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24日14:37 來源:澎湃新聞
女大學生接受細胞免疫治療后去世再引糾紛,專家:監管需重視
4年前,魏則西事件曾引發關注,這個身患滑膜肉瘤的大學生曾在某醫院接受細胞免疫治療,未見療效,還貽誤了治療時機,最終早逝。近日,江西的樊女士告訴澎湃新聞,2020年3月28日,她年僅20歲的女兒張帆(化名)在北京博仁醫院治療期間去世,生前正接受一種名叫CAR-T的細胞免疫療法。
樊女士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介紹,送女兒來博仁醫院是專門接受CAR-T(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治療的,她認為北京博仁醫院沒有相關行醫資質,且存在“醫生超范圍行醫”的情況,將起訴該醫院。
樊女士稱,專家治療組成員中的劉姓醫生,主專業為兒科,“一個兒科醫生怎么給我女兒看白血病?”
對此,北京博仁醫院所屬集團——高博醫療集團市場部工作人員回應稱,對張帆的離世表示遺憾,院方在為張帆配備的專家團中,確實有一名醫生存在資質不符的問題,已接受相關處罰,“因張帆較為年輕,部分治療方案需要參考兒童治療方案”。院方表示,這并未影響張帆的治療,此外,博仁醫院已經進行了CAR-T臨床試驗的相關備案,具備相應資質。
爭議之外,有醫學專家認為,目前我國還沒有獲批上市的CAR-T產品,都是臨床試驗階段。該醫學項目大熱之下,目前我國對于CAR-T項目存在一定的管理滯后和不足的問題。
回輸T細胞半個月后突發抽搐昏迷
澎湃新聞獲取的病歷資料顯示,張帆2019年4月因頭暈、乏力就診檢查,被診斷為“急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樊女士告訴澎湃新聞,她曾帶女兒到北京某三甲醫院準備排倉移植,因為血液指標達不到該院移植條件,在該醫院醫生的建議下,樊女士帶女兒來到北京博仁醫院接受CAR-T治療。
公開資料介紹,CAR-T療法即指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是一種治療腫瘤的新型精準靶向療法。在實驗室,技術人員通過基因工程技術,將人體T淋巴細胞激活,裝上定位導航裝置CAR,把T細胞改造加強成CAR-T細胞。CAR-T細胞利用定位導航裝置專門識別體內腫瘤細胞,并通過免疫作用釋放大量的效應因子,高效地殺滅腫瘤細胞。資料顯示,CAR-T療法被用于復發的急性B系淋巴細胞白血病或難治的急性B系淋巴細胞白血病。
遵循醫生的建議,2019年11月15日,樊女士帶女兒來到了北京博仁醫院,并于當日住院,病歷記錄顯示,當日17時許,張帆接受了骨髓穿刺。11月16日,主治醫生安某向患者及家屬告知了CAR-T風險、費用,“以及不能保證100%成功率、亦有無效可能,長期療效無法保證,且治療期間可能出現全血少、感染甚至重癥感染、抽搐、神經毒性、多臟器功能衰竭等危及生命情況”。
11月19日,張帆簽訂了cd19-cart細胞治療知情及志愿同意書。其中介紹了該臨床研究的詳細情況,及治療程序。約定cd19-cart的制備費用全部由院方承擔,患者住院期間的其他費用由患者自己承擔。張帆簽字的car-t治療知情及志愿同意書 本文圖片均為受訪者供圖
病歷資料顯示,2019年11月28日,院方向張帆回輸了鼠源cd19-cart細胞,張帆12月3日出現反復高熱,12月12日凌晨3時許出現抽搐,當日13時許呼吸驟停,“搶救成功的幾率幾乎為0”,在家屬要求下繼續積極治療。樊女士告訴澎湃新聞,從那時起女兒再未醒來,直至2020年3月28日去世。
12月15日的病歷資料顯示,當日對張帆的診斷為急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伴BCR-ABL(P190)融合基因陽性、IKZF1基因突變、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CD19-CART治療后神經毒性、顱內壓增高、疑似腦出血、枕骨大孔疝;CAR-T治療后細胞因子釋放綜合征、多臟器功能損害(肝、心、肺、腎、凝血功能),此外還有呼吸衰竭、肺部、腸道感染等其他問題。
專家組成員有醫生是兒科資質,醫院被罰
從女兒抽搐昏迷那時起,樊女士就開始對北京博仁醫院提出質疑。樊女士認為,北京博仁醫院治療過程中存在問題,“缺少了一環重要的檢查,而且搶救的時候也不及時。”澎湃新聞獲取的一份北京市豐臺區醫調委2020年2月出具調解終結書顯示,2019年12月19日,張帆家屬向醫調委申請醫療糾紛調解,北京博仁醫院于2019年12月19日同意調解并遞交全部材料。同日豐臺區醫調委受理該案。經調解,患方不認可調解方案。
“當時調解結果說讓博仁醫院出于人道主義賠償4萬塊錢,我們接受不了。”樊女士告訴澎湃新聞,但她并未向醫學會提出醫學鑒定。
北京博仁醫院所屬集團——高博醫療集團市場部對此回應,當時樊女士方要求的賠償金額達300萬元,樊女士也并未申請醫學鑒定,“我們不可能在沒有責任的情況下賠償這么多錢。”
在向醫調委反映后,樊女士還多次向北京12345熱線及豐臺區、北京市兩級衛健委反映該問題,樊女士堅持質疑,北京博仁醫院無CAR-T治療資質,且存在“醫生超范圍行醫”的問題。
樊女士稱,來到博仁醫院時,掛的是一位劉姓醫生的專家號,后了解到該醫生主專業為兒科,“一個兒科醫生怎么給我女兒看白血病?”澎湃新聞檢索發現,北京博仁醫院官方網站的醫生簡介稱,該劉姓醫生從事兒科臨床工作20余年。擅長兒童血液系統疾病及腫瘤性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澎湃新聞獲取的錄音顯示,2020年7月底,豐臺區衛健委醫政科曾回復樊女士稱,北京博仁醫院涉嫌使用衛生技術人員從事本專業以外的診療活動,已經立案,進入后續處理程序。2020年9月14日,政府服務服務熱線人員反饋稱,相關部門已對北京博仁醫院作出罰款3000元的行政處罰,責令該院立即改正,要求該院禁止衛生技術人員從事本專業以外的治療活動,禁止使用非衛生技術人員從事醫療衛生技術工作。對此,博仁醫院方表示,張帆的專家治療組成員中的劉姓醫生確實是兒科資質,并參與過查房,院方解釋稱,“因張帆較為年輕,部分治療方案需要參考兒童治療方案”,院方就此接受了區衛健委的處罰,今后將避免這一情況再次出現。
關于CAR-T資質問題,北京博仁醫院解釋稱,豐臺區和北京市衛健委都就CART資質和本案來醫院調研過,院方按照豐臺衛健委的要求與北京市衛生健康委醫政處及科教處進行了溝通,科教處處長來院進行了調研,主管部門研究后回復稱:北京博仁醫院開展的CAR-T臨床研究分別已經在“中國臨床試驗注冊中心”及“醫學研究登記備案信息系統”進行了備案登記。因此博仁開展CAR-T臨床研究項目是符合相關法律及規范的。
此外,樊女士質疑,當時醫生讓女兒簽署了cd19-cart細胞治療知情及志愿同意書,當時并沒有人和他們強調這是“臨床試驗”,且樊女士不解為什么參加試驗還花了70多萬元。張帆治療的收費票據,共計花費70余萬元
對此,博仁醫院向澎湃新聞反饋稱,患者是完全知情的,入院前也進行過相關談話,并且患者簽署了知情同意書。針對費用問題,院方堅稱,樊女士花費中不包括CAR-T的費用,但血液病的檢查檢驗費用較高。
“叫停寒冬”之后,細胞免疫治療該如何監管?
2016年,大學生魏則西在接受細胞免疫治療后不幸離世,引發輿論風波,各類在醫療機構開展臨床應用“細胞免疫治療”被原衛計委叫停,要求自體免疫細胞治療技術按臨床研究規定執行。
但數年來,這項醫療技術仍在迅速發展。
2017年,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管局)率先批準了全球第一、第二個CAR-T療法上市,來自諾華公司的Kymriah 和吉利德旗下Kite制藥的Yescarta分別獲批治療特定類型的急性淋巴細胞瘤和大B細胞淋巴瘤。其中,Kymriah定價47.5萬美元,Yescarta定價為37.3萬美元。
2018年10月,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頒給了美國得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免疫學家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京都大學教授本庶佑,以表彰他們發現了抑制免疫調節的癌癥療法。
2019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就《體細胞治療臨床研究和轉化應用管理辦法》征求意見,對體細胞臨床研究進行備案管理,并允許臨床研究證明安全有效的體細胞治療項目經過備案在相關醫療機構進入轉化應用。有媒體認為,細胞治療走過了“叫停寒冬”。
一位不愿具名的免疫科專家向澎湃新聞介紹,CAR-T是我國目前醫療領域的熱門,有十多家團體在做CAR-T,申請的公司也很多。但該專家坦言,大熱之下,目前我國對于CAR-T項目存在一定的管理滯后和不足的問題。
上述專家介紹,目前我國還沒有獲批上市的CAR-T產品,都是臨床試驗階段。臨床試驗分為兩種,一種由國家藥監局批準,另一種則由醫院研究者自行發起,在衛健備案獲批,這兩種都是合法的。
“重審批,但缺少后續過程化的監督管理。”該專家認為,目前無論是藥監局批準的還是衛健部門批準的CAR-T臨床試驗項目都存在這一問題,審批的時候嚴格,但后續執行的過程中監督管理很少,甚至完全缺失,“監管部門應該介入每一個病例,隨時進行管理,不是批了就沒事了。”
但該專家坦言,目前藥監局已處于“超負荷狀態”,疫苗、化學藥、生物制劑……多個領域需要他們管理,且細胞治療領域又比較新且專業性較強,進而難以達到很好的監管力度。此外,該專家表示,當前一些參與CAR-T細胞評審的專家本身就是“顧問”或“技術研發者身份”,這并不利于CAR-T發展和管理。該專家建議,應設立一個獨立的機構管理細胞治療領域加強監管。
廣東省某三甲醫院的一名醫生告訴澎湃新聞,目前CAR-T臨床試驗都集中在私立醫院,公立醫院幾乎沒有,“倫理委員會不可能批,領導也不敢”。該醫生認為,目前公立醫院不敢操作的原因為缺乏相關法規政策,“還沒有把規矩定好”。什么情況的病人可以接收來做臨床試驗?有無相關保險保障患者權利?如果試驗不順利,如何維護醫生和院方?這些問題都還有待完善。
本期邀請全球健康藥物研發中心(GHDDI)主任、清華大學藥學院院長丁勝詳解抗病毒藥物研發,闡釋新藥研發的理念、手段和規律。化學小分子靶向藥物:小分子靶向藥物是當前有望用于治療新冠肺炎的藥物類型之一,現已有多個小分子藥物進入臨床試驗階段,需進一步驗證其針對新冠病毒的有效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