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2日07:29 來源:河南新聞廣播
大象新聞·河南新聞廣播記者 王發艷
作為全國第一糧食加工大省、第一肉制品大省和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加工大省,我省始終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以保障重要和優質特色農產品供給為目標, 實現河南由“中原糧倉”到“國人廚房”和“世界餐桌”的轉變。
中原大地秋收接近尾聲,忙碌了一個月的人們,又開始為冬小麥播種做準備。在經營了3.7萬畝土地的基礎上,周口市商水縣魏集鎮天華種植專業合作社劉天華今年又流轉了3000畝地,4萬畝土地全部種植優質小麥,小麥品種已全部到位:
“品種都選好了,有一個鄭麥366,有新麥26#1,還有個鄭麥978,全部是優質麥?!?/strong>
劉天華在麥田里
我省優質專用小麥發展到1350萬畝,位居全國第一。正是這些規模種植的優質小麥,為加工業提供了豐富的加工“糧源”。面粉加工能力達到8500萬噸,同時生產出了全國1/3的方便面、1/4的饅頭、3/5的湯圓、7/10的水餃。這樣的一組數據,彰顯了我省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方面的底氣。河南農業大學教授郭天財:
“河南用占全國十六分之一的耕地,生產了占全國十分之一的糧食,其中,小麥超過四分之一,不僅養活了占全國十三分之一的人口,每年還外調原糧及加工制品,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中的地位舉足輕重、不可替代。”
河南延津優質小麥品種基地
為了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我省持續實施綠色食品業轉型升級行動,著力培育優質綠色農產品產業集群,發展綠色、有機供應鏈,打造伏牛山香菇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和7個國家特色農產品優勢區,依托6個國家級、60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做精做優果蔬制品、油脂制品和乳制品。在實施品牌發展方面,目前全省共培育600個省級農業品牌,信陽毛尖等7個產品被評為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新鄉小麥等4個產品入選中國百強區域品牌。全省綠色食品達1031個,省綠色食品發展中心書記樊恒明:
“從基地環境做起,后面在生產過程中,農藥、化肥的使用,都有要求。最終的產品質量還要監測,這是一個系列標準,從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質量控制。”
河南的各色農特產品
伴隨著品質的提升,越來越多的農產品開始漂洋過海,出口到韓國、日本、美國、俄羅斯、西班牙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全省形成了以南陽、三門峽為中心的食用菌,以鄭州、開封為中心的大蒜,以鶴壁、信陽為中心的禽肉,以漯河為中心的豬肉,以三門峽為中心的蘋果,以信陽為中心的茶葉等一批特色農產品出口生產基地,并實現了區域化布局、標準化生產和規模化經營,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省農業農村廳廳長申延平:
“ 抓住糧食這個核心競爭力,以‘糧頭食尾’‘ 農頭工尾’(為抓手),不斷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現在,農業結構不斷優化,品牌不斷提升,龍頭帶動作用也不斷提升,筑牢了河南大糧倉、大廚房、大餐桌、大市場。”
近日,28座分布集中形制多樣的夏代早期糧倉遺址在河南淮陽時莊遺址被發現。考古人員在河南淮陽時莊遺址倉儲遺跡底部檢測出的粟、黍類作物成分。
題:“中原糧倉”崛起“農頭工尾”工業群——中原傳統農區轉型發展樣本觀察 今年泌陽食用菌鮮品產量有望達到50萬噸,值得一提的是,加工率高達80%,下游開發了休閑食品、菌類藥物等新產品,受到市場認可。
題:無人收獲機、倒伏收割“神器”、“空調”糧倉……東北秋收季“刮”起智能風 為適應倒伏作物收割要求,加快搶收,黑龍江省財政下撥1.7億元,用于收獲機械改裝補貼,目前已改裝近2萬臺機械用于秋收,努力將災害損失降到最低。
10月16日,在中央儲備糧上海直屬庫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向公眾代表介紹進出倉作業除塵系統。新華社記者 王翔 攝 10月16日,在中央儲備糧上海直屬庫有限公司,消防隊員向公眾代表展示滅火演練。
五年來,我國穩定完善扶持糧食生產政策舉措,挖掘品種、技術、減災等穩產增產能力。今年,全國以永久基本農田、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保護區為重點,將完成8000萬畝高標準農田和2000萬畝高效節水灌溉建設任務。
【坐著高鐵看中國】鶴壁:高鐵車窗外的“中原糧倉”
秋日,走進浙江德清縣乾元鎮城北村方山,千畝稻田整齊方正,稻束散發陣陣芳香。洛舍鎮東衡村曾是遠近聞名的石材生產基地,礦山關閉后,留下了大量廢棄礦地,通過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廢棄礦地變身連片水田。
在江西省吉安市泰和縣中央儲備糧泰和直屬庫有限公司,員工正在對稻谷進行抽樣檢測,確保糧食收儲入庫質量。中央儲備糧北京順義直屬庫有限公司倉儲科副科長李海杰介紹,售糧人通過手機APP可就近選擇售糧庫點、預約售糧時間。
“中原糧倉”河南再獲豐收,2019年全年糧食產量6695.36萬噸,比上年增加46.45萬噸,增長0.7%,再創歷史新高。(圖文:弟辰晨 王璐 校對:陳延輝 數據資料來源:河南省委網信辦 河南省統計局)
“中原糧倉”河南再獲豐收,2019年全年糧食產量6695.36萬噸,比上年增加46.45萬噸,增長0.7%,再創歷史新高。(圖文:弟辰晨 王璐 校對:陳延輝 數據資料來源:河南省委網信辦 河南省統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