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8日19:27 來源:河南廣電新聞中心
河南廣電全媒體“飛閱三山一灘”系列報道,請看第二集:《伏牛山篇·希望的綠》。帶您走進伏牛山深處的欒川縣,講述當地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脫貧奔小康的故事。
記者 新穎:“四河三山兩道川、九山半水半分田”,這里是位于豫西伏牛山區(qū)域的欒川縣,正是這里特殊的地形地貌決定了,這里與火車無緣。但是,就是這樣一個不通火車的地方,卻建起了一個 鐵路小鎮(zhèn)。
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派駐欒川縣駐村干部 王延輝: “鐵路小鎮(zhèn)”是在咱們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定點扶貧欒川縣的一個重點項目。建起了鐵路元素這樣的主題公園?,F在環(huán)境好了,慕名而來的游客也多了起來。
游客:也是朋友介紹的,比較有特點才來看的
記者 新穎:鐵路小鎮(zhèn)的建成,給這個村子帶來了哪些變化呢 ?我們找一位村民來問一下。王大哥您好,我看您這房子建得挺好的啊?
欒川縣新南村村民 王中武
哎呀,現在跟以前比,那是天上地下。以前是要啥沒啥
以前他在山上住,進出還不便,泥糊的土坯房隨時可能倒塌。2016年,鐵路小鎮(zhèn)規(guī)劃建設,移民扶貧讓王大哥的生活出現了轉機。
欒川縣新南村村民 王中武:村里統(tǒng)一規(guī)劃在這里蓋小區(qū),貧困戶都搬下來了。一層自己住,二層是家庭賓館。今年5月份又搞了一個熗鍋魚。
記者 新穎:一年能大概收入多少?
欒川縣新南村村民 王中武:應該10來萬要有哩。
旅游淡季王大哥去縣城里打工,在旺季的時候,他會在家?guī)蛢鹤哟蚶砻袼藓惋埖辍<依锏娜兆?,也是越過越紅火了。
欒川縣新南村駐村第一書記 杜丹:經過鐵路小鎮(zhèn)旅游項目的帶動,我們2018年實現全村的脫貧。
綠皮火車是一個時代的象征,它已經成為欒川縣吸引游客的一個網紅打卡地。鐵路小鎮(zhèn)也成為了鐵路扶貧的一張靚麗名片。
記者 新穎:“撥云峰頂云欲散;伊河岸邊雨初晴”。從鐵路小鎮(zhèn)沿著伊河向下游大約20公里,我們就來到了欒川縣的撥云嶺村。從村名和我身后的這幅楹聯,大家就能夠猜到撥云嶺村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奇妙的自然景觀。
欒川縣撥云嶺村黨支部書記 楊來法:2006年之前,我們站的地方沒有這個橋,全靠趟水過河。在上級各個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架了橋,修了路。103戶我們就有七八十輛小轎車 。
記者 新穎: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這些年來,撥云嶺村發(fā)展非常得迅猛,跟村里的五星黨支部密不可分。據我了解到,在撥云嶺村一共有常住人口200多人,其中有30多名是黨員。現在我來到劉阿姨家,劉阿姨她就是一名黨員,咱們來問一問她的情況。劉阿姨,在家正忙活著呢。
欒川縣撥云嶺村村民 劉讓:忙活著收核桃。
記者 新穎:收成咋樣?
欒川縣撥云嶺村村民 劉讓:收成還行,今年行。
早些年單靠5畝“望天收”的山地,一家人的日子過得緊緊巴巴。如今,山上種核桃,核桃下栽牡丹,牡丹下養(yǎng)土雞,能讓劉阿姨一家每年增收近萬元。
欒川縣撥云嶺村村委主任 石彥普:開始我們發(fā)展核桃的時候,阻力也是非常大。村支部就號召,黨員干部先栽。
發(fā)展生態(tài)農業(yè)讓這里的環(huán)境變好了,于是來休閑旅游的人也多了。作為黨 員帶動戶,劉阿姨在駐村第一書記的指導下,開起了農家面館。
記者 新穎:嗯,好吃,你是學過嗎?阿姨。
欒川縣撥云嶺村村民 劉讓:學過,村部統(tǒng)一組織去北京學習,不用交學費。
原本在南方打工的兒子,現在也選擇回到村里的高端民宿工作,每月也有三千多元的收入。
劉讓的兒子 楊開格:去年入住率達到90%多,在這兒上班就感覺離家近點,生活條件一步一步都在往上走。
欒川縣撥云嶺村駐村第一書記 楊皓博:撥云嶺村是屬于建黨立卡貧困村,之前有建檔立卡貧困戶35戶128人。目前我們村里剩下1戶3人還沒有脫貧。
記者 新穎:說實在話,初次來到撥云嶺,坐車上山途中我心里真是一直打鼓,因為這山路實在是點陡。但是,陡峭的山路,依然沒有阻擋撥云嶺人脫貧致富的決心和毅力,撥云嶺村一定會發(fā)展越來越好。
【飛閱報告】八百里伏牛山,河南境內平均海撥最高,脫貧攻堅要翻越的山頭更多。貧在深山有遠親,欒川縣新南村靠著定點扶貧項目,建起了鐵路小鎮(zhèn),撥云嶺村在各部門支持下,架了橋通了路,更有一批批第一書記駐村幫扶,在綠水青山中尋找金山銀山,讓越來越多的伏牛山區(qū)群眾走上了脫貧奔小康的道路。
河南廣電全媒體“飛閱三山一灘”系列報道,請看第二集:《伏牛山篇·希望的綠》。帶您走進伏牛山深處的欒川縣,講述當地變綠水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