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25日21:00 來源:人民網-福建頻道
山夫合作社成員在蔬菜種植示范基地采摘絲瓜。人民網 蘇海森攝
“今年收成不錯,農產品質量好,可以賣出好價錢。”連日來,位于福建泉州南安市向陽鄉海拔680米的高山上,山夫合作社的成員們正忙著采摘、打包、裝車新鮮的絲瓜、地瓜等農產品。大家一邊干活,一邊拉家常,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而作為山夫合作社的創辦者,當地人林連生最近也特別忙,既要拓展線上銷售渠道,打響農產品知名度,還要考慮蔬菜種植示范基地的發展。“今年的疫情對市場影響較大,我們盡一切努力維護好已有的市場,并試圖拓寬新的銷售渠道。目前,已經舉辦了好幾場直播帶貨,效果挺不錯的。”他說。
一段創業故事,一群不平凡的農民,讓這個位于高山上的合作社有點特別。
幼年時因意外觸電,林連生失去了右臂,憑著一股不服輸的勁頭,他一直努力著。2006年,成為南安市向陽鄉殘疾人聯絡員后,林連生更加能夠體會到農村貧困殘疾人的不容易,于是萌生了聯合殘疾人一同創業的想法。
2011年,林連生帶頭發動向陽鄉7個村12個殘疾戶集資12萬元創建山夫合作社。合作社以“帶動殘疾人自力更生,靠自己雙手脫貧致富”為初衷,發揚“不等不靠、敢想敢干”精神,組織零就業殘疾家庭大力發展高山生態農業。
在山夫合作社,打包好的絲瓜等待裝車發貨。人民網 蘇海森攝
經過近十年的探索實踐,合作社開辟出了一條農村零就業殘疾家庭脫貧致富的新路子,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成員從初期的12戶發展到了111戶(其中殘疾社員82戶);擁有8個蔬菜種植示范基地共500多畝,輻射帶動蔬菜種植示范基地1000多畝;擁有“咱厝人”“昭惠粗糧”2個自主品牌,年銷售額1000多萬元;帶動周邊140余戶貧困家庭實現脫貧,其中包括殘疾戶60多戶,實現人均月增收1000多元。
在注重產地建設的同時,合作社兼顧市場開拓,著力完善“生產、配送、銷售”整個產業鏈。2016年,合作社在泉州市批發市場設立批發檔口及配送中心,并創建“農資服務中心”,既提高了合作社收入,又能夠保證產品質量安全。2017年,合作社整合向陽鄉農場資源,以“售賣+代烹+體驗”的創新零售模式,在泉州市開設“向陽好貨”體驗館,縮短城鄉距離,讓城里人更直接體驗到山里的好貨。2019年,合作社為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出“頑皮小歡薯”品牌,打造地道甘薯制品,有效延伸了產業鏈,進一步為山里的農產品拓寬銷路。
合作社成立以來,先后獲評“泉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示范基地”“泉州市城市副食品調控基地”“泉州市科技特派員示范基地”“福建省級示范社”等榮譽稱號。
如今,合作社摸索出了可復制、可持續的扶貧產業鏈,不僅在向陽鄉得到推廣,并輻射到周邊多個鄉鎮。該產業鏈通過在前期的種植技術培訓之后,采用“家庭精準幫扶、保價訂單訂購、就業崗位提供、示范基地建設”等多種模式靈活幫助殘疾人就業、創業,實現自身造血脫貧。
“今年我們又在向陽鄉創建了一個新的示范基地200多畝,現已種植新品種臺灣蜜薯60多畝,帶動幫扶貧困戶20多戶。”林連生說,下一步合作社打算把農業示范基地發展成為集生產、體驗、銷售、旅游于一體的綜合性基地,提供更多就業崗位,帶動更多農戶尤其是殘疾人貧困戶增收致富。
樹木盡頭,兩間配備空調的廠房矗立道旁,通過水泥路與村道相連。秀梅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朱秀梅,向鹿邑縣申請并實施了無公害黃瓜溫室大棚到戶增收試點項目,帶動貧困戶40戶,每年戶均分紅500元。
12月6日,農民在河北新河經濟開發區五里鋪村的溫室大棚里采摘火龍果。近年來,河北省新河縣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采取“合作社+農戶”、農業生態觀光采摘園等模式,引進火龍果、百香果等熱帶果品發展“南果北種”,助力當地農民增收致富。
寧夏南部的西海固地區因自然條件差,歷史上有“苦瘠甲天下”之稱。五年來,楊嶺村百姓的生活上了一個大臺階,村里拆了土坯房,改造了廁所,實施了污水處理,完善了水、電、網等基礎設施,還新建了標準化的衛生室、幼兒園。
2017年,作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郝永紅在幫扶干部的幫助下,申請了5萬元小額貼息貸款,在家里老房子的基礎上,建起3個大棚,發展蘑菇產業。” 圖為左家灣村村民在郝永紅的大棚內務工,制作菌棒,一天有七八十元的收入。
題:“在脫貧攻堅這件事上,我們是敢死拼命的”——甘肅脫貧攻堅進程回顧 在古浪縣黃花灘生態移民區富民新村養殖小區,村民李應川給羊喂水(3月10日攝,無人機照片)。
中山市與大關縣合作共建東西部扶貧協作產業園區、農產品冷鏈加工物流基地和筇竹(扶貧)產業示范園,打造產城融合發展的農產品加工特色園,農產品的附加值得到大大提升。中山對昭通的幫扶,將山區資源轉化為產業優勢,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鮮活實踐。
農業農村部昨天(11月30日)發布,作為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的一項重要舉措,全國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首批30個整縣推進試點任務基本完成。近年來,農民合作社在發展壯大的同時,也面臨規范不夠、質量不高、指導服務薄弱等問題。
記者從海南省農墾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獲悉,2015年底,海南墾區共有貧困人口3286戶12088人。截至目前,經各農場公司、下屬單位所在地屬地政府核準,海南墾區貧困人口已全部實現脫貧。
目前,特普洛村已經打造了2000畝青花椒種植基地并成立了金陽縣新東方農民專業合作社,涵蓋的105戶村民中有93戶是貧困戶,合作社年均銷售花椒4.3萬余斤,93戶貧困戶年均實現增收180余萬元。
“路子找到了,就要大膽去做”,走進河南省光山縣槐店鄉司馬光油茶園,這個巨幅標語映入眼簾。近年來,光山縣大力實施生態立縣戰略,依托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積極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途徑,找到了一條符合當地特色發展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