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1日21:20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金秋十月,豐收時節。各糧食主產區積極組織搶收快收,加快推進秋收進度,確保糧食應收盡收、顆粒歸倉。
在黑龍江八五九農場,先進的大型機械在田野里整裝前進。今年黑龍江全省綠色、有機食品認證面積達8500萬畝。
在佳木斯,不僅綠色水稻占總播種面積的六成,還首次運用復合微生物技術,為水稻噴施復合生物菌,實現了綠色水稻豐產豐收。
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樺川縣悅來鎮雙興村村民 韓廣喜:今年這個水稻長得穗還大,籽粒還飽滿,沒有癟稻子。
截至10月8日,黑龍江已收獲各類農作物7036萬畝,占總播種面積的近三分之一。
今年,吉林受三次臺風影響,為適時對已成熟農作物進行機械化搶收,吉林省安排省級資金,對具有收獲倒伏農作物性能的玉米收獲機和水稻收割機實行定額補貼,極大調動了農民減災自救積極性。
在永吉縣萬昌鎮張全家庭農場,依靠4臺大型可升降水稻收割機,5400畝水稻一周就能收完。
吉林省永吉縣萬昌鎮張全家庭農場農機手 王洪興:以前我們開的是小型的收割機,碰見這泥洼地履帶就陷進去了,現在換這個,遇到泥洼地履帶可以升起來,另外它還有一個平衡裝置,像一個小坦克。
目前吉林省秋收已進入高峰期,預計10月末水稻收割將全部結束。
請點此安裝最新flash
北方秋收全面展開,在南方,不少地方的水稻也喜獲豐收。在江西省豐城市,2萬多畝富硒水稻眼下迎來豐收。農戶們趁著晴好天氣,開鐮收割。近年來,當地通過“公司+農戶”的種植模式,讓富硒水稻成為興農富農的特色主導產業。
江西豐城:富硒水稻豐收 “公司+農戶”雙贏
在豐城市董家鎮富硒水稻種植基地,遍野金黃,忙碌的收割機穿梭在稻田里。為確保富硒水稻的品質,當地運用“公司+農戶”合作種植的模式,讓種植戶按區域管理土地,公司統一技術、統一種植、統一管護、統一歸倉。農民有穩定的收入,同時也保證了富硒大米的品質。
水稻種植戶 喻耀華:我們這個基地兩個村大概1600多畝,全部種的富硒水稻,總產量比去年增加了100多斤一畝。
除了不斷擴大富硒水稻種植面積,當地還完善農業產業鏈條,實現水稻種植、收割、烘干、精細加工等環節的良性鏈接,把富硒水稻變成農民增收的支撐點。
某生態科技公司總經理 陳武農:為了確保品質,這幾年我們都是以種植一季晚稻為主,收獲的過程我們是以曬干、烘干這種方式進行收獲,收獲后的稻谷加工成大米,富硒大米比普通大米價值要高到4到5倍。
湖南懷化:花瑤梯田開鐮收割 農民喜豐收
位于湖南懷化市溆浦縣山背村的花瑤梯田,是當地人傳統的耕種地,梯田分布在雪峰山脈海拔400米至1400米的山坡上,因氣候獨特,高海拔稻谷比平原丘陵推遲近一個月才成熟。最近幾天,山背花瑤梯田迎來了豐收季,種植戶紛紛開鐮收割。
請點此安裝最新flash
溆浦縣葛竹坪鎮山背村村民鄒陽今年種植了3畝多水稻,在一家人精心的管護下,水稻長勢非常好。這幾天是山區難得的好天氣,鄒陽和村民們選擇在10日這天開鐮收割。
溆浦縣葛竹坪鎮山背村村民 鄒陽:因為我們山背這里海拔比較高,日照時間比較長。今年我們收割了以后,搞了四五千斤稻谷。
與平原地區的稻田使用農用機械不同,山背村的花瑤梯田因面積小,一層疊著一層,只能采取原始的人工收割方式。村民們五人一組分工明確,兩人割稻子;兩人往桶里使勁摔打稻谷,讓稻谷和秸稈分離;一人將秸稈扎成小捆,方便回收。
以前,花瑤梯田產的稻谷都是農戶自行加工、自行定價進行零星散賣,銷路一直不好。今年當地政府聯合公司成立了合作社,由公司負責統一管理。
溆浦縣葛竹坪鎮黨委書記 羅志華:統一購種、統一育秧、統一管理、統一收割。為了確保群眾繼續豐收,價格又不下跌,今年我們糧食的收購價格要達到一百斤180元以上,比往年價格要上升40元以上。
農業農村部:我國玉米籽粒機收技術應用取得顯著效果
農業農村部昨天(10日)發布,經過為期三年的聯合攻關,我國玉米籽粒機收技術應用取得了顯著效果,為農業轉型升級提供科技支撐。
請點此安裝最新flash
玉米是我國種植面積最大、總產量最多的糧食作物,長期以來,我國玉米機收以收果穗為主,收獲模式多為摘穗—晾曬—脫粒—入庫,不僅費工費時,還存在存放難、脫粒難、霉變幾率增加等風險。
2018年起,農業農村部立項,將玉米籽粒機收技術作為重大引領性技術,進行聯合攻關和試驗示范。到今年,玉米籽粒機收技術的應用面積已經超過2100萬畝。多地試驗示范表明,玉米籽粒機收比果穗機收節約成本15%,降低糧損6%左右,提升品質等級1級以上,畝節本增效150元左右。
為實現藏糧于技,三年來,農業農村部每年開展十大引領性技術集成示范,涵蓋全部主糧品種,力促糧食生產提質增效。
綠油油的蔬菜、累累的瓜果……在江西省于都縣梓山潭頭富硒蔬菜產業園147號蔬菜大棚里,潭頭村村民曾風秀、易偉萍正在采摘新鮮的絲瓜準備上市。潭頭村村民曾風秀(左)、易偉萍(右)在梓山潭頭富硒蔬菜產業園采摘絲瓜。
44歲的蒙古族漢子洪格爾巴特爾世代生活在內蒙古科爾沁草原深處的通遼市扎魯特旗巴雅爾吐胡碩鎮圖布信嘎查。圖為洪格爾巴特爾生態牧場生產的奶制品、牛肉醬等特色食品。圖為當地牧民正在洪格爾巴特爾生態牧場中的蒙古包里演出。
湛藍的天空下,一座座蒙古包似一顆顆潔白的珍珠,散落在草原上,這里是扎魯特旗圖胡碩鎮圖布信嘎查牧民洪格爾巴特爾一直生活的地方。自己的腰包漸鼓,洪格爾巴特爾還不忘扶持帶動當地1戶貧困戶實現脫貧,8名貧困大學生實現就業增收。
修武716公里長的“四好農村路”在美學品牌的“加持”下,成為風景路、旅游路,帶動了沿線34個貧困村、16個美麗鄉村、15個黨建示范村、8個旅游景點、8個美學經濟項目、6個產業園區和特色小鎮及云臺冰菊、富硒稻米、新莊大棗、因戀玫瑰等特色產業的發展。
10月12日,游客在河南省平頂山市寶豐縣商酒務鎮黃洼村一處果園采摘柿子。新華社發(何五昌 攝) 10月12日,游客在河南省平頂山市寶豐縣商酒務鎮黃洼村一處果園采摘柿子。新華社發(何五昌 攝) 10月12日,游客在河南省平頂山市寶豐縣商酒務鎮黃洼村一處果園采摘柿子。
記者在現場了解到,梓山鎮潭頭村里慶豐收項目,已做好相關準備工作,梓山富硒蔬菜產業園南區的鄉村大舞臺搭建等開幕式準備工作已完成。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紀念園及贏家服飾已完成項目提升,禾豐現代農業示范園蔬菜育苗中心、蘭花博覽園現場準備工作也已完成。
9月17日拍攝的欽堂鄉的稻田(無人機照片)。近年來欽堂鄉著力打造集賞景、采摘、品嘗、教育等為一體的鄉村旅游業態。近期,浙江省建德市欽堂鄉的2000多畝水稻進入成熟期,當地舉行“稻香節”,向游客展示豐收美景,推動美麗鄉村特色旅游發展。
杯中,茶湯青翠透亮,香氣撲鼻,呷一口,鮮醇甘厚,齒間久久留香。“這幾年,‘紫陽富硒茶—硒香茶’產品銷量年年增長,今年春季比去年同期增加了一倍,遠銷全國各地。”據了解,目前安康已培育富硒農業園區1107個,農民專業合作社2290個,帶動農戶22.8萬戶;培育富硒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77家,規模以上富硒食品加工企業239家,建立工業加工園15個。
游客在陜西商洛市柞水縣小嶺鎮金米村的木耳展銷中心內參觀(7月21日攝)。“借袋還耳”、園區就業、集體分紅……柞水將全縣6944戶產業扶持戶鑲嵌在產業鏈中,戶均增收5000余元,小木耳終成大產業。
7月份的一個傍晚,廣東省龍川縣北部的麻布崗鎮瑚徑村涼風習習,干凈平坦的水泥路從村委會一直延伸至田間地頭。在拓寬銷售渠道方面,駐村工作隊創建稻田“認養”模式,發動幫扶單位及社會各界認養稻田,提前預售大米,訂單式種植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