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06日12:44 來源:學習時報
在山東省濟南市槐蔭區槐蔭廣場,有一座青松翠柏環繞的“四五”烈士紀念碑。該碑是為紀念1931年4月5日在緯八路刑場英勇就義的鄧恩銘、劉謙初等22位革命烈士而修建,1989年4月正式落成。
紀念碑由3塊長方形灰白色花崗巖石互相垂直聳立而成。前方石碑鑲嵌反映烈士英勇就義的銅質浮雕,下刻烈士犧牲日期“1931.4.5”。側方石碑上刻中共山東省委原書記梁步庭題詞“垂范后來”,下刻少年兒童獻詞。后方主碑高4.05米,象征4月5日,正面上端刻著原國家副主席王震題詞:“寧死不屈浩氣長存”。背面刻寫碑文800余字:
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敗后,由于國民黨反動派的瘋狂鎮壓和叛徒的出賣,中共山東省委及各地黨組織,屢遭破壞,大批黨員和干部被捕。在獄中,他們不屈不撓,多次組織越獄和絕食斗爭。一九三一年四月五日,國民黨山東省政府將二十二名中共山東黨的領導干部殺害于濟南緯八路刑場(在今青年公園附近),史稱濟南“四五”慘案。犧牲的烈士有:
鄧恩銘,水族,一九零一年生,貴州荔波人,中共山東省黨的創始人之一,中共一大代表,中共山東省委書記。
劉謙初,一八九七年生,山東平度人,中共山東省委書記。
吳麗實,一八九九年生,江蘇沭陽人,中共山東臨時省委書記。
雷晉笙,一八九八年生,陜西長安人,中共山東省委秘書長。
郭隆真,女,回族,一八九四年生,河北大名人,中共山東省委委員,青島市委宣傳部長。
黨維蓉,一九零八年生,陜西富平人,中共山東省委領導人之一,青島市委書記。
劉曉浦,一八九八年生,山東沂水人,中共山東省委秘書長。
于清書,一九零二年生,山東濰縣人,中共山東臨時省委秘書。
李敬銓,一九零四年生,山東歷城人,中共濟南市特支書記。
宋占一,一九零六年生,山東聊城人,共青團山東省委書記。
劉一夢,山東沂水人,共青團山東省委書記。
朱霄,一九零七年生,山東肥城人,中共青島市委組織部長。
紀子瑞,一八九五年生,山東膠縣人,中共山東省委委員。
車錫貴,一八九八年生,山東淄川人,中共山東省委工運特派員。
王鳳岐,一九一一年生,山東德縣人,中共山東省委巡視員。
孫守誠,一九零一年生,山東淄川人,中共青島市委常委。
孔慶嘉,一九零六年生,山東曹縣人,曹縣農民武裝暴動領導人之一。
任守鈞,一九一零年生,山東曹縣人,曹縣農民武裝暴動領導人之一。
趙鴻功,一九零零年生,山東蓬萊人,中共蓬萊黨支部書記。
王錫三,一八九零年生,山東長山人。
李華亭,一九零零年生,山東昌樂人。
陳德金,一九零八年生,安徽懷遠人。
同期前后被害于此的共產黨員還有多人,為了緬懷和發揚烈士精神,一九八八年,共青團槐蔭區委在原刑場舊址特立此碑,以永志垂念。
(一)
大革命失敗后,國民黨軍隊于1928年5月進入濟南,此后國民黨勢力控制山東,對共產黨組織和黨員進行瘋狂破壞和抓捕。自1928年冬至1931年春,中共山東省委共遭到5次大的破壞,鄧恩銘、劉謙初、吳麗實、郭隆真等大批黨員干部被捕。
鄧恩銘等被捕后,國民黨反動當局妄圖通過長期監禁,摧殘其肉體,銷蝕其革命意志,動搖其革命信仰。但是,鄧恩銘等共產黨人,沒有被敵人的威逼利誘所嚇倒,他們團結起來,成立獄中黨組織,同敵人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其中1929年7月組織的一次越獄,共有18人逃出監獄大門。但由于長期遭受關押甚至嚴刑毒打,大部分越獄人員身體孱弱,加之省委剛遭破壞,獄外黨組織未能派人接應,最終只有6人逃脫。
1931年4月5日凌晨,國民黨山東省當局將鄧恩銘等22名共產黨員從獄中押出,用汽車載往緯八路刑場,槍殺于緯八路東南草地上。其中郭隆真才出監獄大門,因高呼口號,被押回獄內殺害。犧牲的22名烈士,年齡最大的41歲,最小的才20歲,平均年齡28歲。
(二)
“四五”烈士中,有3位曾擔任過中共山東省委書記。鄧恩銘于1921年春與王盡美等共同創建濟南共產黨早期組織,7月與王盡美赴上海參加黨的一大。1925年8月任中共山東地方執行委員會書記,1927年8月、11月兩次任中共山東省委書記。劉謙初1927年入黨,曾專門拜訪毛澤東,請他講述農民運動與中國革命的問題。1929年4月,劉謙初任中共山東省委書記,8月,其在明水車站遭特務抓捕。吳麗實1923年入黨,后到哈爾濱工作,為黨組織在東北的創建和發展作出重要貢獻。1929年冬,吳麗實到山東,任臨時省委書記。然而,工作不到兩個月,臨時省委遭破壞,吳麗實被捕。
郭隆真是“四五”烈士中唯一的女共產黨員。1919年9月,郭隆真與周恩來、鄧穎超等在天津組建覺悟社,后與周恩來等赴法勤工儉學。1925年回國后,在李大釗主持的北方區黨委領導下工作。1928年底,受黨組織委派到東北從事職工運動。她不知疲倦,忘我工作,被劉少奇評價為“在工作上最積極,在政治上又最正確的大姐”。1930年秋,郭隆真被派到山東工作,曾任省委婦委書記,11月初在青島被捕。還有黨維蓉、雷晉笙、劉曉浦、劉一夢等烈士,他們雖然工作經歷各不相同,但都有著對黨的忠誠、對人民的熱愛和對共產主義事業的追求。
(三)
烈士已逝,精神不朽。敬讀碑文,我們要學習先烈革命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于擔當,砥礪前行。
學習“四五”烈士百折不撓、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鄧恩銘曾3次被捕入獄,第二次出獄時,因多次受刑,臉色蒼白,步履艱難。堂弟媳忍不住流下眼淚。鄧恩銘安慰說:“不要難過,我不是好好的嗎!坐牢算啥,往后還得同那些狗斗一斗。”劉謙初被捕后,敵人發現他與張文秋是夫妻,決定同案審訊。張文秋見劉謙初遍體鱗傷,忍不住泣不成聲。劉謙初抑制住感情,安慰妻子說:“在敵人面前,我們只能流血不能流淚啊!”郭隆真曾5次被捕入獄,第五次被捕后,多次遭敵人嚴刑拷問。但她“寧可犧牲,決不屈節”,直到被害,也沒有泄露黨的任何秘密。
學習“四五”烈士視死如歸、前仆后繼的意志品質。鄧恩銘犧牲前,曾寫下一首《訣別》詩:“卅一年華轉瞬間,壯志未酬奈何天。不惜惟我身先死,后繼頻頻慰九泉。”劉謙初犧牲前,得知黨組織正在積極營救,于是給黨中央寫信說不要進行營救,“我心里很平靜,正在加緊讀《社會進化史》,爭取時日,多懂一些道理。”劉曉浦和劉一夢是叔侄,二人被捕后,家人曾變賣田產,攜巨款到濟南營救。但劉曉浦說:“不要再花錢了。我和他們是死對頭,不是魚死,就是網破。如果自首才能出去,那是永遠也辦不到的。”
學習“四五”烈士忠誠于黨、為國為民的家國情懷。鄧恩銘投身革命后,再未回到故鄉,對此他賦詞明志:“長期浪跡在他方,決心腸,不還鄉。為國為民,永朝永夕忙。要把時潮流好轉,大改造,指新航。”劉謙初在寫給妻子的遺書中說:“我現在臨死之時,謹向最親愛的母親和親愛的兄弟們告別,并向你緊握告別之手。望你不要為我悲傷,希你緊記住我的話:無論在任何條件下,都要好好愛護母親!孝敬母親!聽母親的話!”劉謙初把黨比作親愛的母親,囑咐身邊的同志在任何時候都要愛護“母親”,聽“母親”的話。
青松蒼翠,碧草如洗,這是一片靜謐的墓園。紙張泛黃的履歷表,折痕累累的烈士證明書,字跡模糊卻飽含深情的家書,它們像一把把打開記憶的枷鎖,將塵封已久的往事慢慢揭開。“瞞了母親十七年,(朱陶然未婚妻)調到湖州來的時候,就寫了這么一封信給那個郵遞員。
吳德峰(1896—1976),湖北省保康縣人,1924年經董必武、陳潭秋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共產黨隱蔽戰線的一名重要領導人。在西安,吳德峰選派一些對黨忠誠、家庭關系復雜、便于掩護的共產黨員打入敵人心臟部門,開展秘密情報工作,建立起多層次、多角度的情報工作網絡。
站在洞口,記者心潮澎湃,這里就是新華社華北總分社、《新華日報》(華北版)經理部秘書主任黃君玨烈士的跳崖處。1942年5月日軍大掃蕩時,為了減小目標,何云帶領幾位同志轉移到遼縣東南大羊角村附近,還架起電臺,抄收延安新華社電訊。
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根據中國的國情,獨立自主地以“和平贖買”等方式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任務。共產主義運動的創始人和領袖們為人類徹底解放而奮斗一生的事跡和他們的人生格言,影響和教育了無數共產主義者。
在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給四川省革命傷殘軍人休養院全體同志回信,向他們致以誠摯的問候。戰后,黃繼光被追認為中國共產黨黨員,追記特等功,追授“特級英雄”稱號。
熊瑾玎,1886年1月出生于湖南省長沙縣五美鄉(今江背鎮五美社區)張家坊村。福興商號開業后,中央領導人常來這里開會,大都按照當時商人的裝扮,穿長衫,戴禮帽。1931年4月,顧順章在武漢被捕叛變,這無疑對包括福興商號在內的中央領導機關安全構成巨大威脅。
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有這樣一位黨員:他是愛國將領馮玉祥的連襟,是抗日名將張自忠的鐵搭檔;他是蔣介石贈送“中正劍”的佩劍中將,是毛澤東、朱德通電嘉勉,一級解放勛章的獲得者。
劉謙初是我們黨早期領導人之一,也是優秀的革命者和理論宣傳工作者。1946年,從國民黨監獄獲救的劉思齊回到延安,和從蘇聯回國的毛岸英相識相愛,并在毛澤東的主持下,于開國大典之后成婚,成為一段佳話。
題:楓樹坪下的“甜蜜事業”——來自“三灣改編”發生地的脫貧故事 一大早,記者隨著三灣鄉九隴村的蜂農邱應斌鉆進大山,他的蜂箱藏在這群山峻嶺之間。
嘉陵江畔、縉云山麓,千年厚重歷史滋養了重慶北碚一方文脈,深埋于地下的溫泉,牽動出碚城的輝煌燦爛。溫泉流淌悄無聲息,卻見證著北碚的多彩故事,每當游客撫摸溫泉水,便仿佛能感受到北碚上千年的歷史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