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24日15:50 來源:中國日報網
中國日報龍巖9月22日電(記者 胡美東)9月22日,“脫貧振興八閩行”網評引導活動記者一行走近龍巖漳平市永福鎮西山村十里花街花木合作社。
漳平市金興園藝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陳麒文接受采訪時說,十里花街花木合作社于2013年成立,現主要種植毛杜鵑、比利時杜鵑、羅漢松、五色赤丹、烈香茶花等50多個花卉苗木品種。合作社的成立解決了社員單打獨斗的局面,形成了合作共贏新格局。
十里花街花木合作社位于漳平市永福鎮西山村,注冊資金3800萬元,社員163戶,苗木基地總面積2100畝,其中合作社旗下的展示基地—西山花木場擁有智能溫室3000平方米、鋼架大棚12000平方米,智能溫室能為不同花卉在不同季節的生長提供穩定的溫度和濕度要求,內設羅漢松展示區、奇異造型杜鵑繁育區、名優茶花品種資源培育區等功能區。在合作社的帶動下,永福鎮的西洋杜鵑生產和銷售占全國市場70%以上份額。
據介紹,合作社成立后,帶動永福鎮的大棚種植管理技術、盆栽土肥管理技術、杜鵑花矮化多分杈、花期調控等技術得以全面推廣和普及。同時,通過大力扶持企業創造性開發出云片式、懸崖式、游龍式、寶塔式等造型的杜鵑,產品含金量不斷提升,內涵和檔次大幅度提高,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明顯增加。合作社不僅為花農培育優質花卉苗木并對外宣傳營銷,促進農民增收致富,而且結合新農村建設著力打造集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為一體的自然生態和人文景觀,保護了優美的生態環境,促進了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融合發展。
近年來,合作社組織廣大花農外出考察學習,引進推廣了東北君子蘭、小盆栽、繡球、茶花、瑞香、紫薇、鳳梨、龍鳳呈祥造型杜鵑等80多個新品種花卉,充分發揮全國重點花木生產基地優勢,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與觀光農業相結合的特色產業,力促一產向三產轉變。社員人均純收入由2011年的7000多元增加到2015年的13000多元;2013年,有21戶社員由原來居住的土坯房搬進了統一規劃的西山新村一期,生活水平得到極大的改善。
永福鎮長陳斌全說,2020年,永福鎮花卉種植面積2萬余畝,主要種植杜鵑花、茶花、桂花、君子蘭、仙人掌等600余種花卉,從業人員2萬多人,2019年花農人均純收入1.9萬元。
樹木盡頭,兩間配備空調的廠房矗立道旁,通過水泥路與村道相連。秀梅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朱秀梅,向鹿邑縣申請并實施了無公害黃瓜溫室大棚到戶增收試點項目,帶動貧困戶40戶,每年戶均分紅500元。
12月6日,農民在河北新河經濟開發區五里鋪村的溫室大棚里采摘火龍果。近年來,河北省新河縣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采取“合作社+農戶”、農業生態觀光采摘園等模式,引進火龍果、百香果等熱帶果品發展“南果北種”,助力當地農民增收致富。
寧夏南部的西海固地區因自然條件差,歷史上有“苦瘠甲天下”之稱。五年來,楊嶺村百姓的生活上了一個大臺階,村里拆了土坯房,改造了廁所,實施了污水處理,完善了水、電、網等基礎設施,還新建了標準化的衛生室、幼兒園。
2017年,作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郝永紅在幫扶干部的幫助下,申請了5萬元小額貼息貸款,在家里老房子的基礎上,建起3個大棚,發展蘑菇產業。” 圖為左家灣村村民在郝永紅的大棚內務工,制作菌棒,一天有七八十元的收入。
題:“在脫貧攻堅這件事上,我們是敢死拼命的”——甘肅脫貧攻堅進程回顧 在古浪縣黃花灘生態移民區富民新村養殖小區,村民李應川給羊喂水(3月10日攝,無人機照片)。
中山市與大關縣合作共建東西部扶貧協作產業園區、農產品冷鏈加工物流基地和筇竹(扶貧)產業示范園,打造產城融合發展的農產品加工特色園,農產品的附加值得到大大提升。中山對昭通的幫扶,將山區資源轉化為產業優勢,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鮮活實踐。
農業農村部昨天(11月30日)發布,作為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的一項重要舉措,全國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首批30個整縣推進試點任務基本完成。近年來,農民合作社在發展壯大的同時,也面臨規范不夠、質量不高、指導服務薄弱等問題。
記者從海南省農墾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獲悉,2015年底,海南墾區共有貧困人口3286戶12088人。截至目前,經各農場公司、下屬單位所在地屬地政府核準,海南墾區貧困人口已全部實現脫貧。
目前,特普洛村已經打造了2000畝青花椒種植基地并成立了金陽縣新東方農民專業合作社,涵蓋的105戶村民中有93戶是貧困戶,合作社年均銷售花椒4.3萬余斤,93戶貧困戶年均實現增收180余萬元。
“路子找到了,就要大膽去做”,走進河南省光山縣槐店鄉司馬光油茶園,這個巨幅標語映入眼簾。近年來,光山縣大力實施生態立縣戰略,依托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積極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途徑,找到了一條符合當地特色發展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