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8日11:38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2020年10月18日是圓明園罹難160周年。160年前的1860年10月18日,被譽為“萬園之園”的圓明園被西方列強搶掠、焚毀,園林建筑被毀殆盡、無數珍寶不知去向,一代名園逐漸淪為荒園廢園。160年后,十二獸首中的“馬首”銅像回到圓明園,卻難有合適地方安置?圓明園的今天和明天又會是什么模樣?跟著《新聞調查》一起去找尋答案。
“馬首”回歸,卻無處安放?
2019年11月13日,對于圓明園管理處的副主任李向陽來說,是個值得銘記的日子。這一天,圓明園十二獸首當中的“馬首”銅像捐贈儀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
捐贈儀式現場,國家文物局宣布:經與捐贈者澳門愛國企業家何鴻燊先生協商,“馬首”銅像,將交由圓明園管理處展陳、收藏。
北京市海淀區圓明園管理處副主任 李向陽:特別激動。因為圓明園有那么多的文物流失在外面,沒有一個重量級的文物回到圓明園,所以如果它能回來對圓明園來講是非常重大的一個事情。
圓明園位于北京西北郊,由圓明、長春、綺春三園組成,始建于清朝康熙四十六年,也就是1707年,是清朝五代皇帝歷時150余年,集中了無數能工巧匠傾心經營的一處大型皇家宮苑。
提起圓明園,人們印象最深的莫過于“大水法”,“水法”意為“水的戲法”,通常意義上是指長春園“西洋樓”景區由南向北的“觀水法”“大水法”“遠瀛觀”,清朝皇帝喜歡坐在“觀水法”看“大水法”的噴泉,只不過圓明園的“噴泉”可不止“大水法”一處,它的西側,還有一座更大的宮殿,叫“海晏堂”,“海晏堂”的堂前也有一處獨特的噴水裝置,俗稱“水力鐘”,由八字排開的十二座人身獸面的雕像組成,每到一個時辰,一只“獸首”的口中就有水柱噴出,正午時分,12獸首同時噴水,場面極為壯觀。
△圓明園三維動畫資料
160年前的1860年10月,英法聯軍闖入北京,搶掠、焚毀了圓明園,12尊獸首也從此身首異處,流失海外。后來,雖經多次轉手、拍賣,7尊獸首現已回到中國,分別是牛首、虎首、猴首、豬首,現存于中國保利藝術博物館;鼠首、兔首則存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其余5尊至今不見身影。
2007年,何鴻燊先生以6910萬港元成功將“馬首”收購,12年后,在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之際,將“馬首”捐給了國家,并希望“馬首”回到它的母體——圓明園。
“馬首”回家,卻很難有合適的地方將其安置,這份尷尬讓圓明園管理處的管理者們再一次意識到圓明園應該擁有一座具有一定規模的圓明園博物館。
△國家文物局原副局長張柏
張柏認為,圓明園遺址和其他遺址的不同點在于,圓明園承載著中國人民永遠都不能忘記的歷史傷痛,這更是圓明園博物館應該展現的一個重要內容。
國家文物局原副局長 張柏:圓明園是外國侵略我們,進來給燒了,這是國恥,它永遠記載那段歷史。現在你看遺址,你就這么一看,體會不深。如果有個博物館,把它好好地反映一下,那就不一樣。
到了2000年,這個愿望得到了國家的認可與支持。這一年,國家文物局和北京市政府正式批復了《圓明園遺址公園規劃》,《規劃》指出:“初步考慮將圓明園展覽館、清史館和圓明園研究中心等內容安排在圓明園大宮門西側,便于游人參觀、游覽、研究和園務管理。”只不過這個《規劃》真要實施,困難很多,比如圓明園大宮門附近的“一畝園”地區長期都有居民居住,拆遷工作以及其他必要準備工作都沒有做完,博物館的建設就無法推進。
博物館不可能一日建成,但“馬首回家”卻迫在眉睫。這個時候,大家想到了一個地方:正覺寺。正覺寺位于圓明園三園之一的綺春園的正南部,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正覺寺因北墻外的一條小河擋住了瘋狂的火舌,幸免于難,部分建筑和古樹留存至今。
圓明園管理處于2002年對正覺寺建筑群進行了復建,如今已對外開放。幾經討論,各方都認為把馬首先展陳于位于正覺寺正中央的文殊亭內,是一個首選的方案。
如果把文殊亭選定為馬首回家的安放之處,文殊亭及其周邊區域的安防就要進行必要的改造,于是,圓明園管理處很快邀請了國家有關安全部門進行指導、設計和把關。
北京市海淀區圓明園管理處副主任 李向陽:這個鋼板主要是防止從底下來的侵入,我們這是從天上地下周圍都想到,如果從各個方面如果來侵入的話它都有安防的措施。
目前,文殊亭及周邊的安防升級改造還需要招標、施工、驗收等多重環節。再加上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施工不得不一再推遲,導致沒辦法按照預期,在10月18日,火燒圓明園整整160周年之際,把馬首接回家。不過,他們會努力爭取在11月13日,也就是馬首捐贈一周年這一天之前,讓馬首回到圓明園。
尋蹤下落不明的文物,他們直言痛心疾首
據很多公開出版物的記載,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在圓明園開始了瘋狂的搶掠和破壞。
1900年八國聯軍再次闖入圓明園,對園內殘留景觀和同治皇帝兩次復建圓明園的建筑以及珍藏再次搶奪和焚毀。
之后,國內軍閥、權貴乃至圓明園周邊的居民也開始攫取圓明園內的碑刻、太湖石、石構件、磚瓦、木料……到了20世紀60年代,大量人口進入圓明園,平山、填湖、砍樹、拆遺址、蓋房子……圓明園在一百年的時間內,實際上是歷經了反反復復的破壞。
據研究圓明園的專家估算,圓明園被搶文物散落在世界與中國各地,總數以百萬計;而流散于國內的文物都主要集中在北京。國內國外兩者的比例大約在二八開。
家住北京的劉陽,今年40歲。小時候曾因坐公車去頤和園在“圓明園”一站下錯了車,誤打誤撞走進了圓明園,被眼前“一片荒涼”的世界所震驚,從此與圓明園結下“不解之緣”。在劉陽的內心,一直有一種執念,就是希望有一天能夠弄清楚圓明園到底有多少文物流散于世界各地、國內各地,盡管他知道,這幾乎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中國圓明園學會學術專業委員會委員 劉陽:我們只能通過故宮和頤和園,還有承德避暑山莊當年陳設的比例和圓明園的規模,來估算出大概是80萬件到100萬件。
劉陽在研究中發現,乾隆皇帝在位時主持編纂的《石渠寶笈》為尋找圓明園書畫文物提供了重要依據。《石渠寶笈》是我國書畫著錄史上集大成者的巨著,匯集了清廷內府所藏的歷代書畫藏品。
劉陽花了2年的時間,從《石渠寶笈》中摘錄出圓明園的書畫作品。
有了圓明園收藏書畫作品的《名錄》,劉陽和同事們開始四處奔走,努力尋找這些作品的下落,并用不同的顏色標注了這些作品出現的地方。
在不斷尋找圓明園文物下落的過程中,劉陽自費到過很多國外的博物館,也在北京的胡同里走街串巷。他不斷地發現原本屬于圓明園的文物,欣喜之余,也經常感到心痛。劉陽說,即便是在海外的博物館,他也看到過圓明園文物被隨意放置、保護不力的情況。
每當看到這樣的情況,劉陽就更加覺得讓漂泊在外的文物回到圓明園自己的“家”,顯得格外重要。
經過不懈的努力,2006年,劉陽在北京市東城區的一處民房院里發現了一對大石魚。
這對“石魚”原本位于長春園“西洋樓”景區的“大水法”,后經反復做工作,石魚被“請”回了圓明園,如今就陳列在圓明園一處小型的展覽館,成為了“鎮館之寶”。
自從1976年圓明園管理處成立以來,歷代圓明園人都通過不斷的走訪,試圖發現圓明園文物的蹤跡。現如今,獲得資訊的渠道不斷拓寬,為文物尋找提供了更多的線索。
保持原貌or復建輝煌?爭議仍在持續
一直以來,圍繞圓明園的有關討論,專家學者的意見并不統一,一直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方是“廢墟派”,主張保持原貌、反映歷史滄桑;另一方是“復建派”,認為圓明園應該通過復建重新展現盛時的輝煌。
就在“復建派”和“廢墟派”的爭論中,圓明園管理處一直在努力進行小心翼翼的探索。
萬方安和俗稱“萬字房”,主體建筑俯瞰成“卍”字型,萬方安和之名由此得來。古代的能工巧匠,把33間房子按“卍”字型建在水中,東西南北室室曲折相連,皇帝按四季的冷暖變化選擇不同朝向的房屋居住。房屋被毀后,很久一段時間,萬方安和遺址及其周邊環境就像照片里顯示的一樣,破敗不堪。
2014年,圓明園管理處對萬方安和及其周邊環境進行了整治,讓人們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卍”字型基座,想象萬方安和的盛日景象。
近年來,圓明園管理處對圓明園三園中的長春園、綺春園的宮門進行了復建,而大宮門區域是當前圓明園三園中唯一尚未恢復正門功能的區域。復建大宮門也成了圓明園管理處長期以來的心愿。
然而真正要復建大宮門,卻并非易事。由于大宮門附近的一畝園地區長期有居民生活,復建無法實現。2015年開始,北京市海淀區對該區域進行整體拆遷,但幾年過去了,大宮門依舊沒有復建的跡象。不過讓圓明園管理處更為緊張和憂心的卻不在此,因為相比之下,園內更多遺址的保護似乎更加迫在眉睫。
據統計,圓明園園內現在共有86處地面可見遺存,其中56處為建筑遺址、21處為疊石遺址,9處包括舍衛城在內的夯土遺址,而這86處可見遺存都不同程度地需要經常性的保護,其中,就連人們熟知的大水法,也面臨同樣的問題。
圓明園管理處既然有著強烈的愿望,緊急保護為什么會遲遲沒有進展,甚至停滯不前呢?
解放初期,圓明園遺址由頤和園管理部門代管。1964年10月,海淀區成立專業綠化隊,圓明園遺址交區綠化隊管理。1976年11月,圓明園管理處成立。自從成立至今,圓明園管理處就一直屬于北京市海淀區政府下屬的一家事業單位,處級建制。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工作規劃需要逐級上報、層層審批,這就意味著很多規劃計劃從上報到審批,需要經過更長的時間,也可能經歷更多的反復和波折。
即便某些工作規劃得到上級批復,但在實施前還必須舉行專家論證會。往往這個時候,“廢墟派”和“復建派”很難達成一致。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王道成幾年前就曾專門撰寫文章,呼吁更高層級的有關部門重視圓明園遺址公園的建設,將其列為一項國家級文化工程......
2020年10月18日,圓明園罹劫整整160年。為了給馬首在圓明園內找到一個安全合適的“家”,同時,隨著圓明園出土和回歸的流散文物不斷增多,圓明園管理處已經再次向有關部門提交了申請報告,希望能推進圓明園博物館的興建。
(編輯 尹惠仙)
捐贈儀式現場,國家文物局宣布:經與捐贈者澳門愛國企業家何鴻燊先生協商,“馬首”銅像,將交由圓明園管理處展陳、收藏。有了圓明園收藏書畫作品的《名錄》,劉陽和同事們開始四處奔走,努力尋找這些作品的下落,并用不同的顏色標注了這些作品出現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