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23日10:39 來源:桂林日報
紅軍長征過瑤鄉紀念館在村子中十分顯眼。
村民在打油茶。
村民收藏的老銀飾。
九妹老人展示精美的腰帶。
坪水古村落。通訊員蕭業禮供圖
資源縣河口瑤族鄉坪水村,坐落于湘桂邊境華南第一高峰貓兒山西南麓,村子周圍多為生態林地和基本農田用地,植被覆蓋率很高。歷史上,這里的瑤族民眾因地制宜,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村里的木制吊腳樓依山而建,遠遠望去,詩畫意味十足。與此同時,村里傳統的衣、食、曲藝、手工技藝等多已經有200年歷史,至今仍在傳承。86年前,紅軍長征過瑤鄉的光輝歷史,也給這個瑤族古村落增添了不少“新”的精神。2019年6月,坪水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并逐漸為外人所知。
□本報記者劉健
百年瑤族寨子,守禮法民風淳
7月,正值盛夏,記者在坪水村行走,卻感覺不到一絲的暑意。只見村子周邊自然生長著一片楠木林,最大的一株高75米,冠幅遮陰面積達0.8畝。走在村里干凈、靜謐的道路上,聽著溪流潺潺聲和不急不緩的鳥叫聲,心情也變得格外寧靜。
“我們村東面的橋木界海拔有1241米,石灣界海拔1250米。村子南面的猴背畫眉坳海拔有1241米。我們村里人幾百年都住在山上,全村有37座房子,42戶人家,有32座住房集中連片修建在院子里。”在村子里干活的老人告訴記者,過去,村子里的瑤族先人都是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在山上有這樣的條件,這樣的生活也是為了躲避戰亂。
“據瑤族《羅氏族譜》《曹氏族譜》記載,趙、張、鄧、羅、邵、李、馮等姓瑤族,于明萬歷年間,從廣東韶州府羅昌、花蓮等縣為避戰亂遷來廣西桂林府義寧(今屬臨桂縣轄)、全州、興安等縣,然后再遷延湘桂邊境的越城嶺附近大山腹地,其中趙姓瑤族于清代乾隆中期遷入坪水開田墾地,當地始有人口居住。后來姻親關系又有邵、羅、李等姓瑤族在此居住,至今已有250多年歷史,屬盤瑤村落。”資源當地的歷史民俗研究學者蕭業禮告訴記者,到了清道光年間,又有曹姓、康姓先人因躲避戰亂兵災,分別從湖南省新化縣太陽鄉十都橋頭和新化縣桃溪大樹腳遷來此地定居,其中曹姓至此已有約200年歷史。
“因為早期定居的是瑤、苗族人家,坪水村傳承著以同姓聚居形成自然村寨的習慣。再加上高寒多霧,濕氣較重,自古以來,當地人家就地取材,選用優質杉木修建四排三間清一色木瓦結構平房。”蕭業禮說,當地建筑工藝沿襲湘楚風格,結合地勢特點,多為吊腳樓,房子天面采用45度左右坡屋頂,兩面倒水,房屋蓋罩樹皮或泥瓦(現都改蓋泥瓦)避雨遮陽,既有依山勢連片而建,也有于綠樹中獨立而筑。集中連片者,正脊兩頭翹角,側脊飛揚,樸素典雅。
“我現在住的這個房子已經有一百多年了,是我太爺爺修建的。現在住起還很好,我覺得再住一百年都沒有問題。”今年62歲的村民曹大越說,過去,村民都是自己建房,都用自己燒的瓦,用的木頭則來自附近山上,哪家要建新房子了,全村人都很熱心地去幫忙。
“我17歲的時候,媽媽就教我唱山歌了,我們的山歌好聽,白天干活大家也唱,晚上干完活,大家圍坐在木樓里歇涼,你一句我一句就開始唱起來了。”今年72歲的羅淑英老人告訴記者,坪水村的山歌離不開山林,也離不開木頭房子。
羅淑英告訴記者,坪水村的山歌沒有曲譜,也沒有固定歌詞,一直以來,大家都是靠口口相傳來教學,小孩子大了,各家的媽媽都會教他們唱山歌。談到興起,羅淑英還即興演唱了一段。
“我倆好,我倆并排一樣高,我倆并排一樣坐,眉毛相像腳相翹……”羅淑英告訴記者,以前大家都喜歡唱情歌,而且歌詞都是自己現想出來的,唱起山歌,就不覺得白天干活辛苦了。
“我們的生活環境和習慣決定了我們瑤族人民的性格開朗、熱情,也很善于表達自己的情感。除了唱山歌娛樂以外,村子里還極其講‘規矩’,所以一直以來,大家都能做到和睦相處。”在一旁聽羅淑英唱山歌的村民告訴記者。
“當地民風淳樸是有史可查的。我們發現村子里有一塊鐫有團規的清代石碑,絕大部分碑文清晰可見。根據碑上的文字得知,該碑立于清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當時太平天國農民起義正在進行當中。在這種情況下,為發展生產、安定社會秩序、凈化世風,當時的五團(戶籍建制)訂立了此團規并鐫于石碑上。”蕭業禮告訴記者,團規共十條,主要內容為禁止賭博、禁止偷盜、田土山場疆界劃分、森林防火、桐茶管理、流動人口管理等等。行文簡明準確,扼要細致,獎罰分明。
“每年清明節至十月十六日不準放野牛,每年十一月初二日以前不準摘取他人山場桐子,這樣的規定現在大家還自覺遵守著。”村里老人告訴記者,由于長期遵守這一團規,世代相傳,便形成了當地純樸的民風,一直流傳至今。
據蕭業禮考證,這份“團規”也是資源縣境內發現的最古老的“鄉規民約”,可以佐證瑤族是一個很講究規矩的民族,也是當地素來民風淳樸的緣由之一。
刺繡打油茶,瑤寨生活保有傳統的怡然色彩
一路走來,記者見到不少村民都在田地里忙活著,村里木樓中時不時飄出一陣陣油茶的香味,各家的房前屋后都種植有水果、茶葉、竹子、花草、藥材等,整個村落掩映在花木修竹之中。
“瑤族人民長期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他們不僅有捕獸、燒蜂、撈魚等較好的原始勞作技術,而且還保有許多傳統手工藝,如篾工、木工、制茶等。瑤家婦女也多心靈手巧,會織布、挑花、印染、煮酒等。”蕭業禮告訴記者。
在坪水村,記者見到了今年84歲的九妹老人,她向記者展示了一件有著60多年歷史的瑤族服飾,雖然從它制成到現在已經過了半個多世紀,但依然色彩鮮艷。九妹告訴記者,過去家里人穿的衣服都要由家里的女人織布、縫紉,其中,要數刺繡最“考”心思。
“從小看到我媽媽穿著鮮艷的衣服,身上佩戴著銀飾,走起路來叮叮當當響,我就非常歡喜。小時候我就跟著媽媽學習織布和刺繡,我出嫁的時候,媽媽給我做了一套衣服,還把她的銀飾都給我了,我一直保存到現在。”九妹說,一套成品的傳統瑤族女裝服飾包括頭巾、上衣、汗帕、圍裙、腰帶,還有長褲和花鞋,要一個多月才能完成。
九妹告訴記者,現在村里還有人制作傳統的瑤族服飾。記者了解到,傳統女性瑤族服飾以黑色為基調,間以青藍和白色,輔以紅線、黃線繡藝裝飾,而且服飾的實用性特別強,將圍裙折起來以后,便可以幫助女人兜住采集來的瓜果蔬菜,腰帶也可以解下來背小孩。
除了服飾以外,瑤家人引以為豪的還有他們的“茶文化”和“酒文化”。采訪完九妹老人以后,她的家人立即端上一碗熱氣騰騰的油茶來。記者品嘗后發現,坪水村的油茶和別處的不同,不僅有一股濃郁的胡椒味道,而且還會放入大量的炒玉米和紅薯粉。九妹告訴記者,在坪水村,油茶既是茶,也是早飯,村里人如果不喝油茶就會覺得一天都沒有精神。
“在歷史上,由于糧食缺乏,加上我們居住在陰雨多霧的生活環境,只能用粟、旱禾、山芋、豆類、薯類等少量的雜糧加到茶湯中食用,既可以充饑,又可祛濕除瘴、提神醒腦、消暑解毒,所以幾百年來都受到村民歡迎。”村里的制茶“大師”潘序宣告訴記者,打油茶要用自己加工的茶葉,伴以生姜、大蒜、花生、胡椒等,好的油茶湯要做到“三響”“四輪”。
在潘序宣的木樓中,他親自向記者演示起來。他一邊熟練地操作,一邊告訴記者:所謂“三響”,其一,將在茶缽里錘砸好的茶葉倒進熱烘烘的鐵鍋里,要用湯勺烙得吱吱響,才能沖入熱水;其二,茶湯燒沸后濾出茶渣,沖入搗碎了的生姜、蔥頭、蒜泥等佐料的茶缽中,再倒回下了豬油的滾燙的鐵鍋里,隨著“噗”的一聲脆響,湯馬上“咕嚕嚕”地在鍋里沸騰翻滾,這一步是“回鍋”;第三響就是勺子舀著湯倒入盛放著米花、花生米等油茶料的碗里,滾燙的湯淋在酥脆的料子上,也要發出“吱吱”的脆響。一鍋油茶經過如此的工序,才可以上桌。每一餐油茶,都要喝夠四輪(碗)。
“在當地,打油茶也有茶規可循,一是客來打茶,相敬如賓;二是吃茶必雙,寓意深刻;三是以歌伴茶,山歌助興;四是禮貌送茶,以禮接茶;五是挨家過戶,平分秋色。”蕭業禮說,瑤族茶規,充分體現了當地瑤族同胞熱情好客,以禮待人的優良傳統。
“瑤族還是一個喜歡喝酒的民族。自古以來他們就有釀酒自飲的習慣。逢年過節,各種喜事,釀酒款待賓客,早已成為村寨的鄉俗民風。歷史悠久的瑤家酒,具有酸、甜、苦、辣、咸五味一體和香、醇、柔、綿、爽的口味。”蕭業禮告訴記者,瑤家自釀酒分甜酒、燒酒、滋補藥酒。甜酒又有“糊娘酒”“水酒”之分。
“我們這里生了小孩以后會辦‘三朝酒’‘滿月酒’,小孩到一歲時還會有‘周歲酒’。老人家誕辰時有‘生日酒’,房屋落成有‘蓋屋酒’,喬遷新居有‘進新房酒’。有親朋好友送往迎來的‘洗塵酒’,還有農歷新春‘正月酒’。”曹大越告訴記者,此外,還有三月里的“清明酒”,五月端午“雄黃酒”,八月中秋“桂花酒”,臘月除夕“團圓酒”。飲酒已經成為當地人重要的習慣,勞碌之余,不論葷素佐酒,都要干上幾杯。
唱紅歌講故事,紅軍精神在瑤寨扎根
“1934年12月,中央紅軍長征突破了敵人設在湘江的第四道封鎖線,進入山區,翻越了華南第一高峰貓兒山附近著名的老山界,從兩省三縣交界即敵人防守相對薄弱的少數民族地區向湖南、貴州方向前進,當時就經過了河口瑤寨。”從事紅色文化研究數十年的蕭業禮告訴記者,如今的瑤寨還流傳著非常多的軍民互助的故事。
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之際,為了再現紅軍長征過瑤鄉這段光輝歷史,當地政府在坪水村修建了紅軍長征過瑤鄉紀念館。如今,紅軍長征過瑤鄉紀念館也是資源縣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和黨史研究基地。
在坪水村的一座木制結構房屋內,展示著村民精心呵護的紅軍經過時留下的文物,這里就是坪水村紅軍長征過瑤鄉紀念館。記者看到,該館占地200多平方米,除了展示著紅軍留下來的文物以外,還有許多紅軍經過瑤寨的資料。
“村里叫我管理紀念館,我很開心,村民們也經常到館里參觀,現在這里已經成了村里最熱鬧的地方了。我也嘗試著學一些歷史知識,要是以后村里來的人多了,我也想當一回‘講解員’。”村里的貧困戶邵榮斌說,現在他講得最多的就是當地老百姓為紅軍送食物,打著火把送紅軍等故事,這樣的故事每個村民都能講上幾段。
“1932年至1933年,桂北發生了反對國民黨反動派黑暗統治的規模瑤民起義。紅軍長征過桂北時,紅軍首長在灌陽縣文市鎮聽說了這個情況,于1934年11月29日及時發出了《關于瑤苗民族中工作的原則指示》和《對苗瑤民的口號》(共十三條)兩個重要文告,實踐了紅軍的民族政策,這又是紅軍和我黨民族工作的源頭。”蕭業禮介紹說,紅軍部隊首次進入瑤族等少數民族區域,就認真貫徹實施黨的民族政策,得到了沿途少數民族的擁護和支持,形成了紅軍與當地老百姓的魚水關系。
“共產黨來好得多,出門三步唱山歌,如今公路修通了,改造人民的大生活……”一直關心記者采訪的羅淑英老人見記者在紀念館內了解情況,即興唱起了山歌。
“以前村子里唱山歌,大家都只是唱情歌,后來我們就開始唱和紅軍有關的山歌。聽村里的老人講,紅軍當時很苦,沒有東西吃,也沒有鞋穿,但沒有一個紅軍在戰斗中退縮。而且紅軍還給瑤族老百姓傳遞了很多知識,村民們對紅軍故事和紅軍的精神一直念念不忘。”羅淑英告訴記者。
“我們現在還會在紀念館內開展一些講紅軍故事、唱紅色歌曲等黨員活動,也是為了傳承和發揚紅軍的優良傳統。別看我今年已經68歲了,但我每次參加黨員活動都是最積極的。我也覺得紅軍曾經到過我們這里,并且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一件值得我們整個村子驕傲的事情。”坪水村老黨員李傳佳說。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記者劉健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