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22日09:50 來源:映象網綜合
“我叫夏雪。”“我叫夏雨。”“我叫下冰雹。” 2005年,情景喜劇《家有兒女》播出。一對傳統又開明的中國父母,和他們三個性格各異的孩子,承包了無數80后、90后的童年笑點。時至今日,它依然是很多人的“下飯劇”。
最近,有兩個消息傳來:電影版《家有兒女》已拿到龍標,檔期待定;《家有兒女》系列網劇也將推出,新版演員已在全國開啟海選。
9月16日下午,某知名社交平臺娛樂賬號發布了新版《家有兒女》的演員海選,并配文稱:“面向全國征集演員,參與活動你有機會成為下一個‘夏雨夏雪下冰雹’喲。”
這條動態中也艾特了主創團隊的官方賬號。
該賬號在日前發布的一條動態中發出了帶有公映許可的龍標海報,并配文稱:“龍標拿到了,定檔還會遠嗎”。
看來該劇組已經準備齊全,劇集也確認會拍攝和播出了。
這個消息發布后,很快就引來不少網友圍觀,評論區一片熱鬧。
很多網友都表示:“并不希望翻拍”、“他們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了,不想翻拍,為什么不能安排另外一個家庭,另外一群小朋友和家長的故事呢”、“少蹭這劇ip熱度了”、“翻拍必糊”、“求求你們別再毀經典了”。
作為一部口碑優秀、每年都會重復播放的家庭劇,《家有兒女》無論是在劇本還是在演出方面都有過人的成績,是很多人心中當之無愧的“國民劇集”。
近年,多部老劇翻拍、IP改編的影視作時常播出,口碑票房雙豐收的卻并不多,大部分翻拍劇集都是迅速“撲街”,難成氣候,比如《新還珠格格》《盜墓筆記》。
許多網友憂心,這次《家有兒女》翻拍也會弄巧成拙。
為什么大家對翻拍“如臨大敵”
翻拍作為一種藝術創作手法,有存在的合理性。因為隨著時代變化,有些經典作品傳遞的思想觀念、呈現的審美趣味,已經“不合時宜”。通過翻拍對其進行重新詮釋,融進更符合當下的思想和審美,可以充分釋放經典的魅力,又能吸引年輕觀眾。
在英國,莎士比亞的戲劇作品,每隔幾年就要被翻拍一遍。我喜歡的《悲慘世界》,有多個翻拍版本,質感都很不錯。
但網友普遍反對翻拍《家有兒女》,不是“雙標”,而是這部劇沒有翻拍的必要——它首播距今15周年,時間不算長,視頻網站上還可以輕松觀看。它反映的現實、傳遞的思想,也沒有過時,00后、10后也可以無障礙地接受,二次創作意義不大。
何況,國產翻拍劇的質量多數不敢讓人恭維,堪稱“翻車”重災區。演技尷尬、篡改經典劇情、刻意追求標新立異、不接地氣等槽點,普遍存在。人們基于以往經驗,對《家有兒女》翻拍缺乏信心,進而產生本能的拒絕,是很正常的。
在觀眾眼里,翻拍劇很難撕掉“販賣情懷”標簽。站在創作者的視角,可能還是利益驅動。
經典都有IP效應,自帶強光環、高話題量等優勢,輕易就能引發關注。此外,翻拍劇還是“明星制造機”。一些新人,通過出演翻拍劇先混個臉熟,在娛樂圈算是一條出名的捷徑。
觀眾難免拿原劇對比,翻拍劇及其演員很可能是被比下去的那一個,但“反向營銷”也不愁收視率和點擊量,“黑”玩溜了就是“紅”。
不把心用在打磨作品質量的正途上,只想著蹭IP圈錢和捧新人,是多數翻拍劇慘變“翻車劇”的根源。
更該看到的是,翻拍偶爾有之可以,但如果成為常態,是危險的。翻拍過濫,意味著原創力的衰竭。就像網友在翻拍《家有兒女》的新聞下留言:“說,是不是沒錢請編劇?” 在影視創作領域,如果翻拍普遍更容易名利雙收,就會形成效仿。大家都只想著吃老本,只消耗不生產,那么,終有一天,翻拍劇將徹底擠壓原創劇的生存空間。這對于影視創作天然要求的創意創新,和消費者的觀感來說,都不是好事。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童年和經典。00后、10后的童年,有不同于80后、90后的地方,《家有兒女》也該有新的講法。既如此,何不去創造新的IP、新的主人公,認真講好這一代人的童年故事呢?講得好了,時間終會賦予它“經典”的榮光。
(來源:杭州廣播電視臺 澎湃新聞)
沒想到,我這個普普通通的小護士,在朋友眼里永遠都是嘻嘻哈哈滿不在乎的樣子,在父母眼里永遠都是嬌嬌滴滴什么都懶得做的孩子,在孩子眼里是那個迷迷糊糊愛發脾氣的媽媽,突然有一天要上戰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