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02日11:03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文藝觀潮】
作者:楊洪濤(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教授、博士,文章系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網絡文化安全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從漫長的人類藝術發展來看,任何藝術都不可能脫離其所處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藝,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可以說,時代精神是藝術創作如影隨形的基因序列和永恒動力。
在新時代的文化藝術領域,影視藝術是傳播力最強、影響力最廣、關注度最高的藝術品類。影視藝術作為書寫歷史、觀照現實、暢想未來的文化陣地,作為培根鑄魂的重要手段,理應繪就屬于新時代的精神圖譜與夢想之光。然而,在影視行業,一些與時代精神格格不入的現象時有發生。有的創作者以所謂“藝術先鋒”或者“精神貴族”自居,把荒誕不經當作藝術個性,把晦澀難懂當作審美格調,把精神頹廢當作價值追求,裝腔作勢、標新立異。還有的創作者用商業邏輯綁架藝術思維,不回應時代呼聲、不關注社會現實,不觸摸人間煙火,喃喃自語、自我陶醉。這些有違時代精神的作品,與大眾離得很遠,和生活背道而馳。
當代中國的時代精神是以中華傳統文化為根脈的民族精神,以不忘初心、砥礪奮進為基調的革命精神和以改革開放、銳意進取為動力的創新精神的集合體,一切有價值、有意義的藝術創作都應跟上時代步伐、聆聽時代聲音、回答時代命題。新時代的影視創作應該努力觀照并頌揚時代精神,讓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影視生態家園永葆青春與活力。
以時代精神為航標,提升創作格局
影視創作要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文化自信和“亂云飛渡仍從容”的藝術定力,在作品中展現時代精神賦予的氣度、胸襟和情懷,把個體命運、尋常生活置于格局更大的時代精神與家國情懷之中。電影《我和我的祖國》用七個故事講述七十年篳路藍縷的奮斗歷程,其中有大事件的史詩氣魄,也有小人物的樸素情感,成為獻禮電影的扛鼎之作。電影《流浪地球》以觀照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情懷,在硬科幻的類型范疇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東方審美。電影《攀登者》把個體生命愿景與為國登頂的家國情懷融為一體,以自我犧牲、自我煉獄的堅毅與勇氣在極寒之地、極峻之峰點燃生命火花。電影《奪冠》詮釋了“祖國至上,團結協作,頑強拼搏,永不言敗”的中國女排精神,帶領觀眾重溫了中國女排激情燃燒的歲月。
好的文藝作品就應該像藍天上的陽光、春季里的清風一樣,能夠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人生,能夠掃除頹廢萎靡之風。影視創作者要自覺提升創作格局,在創作中既要弘揚正能量又要鞭撻陰暗面;既要呼應生活的溫暖與希望又要關切現實的困境與焦慮。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把傳統文化融入其中,影片里的哪吒不甘命運捉弄,最終戰勝心魔,解救了陳塘關的百姓。
這些作品視野開闊、情懷高致,于宏大處提煉哲思,在細微處溫養心靈,把時代精神深刻融入創作格局之中。
以時代精神為燈塔,發掘創作主題
在新中國革命和建設道路上,孕育了紅船精神、長征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不朽的精神豐碑。2020年,在抗擊疫情中孕育的“抗疫精神”又為時代精神注入新的內涵。這些精神財富為影視創作提供了豐富的主題。電視劇《偉大的轉折》深度描繪長征之初,年輕的中國共產黨和更為年輕的中央紅軍,在政治上和軍事上從幼稚走向成熟,勝利實現中國革命偉大轉折的壯麗史詩。電視劇《外交風云》縱覽國際政治的風云際會,把影響新中國歷史進程的重大外交事件進行了全景展現。電視劇《激情的歲月》以科學報國為命題,講述了新中國第一代科學家為“兩彈一星”事業刻苦鉆研、不怕犧牲的愛國情懷。
近年來,一些重要的歷史節點都成為詮釋時代精神的重要契機。《在遠方》等劇講述改革開放40年間,筑夢未來的普通人為改變國家面貌和個體命運,開拓事業、成就出彩人生的故事。《花繁葉茂》等劇聚焦脫貧攻堅的時代命題,深情刻畫新時代新農村的山鄉巨變。電視節目《青春在大地》深入挖掘幫扶對象最真的情感和最樸素的生活愿景,在勞動者中發現美。此外,表現2020年抗擊疫情的時代報告劇《在一起》,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而創作的重大革命歷史劇《光榮與夢想》以及謳歌共和國勛章獲得者的傳記題材劇《功勛》等,匯聚影視行業的中堅力量,以充滿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創作姿態,生動詮釋了時代精神的深刻內涵。
這些作品,高揚當代中國的精神風帆,深入挖掘創作主題,是對時代精神的深刻闡釋和深情禮贊。
以時代精神為源泉,汲取創作靈感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時代精神的踐行主體。扎根人民、謳歌人民是影視創作最為重要的方法論,也是時代精神的必然要求。羅布泊的科學家,塞罕壩的造林人,右玉的縣委書記,十八洞村的苗族老鄉,以及焦裕祿、谷文昌、楊善洲、毛豐美、廖俊波等走在前列的時代楷模,這些鮮活的人物和有趣的靈魂,在《十八洞村》《一諾無悔》等影視作品里熠熠生輝。當代中國,經濟全球化和城鄉一體化同步推進,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審美理念呈現多元化趨勢,由此產生的思想碰撞和社會現象,為影視創作激活了靈感。《青戀》《索瑪花開》等劇敏銳地捕捉到這一時代特征,用現實主義手法書寫了一幕幕都市放歌、山鄉耕耘、職場開拓的精彩畫卷。
真正的時代精神,有叩問心門的能力。在影視創作中,如何把時代精神靈活且巧妙地融入作品當中,這考驗著創作者的藝術智慧。電視劇《三十而已》以年齡為坐標,以女性成長為主題,以事業和情感為容器,精準描繪職場女性的人生際遇和心路歷程,為當代女性提供了參照系和思考題。電視劇《都挺好》聚焦原生家庭的苦樂年華,深入探討由于家庭觀念、性別差異所帶來的沖突矛盾,并試圖以親情化解芥蒂,用理解消弭隔膜。
這些作品從時代精神中汲取創作靈感,走心、動情、努力的描摹人民群眾的樸素情懷和煙火人生。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作為當代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形式,影視藝術理應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從時代精神中吸收影視創作的內生動力。在脫貧攻堅的決勝時刻,在民族復興的道路上,影視創作要真實記錄時代、深切闡釋時代、熱情謳歌時代,實現時代精神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努力創作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精品力作。
《光明日報》( 2020年10月02日 08版)
“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是鼓舞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風雨無阻、勇敢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11月24日在北京隆重舉行,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
進入新時代,我們要大力弘揚勞模精神,推動全社會形成尊重勞動、勞動光榮的良好風尚。這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堅持科學理論引領,遵循弘揚新時代勞模精神的思想行動指南。創新個體涵育方式,構建弘揚新時代勞模精神的實踐養成體系。
9月25日至26日,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在北京召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鞏固各民族大團結。”此次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不斷鞏固各民族大團結。
※ 保持新疆社會大局持續穩定長期穩定,要高舉社會主義法治旗幟,弘揚法治精神,把全面依法治國的要求落實到新疆工作各個領域。※ 把新疆自身的區域性開放戰略納入國家向西開放的總體布局中,豐富對外開放載體,提升對外開放層次,創新開放型經濟體制,打造內陸開放和沿邊開放的高地。
研究制定新疆干部隊伍培養培訓規劃,著力培養一支理論功底扎實、政策把握到位、實踐能力強的干部隊伍。要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踐行胡楊精神和兵團精神,激勵各級干部在新時代扎根邊疆、奉獻邊疆。
偉大抗疫精神,同中華民族長期形成的特質稟賦和文化基因一脈相承,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的傳承和發展,是中國精神的生動詮釋,豐富了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內涵。
作者:王學斌(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文史教研部教授)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因“生命至上”,故“舉國同心”;既“舍生忘死”,亦“尊重科學”;知大道不孤,遂“命運與共”。
從楊靖宇以身許黨、以身報國的忠誠品格中汲取信仰的力量 “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信仰是英雄的靈魂。紅色基因是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孕育形成的光榮傳統、價值追求,蘊含著黨的性質宗旨與初心使命。
今日,全國婦聯在京啟動“巾幗心向黨 奮進新時代”群眾性愛國主義教育活動,通過講好中國巾幗抗疫故事、婦女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掛牌、推進青少年愛國主義讀書教育等主題環節,在婦女兒童和廣大家庭中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廣大醫務工作者牢記黨和人民重托,義無反顧沖上疫情防控第一線,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頑強拼搏、日夜奮戰”。在中國醫師節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向全國廣大醫務工作者致以節日的祝賀和誠摯的慰問,高度評價他們為抗擊疫情作出的重大貢獻,勉勵他們為建設健康中國、增進人民健康福祉作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