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2日17:55 來源:經濟日報
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黨中央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戰略決策,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筆者認為,加快形成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需要找準抓手。
當前,我國發展進程中面臨的挑戰,有疫情等非經濟因素的外在沖擊,有國際經濟格局變化的重要影響,也有自身存在的某些結構性矛盾與問題。比如,城鄉循環是我國國內大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城鄉二元結構尚未完全打破,受二元戶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等體制性掣肘,城鄉大循環還沒有完全暢通,城鄉要素還沒有實現充分自由流動。又如,我國城鄉居民服務消費不斷增長,成為國際社會所關注的重點領域。過去幾年,我國服務業市場開放加快推進,但其開放水平與制造業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和空間。在自由貿易試驗區負面清單中,服務領域清單占了比較大的比重。
因此,加快形成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需要重視把經濟轉型升級作為重要抓手,充分發揮14億人口的大市場優勢,進一步推動我國消費結構、產業結構、城鄉結構的優化調整。
一方面,經濟轉型升級釋放出的巨大內需潛力,將成為國內大循環的重要動力,也成為我國參與國際大循環的重要優勢。初步測算表明,如果城鄉居民服務消費占比能夠提升到60%,將帶來十萬億元級的新增消費;如果城鄉一體化能夠有效突破,將帶來十萬億元級的投資與消費需求。預計未來幾年我國消費市場規模將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消費市場。只要這一內需潛力不斷釋放,就可以成為國際大循環的重要動力。
另一方面,經濟轉型升級是打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節點。如果在開放上加大服務業領域的力度,推進更高水平的開放,引入國際標準、規范、規則的服務,可以加大服務消費的有效供給,也可以推動國內服務業轉型升級,更能以此有效回擊貿易保護主義的某些思潮與做法。
因此,經濟轉型升級釋放的增長潛力,既是我國經濟中長期增長的重要動力,也是我國參與國際大循環的重要條件。從全球經濟史看,只是人口大國而不是消費大國,很難在國際大循環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面對復雜變化的形勢,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并由此有效釋放14億人口的巨大市場潛力,是做好自己的事中最為重要的一件。
過去幾年,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穩步推進,適應新階段的新要求,未來幾年需要進一步加快推進經濟轉型升級,爭取到“十四五”時期服務消費占比達到50%以上,服務業占比達到55%以上,工業占比企穩提升;戶籍人口城鎮化率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缺口明顯縮小。實現這樣的目標,需要繼續用足用好改革這個關鍵一招。按照中央的部署,以問題為導向,扎實推進各項改革,以加快推進有利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改革為重點,在農村土地、要素市場化、市場開放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形成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的堅實制度基
信心和底氣,源于黨的堅強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 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是由我國制度優勢、經濟基礎、發展潛力等多種因素共同決定的,是長期起作用的基本格局。
“雙11”不僅是我國消費升級、經濟轉型的展示窗口,也驗證了我國要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有著堅實的現實基礎。“雙11”消費特點的變化,體現出中國消費升級大趨勢;消費模式的創新,反映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脈絡;
作為第三屆進博會的重要配套活動之一,2020世界并購大會昨天(9日)在上海舉行,大會圍繞“投資并購新引擎,助力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服務中國經濟轉型發展。財經界專家學者及金融機構代表,聚焦全球變局下的并購市場、金融業擴大開放與風險控制等主題,探討“雙循環”背景下投資、并購領域的創新發展。
2020年10月13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計2020年全球經濟將萎縮4.4%,發達經濟體經濟將萎縮5.8%,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經濟將萎縮3.3%。中國作為重要貢獻者,幫助全球貿易自6月份起復蘇,也就是說中國經濟正在成為引領全球經濟復蘇的火車頭。
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黨中央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戰略決策,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一方面,經濟轉型升級釋放出的巨大內需潛力,將成為國內大循環的重要動力,也成為我國參與國際大循環的重要優勢。
與會嘉賓們認為,伴隨我國5G、工業互聯網等新基建的持續推進,“5G+工業互聯網”為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激活中國經濟轉型發展提供了難得契機。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累計開展5G創新應用400余項,在建“5G+工業互聯網”項目600余個,不僅持續拉動投資,也正激發中國經濟內在活力。
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9月4日至9日在北京舉行。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舉行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服貿會,顯示了中國對外開放的堅定決心,以及統籌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的信心。
習近平主席在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全球服務貿易峰會上的致辭中指出,“放眼未來,服務業開放合作正日益成為推動發展的重要力量”。隨著我國服務業開放水平不斷提升,以及制造業服務化、智能化及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將形成服務貿易快速發展的重要支撐。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顯示,2019年我國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達到35.8萬億元,占GDP比重達到36.2%。數字經濟疾步快跑,看點顯然更在“數字”之外,反映出不斷增強的中國創新能力和創新實力,表明了中國經濟活力充沛、增長動能澎湃。
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強調,要加大公共衛生服務、應急物資保障領域投入,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我們要充分認識“新基建”的重要意義,把握“新基建”涉及的重點領域,關注推進“新基建”中的關鍵問題,助推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