生命。
災害無情人有情??拐鹁葹闹杏楷F出無數不顧小家顧大家的英雄模范。時任唐山地委書記張一萍領導抗震救災工作,一直沒有回家,5位親人的尸體兩天后才被救災部隊扒出來。開平區公安分局馬路派出所王義州同志從廢墟中爬出來之后,馬上帶領剛剛脫離險境的民警們去救人。當搶救完群眾,母親、孩子和一個侄女早已停止呼吸。豐南縣陳維強同志從廢墟中掙脫出來后未顧及家人而毅然決然地先去搶救本村的赤腳醫生,卻未能挽回自己孩子的生命。解放軍戰士王彥修在唐山火車站候車時遭遇地震,他冒著余震的危險,沖進倒塌的候車室,連續救出4人;雖多處負傷,他仍鉆進廢墟深處搶救遇難者,最后被震落的水泥板砸中犧牲。在舉世罕見的大劫難面前,唐山人民表現出的先人后己、舍己為人的精神境界,在艱苦砥礪中迸發出可歌可泣的人性光芒。
2、患難與共的互助精神
患難與共的互助精神,是人類生生不息和蓬勃發展的重要條件,是我們戰勝一個又一個艱難險阻的重要原因,也是衡量一個國家和社會文明、和諧程度的重要標桿。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在與自然災害做斗爭的過程中,全國人民始終風雨同擔、勠力同心。
河北省唐山市蘆臺經濟開發區海北鎮嶺頭村農民在收割水稻。新華社發
患難與共,才能共克時艱。大地震發生后,整個災區斷水、斷電、斷糧,交通受阻,沒有房子住,缺乏衣物、食品和醫療條件。在這種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唐山人民的心緊貼在一起,有飯大家吃,有衣大家穿,有屋大家住,團結互助,共渡難關。不少人寧可自己忍饑挨餓,少喝一口水,少吃一口飯,也要把方便讓給那些傷殘的人以及老人、婦女和孩子,形成了黨群一心、干群一心、軍民一心、上下一心的動人局面,彰顯了人間大愛。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地震發生后,黨中央、國務院迅速作出部署,急電全國火速救援。中央慰問團親臨視察,省市黨政領導現場指揮。十余萬解放軍官兵星夜馳援,舍生忘死,排險救人,清墟建房;五萬名救援大軍運送物資,解民倒懸,救死扶傷;四面八方捐款贈物,數十萬噸物資運達災區,唐山人民得以渡過缺糧斷水之絕境。在整個抗震救災過程中,先后有283個醫療隊攜帶醫藥和醫療設備來到唐山,10萬名重傷員被運往全國近百個城市救治。石家莊、邢臺等地迅速建立多所“育紅孤兒院”,地震遺孤受到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照顧……規模空前的生命大營救,歷經險阻的千里大馳援,處處涌動的愛心奉獻,向世人充分彰顯了患難與共的團結互助精神,并隨著時光流逝綿延至今。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數千里之外的唐山人民感同身受,伸出援手。1000多名唐山志愿者中,有當年的地震孤兒;有的全家人開著推土機、吊車、裝載機去救災;有的買了幾百萬元物資送往災區?;茧y與共的互助精神,在日后40多年的時空之中綿延,為中華民族戰勝一次又一次困難提供力量保障。
3、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民族是歷經磨難、百折不撓的民族,困難和挑戰越大,凝聚力和戰斗力就越強”。這一擲地有聲的話語,揭示了蘊藏在中華民族血脈中百折不撓、愈挫愈勇的精神密碼。中國共產黨由小到大、由弱到強,中華民族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正是源于在任何艱難險阻面前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
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區城區。新華社發
滄海橫流、山崩地裂,方顯迎難而上、百折不撓的英雄本色。在這場氣壯山河的唐山抗震救災斗爭中,人民子弟兵在最需要、最危險的地方沖鋒陷陣、頑強拼搏??拐鹁葹牡拿繒r每刻,都是對人的體力極限和意志品質極限的極大挑戰。為了尋找死難者,搶救幸存者,大家冒著不斷發生余震的危險,面對隨時有可能會犧牲和死亡的風險,忍受饑餓、疲勞、酷熱,無所畏懼、夜以繼日戰斗……唐山抗震救災斗爭中所表現出來的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韌性和剛性精神的充分體現。
地震發生后,物質條件極度匱乏、生命遭受極度摧殘。在黨組織的領導下,唐山人民以“扶大廈于將傾、挽狂瀾于既倒”的勇氣與魄力,不畏余震肆虐,不顧天氣惡劣,在震后短短時間內,挖出了“抗震煤”、煉出了“抗震鋼”、發出了“抗震電”、燒出了“抗震瓷”、產出了“抗震糧”。震后十天,鐵路通車;不到一個月,學校相繼開學,工廠先后復產,商店次第開業;入冬前,百余萬間簡易住房起于廢墟,所有災民無一凍餒;災后,疾病減少,瘟疫未萌;震后一年,唐山工業企業全面恢復生產;震后第二年,全市工業產值超過震前水平,農業生產得到全面恢復……正是憑著這種百折不撓、知難而進,不向災難屈服,不向困難低頭,泰山壓頂不彎腰的奮斗精神,唐山人民創造了人類同大自然災害斗爭史上的奇跡。歷史昭示未來。步入新時代,踏上新征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全黨全國人民必須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更要發揚這種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
4、勇往直前的進取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勇往直前的進取精神是中華民族自古便有的民族精神,它作為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支柱,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披荊斬棘、不斷前進提供了強大能量。
發生在44年前的唐山地震是中國乃至世界地震史上極其慘烈的地震災害,給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造成了重大損失。24.2萬人歿于瓦礫,16.4萬多人重傷,97%的地面建筑、55%的生產設備毀壞,交通、供水、供電、通信全部中斷,一座百萬人口的工業城市被夷為平地。地震災情之重、損失之巨,舉世罕見。西方有人甚至斷言,唐山永遠從地球上被“抹掉”了。
然而,歷史沒有按照這些人的預言發展。大地震雖然摧毀了唐山這個城市,卻沒有摧毀唐山人民和全國軍民的堅強意志。一切從零開始,一切從廢墟上起步。40多年來,唐山人民以無所畏懼的英雄氣概、勇往直前的強大力量、驚天動地的艱辛努力,重建家園,創造了“十年建設恢復、十年經濟振興、十年快速發展、十年展翅騰飛”的奇跡。在十年建設恢復時期,唐山人民以爭分奪秒的勁頭,奮發圖強,恢復生產、重建家園,開展震后恢復建設;在十年經濟振興時期,唐山推出一系列改革開放措施,為唐山趕上全國發展步伐、重振唐山雄風注入活力;在十年快速發展時期,唐山把生產力中心向沿海推進,打造唐山港京唐港區、曹妃甸港區,建設現代化沿海大都市;在十年展翅騰飛時期,唐山推動城市發展向工業經濟、城市經濟雙輪驅動轉變,打造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的重要一極。
經歷40多年的艱苦奮斗,唐山已經脫胎換骨,鳳凰涅槃、浴火重生。人均居住面積、供熱普及率、污水集中處理率等均居全國大中城市前列。中心城市建成區面積達308平方公里,比震前增長4.6倍,市區人口由震前的70萬增加到251萬。習近平總書記在唐山考察時指出,希望唐山廣大干部群眾繼續弘揚抗震精神,抓住國家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有利時機,按照“三個努力建成”目標,再接再厲、不懈努力,全面做好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爭取在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方面走在前列,使這座英雄城市再創輝煌。唐山人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努力奮斗,正在繪就新的時代畫卷。
災難磨礪中國,精神凝聚力量。氣壯山河的抗震救災斗爭鑄就的唐山抗震精神,是永遠矗立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不朽精神豐碑,是中國革命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必將長久激勵人民奮發圖強、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新時代,我們要繼續弘揚唐山抗震精神,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力量。
《光明日報》( 2020年10月21日 06版)
編者按:今年8月下旬,《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基本問題》一書由人民出版社和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正式出版。習近平同志強調:“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重要體現。
切實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我們既要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也要尊重人民群眾首創精神,不斷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12月3日召開會議,聽取脫貧攻堅總結評估匯報。脫貧攻堅的重大勝利,為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打下了堅實基礎,極大增強了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日新月異的中國,從來不缺振奮人心、提振士氣的好消息。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號角吹響,是心頭的關切,也是腳下的實踐。從“愿景”到“實景”的美妙變化,也為時代記錄著一方水土的奮斗場景,就此砥礪著更加長遠的壯美征程。脫貧攻堅任務如期完成,而奮斗者永不止步。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強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工作舉行第二十五次集體學習。隨著知識經濟和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知識產權日益成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性資源和國際競爭力的核心要素,成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支撐和掌握發展主動權的關鍵。
人民幸福是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使命。要健全以職工代表大會為基本形式的企事業單位民主管理制度,推進廠務公開,充分發揮廣大職工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習近平:越是面對挑戰,我們越是要遵循歷史前進邏輯、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呼應人民群眾期待,在更加開放的條件下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在更加開放的條件下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秉持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也體現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擔當。
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領導全國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不斷取得輝煌成就,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就是及時對黨和人民事業面臨的形勢作出科學的戰略判斷。針對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今后一個時期,我們在戰略上應多措并舉,有效應對。
實現我們的發展目標,不僅要在物質上強大起來,而且要在精神上強大起來。全社會要崇尚勞動、見賢思齊,加大對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的宣傳力度,講好勞模故事、講好勞動故事、講好工匠故事,弘揚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社會風尚。
如此高規格隆重表彰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彰顯了黨中央對勞動者的禮贊,也給予勞動者無上光榮。弘揚勞模精神,禮贊勞動者的同時,也要營造尊重勞模、愛護勞模、崇尚勞動的社會氛圍,為他們排憂解難,優化評選培育機制、厚植勞模成長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