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2日10:54 來源:經濟日報
讀書、看電影、刷短視頻、聽音樂、打游戲……近年來,人們似乎越來越離不開這些活動,豐富多彩的文化產品將我們的精神世界點綴得五彩斑斕。數量多、質量優的文化供給背后,離不開文化產業的高歌猛進。
近年來,特別是“十三五”以來,我國文化產業迎來加快發展的黃金期。據統計,2018年,我國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41171億元,比2004年增長11倍;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4年的2.13%提高到2018年的4.48%,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性產業。據國家統計局對全國5.8萬家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的調查,2019年,上述企業實現營業收入86624億元,比上年增長7.0%,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在文化及相關產業9個行業中,新聞信息服務、文化投資運營、創意設計服務分別增長23.0%、13.8%、11.3%,增速均超過10%;文化投資運營和文化娛樂休閑服務增速由負轉正,其中,文化投資運營由上年下降0.2%轉為增長13.8%;文化娛樂休閑服務由上年下降1.9%轉為增長6.5%。
政策紅利持續釋放
“文化產業如同文化領域的一顆明星,自身快速發展有力推動了國民經濟增長,促進了文化消費的躍升,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副教授王青亦表示。
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有賴于政策的保駕護航。宣傳文化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從財政、稅收、科技、金融等方面持續為文化產業發展釋放政策紅利。中央和有條件的地方設立了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累計金額超過600億元。2013年至2018年,中央財政安排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275億元,支持項目超過4000個。此外,宣傳文化部門還推動出臺了電影、電視劇、戲曲、出版、動漫等方面的專項配套政策。
文化企業是現代文化產業體系的核心,為增強企業活力,有關部門積極推進文化領域“放管服”改革,提高營商便利度;降低文化市場準入門檻,穩妥推進企業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在部分國有文化企業開展職業經理人試點和員工持股試點;鼓勵民營資本參與國有文化企業改制,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業加快發展;做強做優做大骨干文化企業,推動文化企業以資本為紐帶,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并購重組,打造主業突出、產業鏈完整、核心競爭力強的文化企業集團。
自身創新謀求發展
9月10日,故宮博物院2020年最重磅的展覽——《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開幕,不少游客在參觀展覽后仍意猶未盡,紛紛選擇幾樣文創產品,“把故宮帶回家”留作紀念。
近幾年,故宮博物院開發系列文創產品,通過挖掘故宮藏品所蘊含的獨特文化價值,并不斷創新,把具有故宮特色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植入當代工藝品和日常消費品中,讓優秀傳統文化與時尚元素完美結合。
精心設計加上精美工藝,讓故宮文創產品成了名副其實的“網紅”爆款,它們不僅將文物背后的文化魅力播種到社會公眾心中,還取得了良好經濟效益。
文化產業實現經濟效益,離不開自身創新求發展,除了內容創新以外,技術創新同樣不可忽視。“疫情期間,雖然不方便到電影院、劇場實地觀演,但是通過一部手機,我們還是能享受到豐富的文化大餐——看電子圖書、刷短視頻、欣賞‘云’演出。”大學生王紫萱說。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的發展,數字內容、動漫游戲、視頻直播、視聽載體、手機出版等基于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新興文化業態已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新動能和新增長點。
在第十五屆北京文博會中國文化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上,中國文化產業協會會長張斌介紹,文化產業新業態在疫情期間發揮了重要作用,有效保證了人民文化生活秩序,有效支撐了居家娛樂活動等需求,推動了傳統文化轉型,加快了線上線下融合發展趨勢,也為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賦能。
今年國慶中秋假期,建業·華誼兄弟電影小鎮很熱鬧。走進電影大道,游客就“穿越”到了上世紀風起云涌的老鄭州。這里的一切都圍繞電影展開,銀幕里的光影夢境轉化為游玩里的身臨其境,無論老幼,都可以體驗“演在故事里,玩在大片場,吃在電影中,住在劇情內,購也要入戲”的樂趣。
文化和旅游“聯姻”,以文促旅、以旅彰文,電影小鎮在傳播電影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同時,實現了良好經營目標,有效帶動了地區投資。近年來,跨界融合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突出特點,文化與旅游、體育等行業強強聯合,為經濟發展涂上一抹亮色。
產品供給豐沛高質
孫明汐是一名“文藝青年”,他的感覺是,“在北京,只要你愿意,一星期每天都可以安排不重樣的文化活動”。
正是文化產業的活躍,豐富了文化產品的供給。單從數量上看,我國2015年至2017年舞臺藝術創作共推出原創首演劇目4499部,全國藝術表演團體演出場次從210.8萬場增加到293.6萬場。2012年至2018年,圖書出版從41.4萬種增至51.9萬種,故事影片創作生產平均每年超過700部。2018年電影產量超過1000部,票房達609億元,制作完成并獲得發行許可的電視劇共323部13726集、電視動畫片共241部8.6萬分鐘。我國成為世界圖書出版、電視劇制播、電影銀幕數第一大國。
不僅數量充足,文化產品供給質量也大幅提升。文化精品特別是主旋律作品日益豐富,一批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引發強烈反響。
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以及文化產品供給的日漸豐沛高質,人們越來越愿意為文化“買單”,精神生活越來越富足。據統計,2018年,全國居民用于文化娛樂的人均消費支出為827元,比2013年增長43.4%,2014年至2018年年均增長7.5%,文化娛樂支出占全部消費支出的比重為4.2%。
喜馬拉雅是國內規模最大的互聯網音頻分享平臺,在服務6億多用戶的同時,也為上千萬音頻內容創作者提供了就業創業機會。文化產業服務民生的作用正在凸顯,2017年全國文化產業從業人員達到2138萬人,較2004年的873.26萬人增加了1.45倍。
文化產業的興旺正支撐著我國文化產品和服務在國際市場上嶄露頭角。《流浪地球》《長安十二時辰》等影視作品在海外“圈粉”,網絡游戲《王者榮耀》《陰陽師》等在海外獲得成功……有關專家表示,文化走出去不僅規模持續擴大,質量進一步提升,更為重要的是通過網絡化、市場化以及線上線下結合等方式,呈現出我國年輕、時尚、活力的嶄新面貌。(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張 雪)
一系列優秀的文化產品噴涌而出,一批規模化、實力強的文化企業逐漸成長,市場結構不斷優化,產業發展迎來了一個個新的增長點。奮進“十四五”,必須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體系,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一系列優秀的文化產品噴涌而出,一批規模化、實力強的文化企業逐漸成長,市場結構不斷優化,產業發展迎來一個個新增長點。………… 一系列行動更好地提高了文化產業發展給群眾帶來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安定公平的市場環境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基本保障。
昔日,這里是長沙最大的城中村,如今,它已蛻變成人才聚集的文創高地。9月17日下午,瀏陽河畔,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V谷”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考察時指出:“文化產業是一個朝陽產業。
“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這是建設文化強國新征程的響亮號角、前行航標。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我們底氣十足,必將以更加自信昂揚的姿態,在建設文化強國新征程上奮力前行,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匯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
《意見》提出要夯實數字文化產業發展基礎 、培育數字文化產業新型業態 、構建數字文化產業生態。也要培育云演藝業態、豐富云展覽業態、發展沉浸式業態、提升數字文化裝備實力 、滿足新興消費需求。
”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離不開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需要中華文化的當代創造。2017年3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正式實施…… 但是,就全國范圍而言,公共文化服務保障工作仍存在地區之間、城鄉之間不平衡的問題。
由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署、國家電影局)、文化和旅游部、商務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中國貿促會、廣東省政府和深圳市政府聯合主辦,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輪值主辦的第十六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于11月20日落下帷幕。
11月16日,第十六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云上博覽會)在北京舉辦開幕式,中共河南省委常委、宣傳部長江凌及省財政廳、省商務廳、省文旅廳、省廣電局主要負責同志和各省管國有文化企業主要負責人出席了河南分會場活動,并對正式開館的云上文博會河南館進行了巡館。作為疫情常態化下以全新方式參與的一屆重要文化盛宴,共有124家河南文化企業、新聞出版、優秀文化產業園區參與了文化產業綜合交易展示。
(記者呂紹剛)16日,第十六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以下簡稱文博會)首次以“云上文博會”的形式在線上開幕。受新冠疫情影響,本屆文博會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手段,通過開展云開幕、云展廳、云招商、云簽約、云大數據等“五個云”建設,為世界各地的參展單位搭建展示與交易平臺。
9月6日,國家文創實驗區在2020年服貿會上召開新聞發布會,曬出五年發展靚麗“成績單”。在國家文創實驗區的帶動下,截至目前,朝陽區登記注冊文化企業達到6.8萬家,其中規模以上文化企業1999家,占北京全市的38%,注冊企業數、規上企業數均居全市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