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2日17:55 來源:人民論壇網
作者: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章政
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科學把握國內外大勢,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著眼我國經濟中長期發展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那么,如何理解國內經濟循環的本質和要義,進而更好暢通國內大循環?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章政對此進行了深入解讀。
理解國內大循環的本質和要義——一個源自現實的新命題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經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社會公眾對經濟活動的認識和參與程度不斷加深,對市場經濟及其規律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例如,關于價值規律、契約關系、產權保護、市場競爭、宏觀調控、環境保護等概念的認知逐步深入,并成為指導人們開展經濟活動的規范。然而,在復雜的現實經濟運行中,還有一些問題未能夠引起足夠重視,人們對經濟結構的理解還缺乏系統梳理。例如,經濟增長是不是越快越好、為什么會出現通貨膨脹、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的關系是什么、周期性的經濟蕭條和衰退為什么不可避免,等等。
這些問題看似簡單,但深究起來,卻不是一句話可以說得清楚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這些問題已經涉及到經濟活動的內在機理和結構關系,僅用一個原理或一個概念很難描述清楚。如果把各種問題概括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類,我們發現,前者往往關注概念和邊界,具有靜態化自然屬性的特點;而后者更為關注內在機理和運行,具有動態化社會屬性的特點。在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得到快速提升的今天,生產關系協調發展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經濟政策的重點也將會從前者逐步轉移到后者上來。
按照經典經濟理論,經濟活動其實是一個邏輯嚴謹、相互關聯、分工有序、不斷演進的基本鏈條。在這個鏈條上,各個產業部門之間基于一定的技術經濟和地域空間關系,形成了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基本形態,即通常所說的產業鏈。在產業鏈的內部,又可具體分為價值鏈、供需鏈、事物鏈、人才鏈、空間鏈等維度。也就是說,經濟循環的本質是把經濟活動連接起來,以形成對接機制和匹配結構,其核心是經濟活動內部各部門“對接”和“匹配”的狀況和水平。因此,可以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本身并不是特定行業和特定地區(國家)經濟發生問題的原因,而是因為疫情的迅速擴散以及各國應對措施的不同,降低了原來產業鏈條的對接度和匹配度,使得產業內部循環出了問題,進而引發經濟衰退現象。
國內大循環必須堅持結構優化的導向
根據上述分析,按照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經濟活動劃分標準,所謂國內大循環,就是指上述諸環節在國內完成,即生產和消費(供需關系)的銜接和匹配主要在國內,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穩定的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與之相對應,所謂國際循環,就是上述諸環節結點部分在國外,包括過去常說的“兩頭在外”的經濟模式。
早期的經濟理論很少注意到“結構”的問題。早在亞當·斯密的時代,發揮自然資源優勢是產業發展的主流。英國工業革命時期,生產活動表現為無限制的擴張和膨脹,幾乎所有的工業品都賺錢,也就沒有必要考慮結構性問題,當然也不需要關注國內市場和國外市場的區別,這種局面一直延續到上個世紀的六七十年代。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開始注意到一個現象,同樣的工業品,有些好賣賺錢、而有些不好賣不賺錢,這就是結構的問題。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制造業大國,制造業在滿足國內生產和生活需要的同時,一些行業、一些產業開始出現過剩,這反映出我國經濟循環中的結構問題。加大內循環就是要通過持續深化改革,提升企業素質和創新能力,采取多種措施優化產業結構,進一步提升產品質量、檔次和水平,使得我國社會經濟能夠走上持續、健康發展的道路。
國內大循環必須堅持效率和質量并重
效率和質量是發展的兩個輪子,沒有效率就沒有發展、沒有質量也沒有發展。早在2015年11月,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工作會議就提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強調擴大總需求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標,主要通過提高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率來實現。由于加大國內循環的目的同樣是擴大總需求,因此,堅持效率和質量原則是保障國內大循環實現的必要條件。需要注意的是,傳統需求政策的著力點是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即通過調動各方面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增加各種要素、資本、資源的投入,以達到提高收入、刺激消費、鼓勵投資、增加出口的目的。其核心是要把蛋糕做大、把經濟總量(GDP)做上去。
經過40多年改革開放,中國經濟總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二,蛋糕不可謂不大,收入提升不可謂不快。就在需求政策獲得巨大成功的同時,我們發現,消費者開始大量涌向海外市場,通過B2B、B2C、C2C等方式大量購買海外產品,國內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出現了“國際漂移”。為此,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要把蛋糕做大、更要把蛋糕做好,通過質量和效率雙輪驅動,提高經濟結構的活力和附加價值,以實現國內經濟社會的平穩發展。
我國PMI連續9個月位于臨界點以上,表明經濟呈現持續穩定恢復態勢,質量持續向好。由于國內疫情防控得力,復工復產復商復市加快,我國經濟自3月以來持續恢復。展望未來,憑借潛力足、韌性強、回旋空間廣、政策工具多等有利因素,中國經濟必將克服暫時的困難,繼續鞏固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發展趨勢,乘風破浪,行穩致遠。
加強網絡交易監管,既是維護各方主體合法權益的需要,也關系數字經濟自身的持續健康發展 付費追劇,直播間下單,在線購買家政服務……近年來,網絡交易形態日益豐富,為消費者帶來極大便利,也催生數字經濟新業態不斷涌現。加強網絡交易監管,既是維護各方主體合法權益的需要,也關系數字經濟自身的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消息網10月31日報道外媒稱,借著中國經濟好轉的東風,亞洲開始看到經濟復蘇的跡象。中國經濟早早復蘇也讓日本松了一口氣,因為中國是日本22%以上出口產品的目的地,而日本僅有19%的產品輸往美國。
國家統計局10月19日發布數據稱,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0.7%。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中國經濟進一步復蘇 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報道稱,中國國家統計局19日公布的數據顯示,第三季度中國經濟正從疫情中進一步復蘇。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發布的財政監測報告,受新冠疫情影響,截至今年9月11日,全球采取了規模接近12萬億美元的財政支持,在同期全球GDP中占比達到12%。△圖左: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財政事務部門主任 維克多·加斯帕 圖右:央視駐華盛頓記者 殷岳
新華社華盛頓10月13日電財經觀察:全球經濟復蘇前路漫漫 中國經濟韌性得到肯定 報告預計,明年全球經濟將增長5.2%,較6月預測下調了0.2個百分點;全球經濟增速將在中期逐步放緩至3.5%左右。
基于第二和第三季度經濟形勢略好于預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報告小幅上調了世界經濟增長預測,同時強調全球經濟面臨的危機遠未結束。IMF敦促各經濟體應注意防止疫情對經濟造成持續損害,努力讓經濟走上更公平和可持續增長的道路。
境外媒體稱,周三公布的官方數據顯示,9月份中國制造業活動略有改善,在國慶節假期到來前顯示經濟出現小幅反彈。另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9月30日報道,周三公布的數據顯示,9月份中國制造業和服務業繼續呈現復蘇態勢。
西班牙《國家報》網站9月27日發表一篇題為《中國贏得全球經濟比賽》的報道,報道稱中國的GDP曲線已經實現了人們期待已久的V形復蘇,目前遠遠領先于世界其他國家。中國的GDP曲線已經實現了人們期待已久的V形復蘇,目前遠遠領先于世界其他國家。
英國《經濟學人》周刊網站近日刊文稱,分析人士預計,第三季度全球GDP將增長至少7%,但世界距離恢復正常仍有很長的路要走,而行業和國家之間經濟復蘇極不平衡。在大型經濟體中,只有中國將在2020年實現增長,美國等國家面臨經濟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