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09日13:39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光明日報記者 高平 光明日報通訊員 田鳳元
“現在我們不僅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新房子,而且也有了掙錢的路子,守家在地就能掙工資,再也不用出去打工了。”
在內蒙古烏蘭察布察右后旗新建移民村的蘑菇大棚里,一排排白色架子上,整整齊齊擺滿菌棒。62歲的吳三女正在這里摘蘑菇,去年村里建起蘑菇大棚后她就來干活了,一天100元,到現在已經掙了4萬多元。
走進察右后旗土牧爾臺鎮的易地搬遷集中移民村,道路平整干凈,院落整齊劃一,房屋寬敞明亮。一座座大棚里蘑菇爭相升柄展傘,一處處養殖棚圈里牛羊健碩,村民們忙碌著,臉上洋溢著幸福喜悅的笑容,整個鄉村呈現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的畫面。
移民新村有62座整齊排列的蘑菇大棚,也是村里的就業扶貧車間,搬遷來的村民經過培訓成為工人,實現在家門口就業。去年吸納了當地70名村民就業,今年預計可以直接帶動就業100人至150人。
“察右后旗屬于深度貧困地區,土地貧瘠,水資源匱乏,農村基礎設施薄弱,特別是村莊布局分散,住房條件差,90%的常住戶居住在危土房中。為了從根本上解決農村人口的住房問題,我們實施了易地搬遷。2016年至2019年,全鎮撤并了50個自然村,新建集中安置點30個,新建住房2326套,近3400名村民搬遷到鎮里的移民新村。”土牧爾臺鎮黨委書記謝文君介紹。
如果說搬得出是移民搬遷的上半篇文章,那么確保穩得住、能致富,則是讓移民搬遷工程經得起檢驗的下半篇文章。
完成搬遷后,土牧爾臺鎮把工作重心迅速從解決好“怎么搬”向確保“搬得來、穩得住、有產業、能致富”轉變。當地積極謀劃產業發展的路徑,大力發展村集體實體經濟。
走進大西村的繁育基地,大片牛群映入眼簾。這些牛都是土牧爾臺鎮為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而引進的安格斯肉牛。
大西村黨支部推行“黨支部+龍頭企業+農戶”的發展模式,通過農牧戶自籌、政府支持的方式,為142戶有發展意愿的貧困戶購置安格斯肉牛142頭,托養到繁育基地,每戶實現增收1500元。同時,村黨支部利用幫扶資金,也購買了104頭安格斯肉牛托管到基地,2019年實現15.6萬元集體經濟收入。
產業鋪路的做法,帶領貧困戶走上了致富的道路。目前,土牧爾臺鎮建設了安格斯肉牛養殖、香菇種植、速凍水餃加工、塑料包裝制品加工等集體經濟項目,實現了14個村委會實體經濟全覆蓋,各村委會通過實體經濟項目收益達10萬至30萬元。
要想“穩得住”,后續扶持關鍵靠就業。土牧爾臺鎮千方百計拓寬搬遷戶就業門路,通過強化扶貧車間就近就業、入企務工、引導發展產業等措施,使得搬遷群眾戶戶有產業,人人有事干、門口把錢賺。
移民新村的就業扶貧車間里,十幾名村民正在縫制一次性醫用墊單。這里的工人大部分是搬遷貧困戶,他們在移民新村安頓下來后進入村里的扶貧車間工作,經過統一培訓成為縫紉工。2018年從30多里外的師家村搬來的王玉連就在這里工作,她說:“以前咱沒文化也沒有一技之長,現在有一技傍身了,最幸福的是在家門口就能上班。”
如今在土牧爾臺鎮,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徹底改變了農村的落后面貌。以前住房差、出行難、上學難、就醫難,現在家家住新房、有院子,家用設施接近城里,公共服務完善便利。搬遷群眾逐步融入新的環境,教育、醫療和文化生活條件大為改善,移民新村成了他們溫暖的家園。
“要抬著頭生活,往前看、謀發展。”謝文君自信地說。
《光明日報》( 2020年10月09日 01版)
吐爾遜江·奧塔洪是村里的養殖大戶,養殖牛羊 500 頭 (只)以上,帶動村里的養殖戶一起成立了阿吾熱勒養殖合作社,統一飼料配送、防病防疫、品種改良、市場銷售,抱團發展走上了規模化養殖的道路。在養殖大戶的示范下,依爾肯德村大力發展養殖項目,發放生產母牛50頭、生產母羊748只,幫助脫貧村民鞏固收入,不返貧。
光明日報記者王瑟 攝 2014年,新疆尼勒克縣引進新疆天蘊有機農業有限公司作為產業龍頭企業,開始在喀什河里放養魚苗。新疆天蘊有機農業有限公司更把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尼勒克縣喀拉蘇鄉2017年未脫貧的609戶貧困戶吸納入股,每戶通過無息貸款一萬元入股成立全贏合作社。
詢問村民才知道,這是當地引進養殖的安格斯肉牛,而這里是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八里灣鄉安格斯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目前,八里灣鄉安格斯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共有安格斯基礎母牛205頭,牛犢130頭。
馬克明是楊嶺村的養牛大戶,2016年養牛已經超過200頭,不過要是跟今天的規模比,那可真是小巫見大巫,“這個現代化牛棚里,目前養殖640多頭。“楊嶺正在改變,不僅僅是村子的面貌,更重要的是人的精神面貌” 當我們和村干部們圍著火爐促膝長談,才知道,楊嶺的改變絕非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