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25日09:59 來源:映象網
核心提示:
“想致富,先修路”,這是鄉村發展的老經驗。
新時代下,“路”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在重慶市銅梁區西郊,60公里的綠道,圈出了生態圈、產業圈、美景圈。
通過“串點成線、連片擴面”,不斷成長的綠道經濟,搭起了城市資源下鄉、農村人才回流的渠道,暢通了城鄉融合發展的路子。
綠道經濟如何“活”起來?這是銅梁在鄉村振興過程中的一項重要探索。
9月24日,推出《銅梁60公里產業圈里的民生鏈》上下篇,從產業、人居環境等方面,深度剖析銅梁的經驗做法。
映象網訊 西郊示范片,對于重慶市銅梁區土橋鎮慶林村村民張小平而言,并不是一個能準確理解的名詞。
然而,從種地到開副食店,再到做農家樂,一家人的生活水平因為綠道得到的改變,卻是看得見摸得著的。
60公里綠道串聯的5個鎮街的24個村成片推進,正以各自的方式給人留下深刻印跡:
土橋鎮六贏村碧波十里,荷花暗香;巴川街道玉皇村果香花艷,游客繽紛;南城街道馬灘村風景如畫,美麗田園……
這不是什么詩和遠方,這就是銅梁人生活的家園。
銅梁西郊綠道,一派生態宜居、美麗鄉村景象
家門口的詩和遠方
玉皇村12社村民的鄧時民曾在電視上看到過“詩和遠方”這個詞,當時,鄧時民沒有想明白這到底是啥意思。
這些年,鄧時民和村里大多數人一樣,曾出去務過工,也種過地,日子也能將就過。但這種平靜的日子卻因一條綠道被打破。
打掃衛生、粉刷墻面、栽種植物,去年,村里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洗心革面”活動。
鄧時民家原本破舊的墻面繪制上了具有鄉土氣息的壁畫,院里種上了鮮花、果樹。玉皇村一改曾經的灰頭土臉,變得“新派”起來。
環境變美的同時,前來村里的游客變得絡繹不絕。
鄧時民坐不住了,把自己家重新進行了裝修,改造成了民宿。為了“著調”,墻角還擺放了風車、石磨、對窩、石碾等老物件。
銅梁西郊綠道獼猴桃基地
改造完成,鄧時民打趣道,“管他什么詩和遠方,沒得我們現在安逸!”
這樣的變化也讓銅梁區太平鎮垣樓村黨支部書記周云芬感到新奇。周云芬怎么也沒想到,短短一年多時間,垣樓村就從一個臟亂差的小山村,蝶變成一個人人向往的美麗鄉村。
在周云芬的印象里,以前,垣樓村環境并不理想,村民衛生意識差,房前屋后臟亂差。
“大伙都想通了,不能讓綠道表面風光,我們村里的環境也要跟得上才行。” 周云芬說,去年以來,村里發動群眾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村莊清潔行動。
通過推行周檢查、月評比、季獎勵的積分制,村民自發在綠道沿線、房前屋后栽種果樹和叢生月季、野菊花、旱金蓮等多年生開花植物,同時翻新墻面,參與鄉村整治人居環境工作。
一個評比活動,整個村都“醒”了過來。
村民們比學趕超,從過去的旁觀者、局外人變為參與者和受益者,推動環境整治從“一陣風”變成“常態化”。
銅梁西郊綠道美景
“綠道圈”的蝶變經濟
美麗鄉村不僅在于美化鄉村,更在于弘揚鄉風文明,實現內外兼修。
而銅梁正在經歷著一場從“內”到“外”的蝶變:
實施“五風”浸潤工程;制定村規民約;宣傳“中國好人”“重慶好人”等銅梁本土典型;開展“好媳婦”“好婆婆”等本村先進人物評選……系列活動在西郊綠道沿線各鎮街開展得如火如荼。
西來村 10 社的方元莉,去年被南城街道評為“好婆婆”。她對媳婦說,“雖然我們不是母女,但是嫁進我家來,就要像自己女兒一樣對待。”
土橋鎮黃沙村把村規民約寫在紙上,掛在墻上,融進村民的心里。使得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與鄉風文明建設相得益彰,實現了由“外在美”向“人文美”提升。
太平鎮白云村一社的李中、張思嫣夫婦喜愛擺弄花花草草,他家小院里,二十多種花草樹木錯落有致,小院如同一個精致舒心的花園,慕煞許多城里人……
航拍銅梁西郊綠道
如今,自發扮靚家鄉環境,已成為銅梁市民健康生活新時尚。
與此同時,美麗環境也變現了美麗經濟。銅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果正成為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發展的紅利不斷向“綠道經濟圈”聚攏。
目前,圍繞農產品精深加工,銅梁引進“中央廚房”,建設冷儲基地;建設網紅直播帶貨基地;盤活農村閑置土地、開墾荒山荒坡5萬余畝;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466個,入股農民戶均增收2500元以上,全面消除了“空殼村”……
為進一步提升服務基層群眾的能力和水平,依托鄉村振興西郊示范片建設,銅梁在綠道沿線合理布局了7個村級便民服務中心,每個村級便民服務中心的設計理念,都與當地的產業相契合。
依托良好環境,銅梁農業正實現“接二連三”。
鮮花簇擁的銅梁西郊綠道的變遷
“新農人”的逐夢舞臺
提升鄉村生氣,綠道只是最初的一環。實施城鄉融合、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
“綠道經濟”紅火興起,讓曾經在外的陳天龍覺得,鄉村產業也能闖出一番天地。在土橋鎮六贏村,陳天龍流轉了500畝桃樹,桃花盛開時“賣風景”,果子成熟時推采摘游。
四通八達的綠道,引來了四面八方的游客。城里人打開汽車后備廂,鮮桃經濟效益也跟著打開了。
巴川街道玉皇村村民王汝元在外做了40多年石匠,早就在城里買了房,這次回家鄉幫忙建設綠道,看到老家建設如火如荼舍不得走了。最近他正忙著修整院壩,準備搬回來住。
“現在和我一樣返鄉的人越來越多。”王汝元說:“圖啥?還不是圖家鄉日子越變越美,前景越來越好!”
西郊片區西來村的李關明,女兒女婿在銅梁城區居住,兩人一個城市戶口一個農村戶口,看到村里美麗的環境,當即決定將小孩落戶西來村。
“綠道經濟圈”的聚合效應得到不斷釋放。
綠道經濟的發展,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家園正在由構想變為現實。
在這個綠道經濟圈里,產業、人等各種要素被充分調動起來。圈內一步一景,產業興、風景美、百姓富。不斷延伸的綠道,讓人們不僅看到了銅梁在統籌好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鮮活實踐,同時也看到了當地百姓收獲的“穩穩的幸福”。
當前,銅梁也正緊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大發展機遇,以建設銅梁西郊綠道為切入點,做大做強“綠道經濟”。
未來,沿線居民的幸福感,也將隨著綠道圈的不斷完善,從而延伸開來。
47歲的鄧勇是銅梁區巴川街道玉皇村村民,過去長期在外務工,家鄉環境的不斷變化讓他下決心回鄉創業。巴川街道玉皇村黨支部書記柏小林介紹,企業借助綠道聯通,互相協作,資源共享,產業不斷擴大,“綠道經濟”效應正逐步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