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18日17:50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這一天,凄厲的防空警報在多地拉響,
這一天,我們致敬先輩,紀念逝者,
這一天,是每個中國人都要銘記的日子,
這一天,不敢忘,不能忘,不會忘。
89年前的今天,日軍羅織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次日侵占沈陽,東三省陸續淪陷。柳條湖、殘歷碑、警世鐘……山河為證,屈辱的歷史告訴我們,落后就要挨打;一個國家沒有堅強統一的領導、能打硬仗的軍隊、團結一心的人民,再遼闊的土地,再富饒的物產,都不過是“虎口的肥羊”,只能任人宰割欺凌。
歷史是一面鏡子,它燭照過去,也映照現實。為了民族的獨立和解放,無數中華兒女前仆后繼,用青春熱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曲不朽戰歌。英魂永在,時刻激勵著今天的人們,勿忘國恥,振興中華!14年抗戰,中國傷亡人數超過3500萬。我們深知和平來之不易,也無比堅定地珍愛和平。但在“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下仍不乏刺耳的雜音。長期以來,日本軍國主義陰魂不散,總在伺機美化侵略史;全球范圍內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仍未消亡,局部沖突不斷;經濟衰退,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背景下,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抬頭……和平等不來、靠不來、要不來,只能靠自己來捍衛。中國不挑事,也不怕事,我們曾與敵人血戰到底,也有勇氣戰勝今天的一切困難。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是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這一偉大勝利,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使中國人民贏得了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尊敬。中國永遠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我們誓言和所有愛好和平的人民攜手同心,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決不讓戰爭的悲劇重演。
歷史不僅是民族的財富,也是永遠的教科書,教育我們走好當下的路,并立足當下,去遠眺前行的路。新中國從積貧積弱到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5年脫貧7000萬,小康路上不落一人;天眼探空、神舟飛天、北斗組網,托舉起大國創新的高地;率先控制新冠肺炎疫情傳播,經濟企穩回升……事實勝于雄辯,面對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人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前所未有的堅定,對國家和民族未來,前所未有的信心十足。
放眼明天,道路就在腳下延伸。從血與火的歷史中汲取養分,我們能獲得更多經驗和智慧,把精神財富轉化為奮斗動力,迎接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風險。當歷史的回音融入現實的洪流,屈辱的過去對比今日的輝煌,跨越苦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曙光已經點亮征程。
“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脫離了我的家鄉……”拂去歲月的積塵,一個民族傷疤似乎至今仍在滲出血絲。不忘來路,是為了更好砥礪前行;知史明志,激發實現中國夢的無窮動力。
瘋狂的侵華日軍迅速強占了東北,還步步緊逼妄圖滅亡整個中國,中華民族由此陷入亡國滅種的空前危機。也是從“九一八”這一天起,不甘心做亡國奴的中華兒女在白山黑水間奮起抵抗,點燃抗日戰爭的烈烈烽火。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9月18日,在吉林通化楊靖宇烈士陵園、長春偽滿皇宮博物院舉行了祭掃革命先烈、重溫入黨誓詞等活動。
高18米、寬30米、厚11米的殘歷碑是“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廣場上最顯眼的建筑,許多來參觀的團體都列隊在殘歷碑前組織宣誓活動。” 博物館“日本在東北的血腥統治”展區,一幅“日偽殘殺平頂山群眾統計表”面前,參觀群眾周華帶著11歲的兒子周啟航仔細閱讀。
今年是九一八事變爆發89周年。18日上午,社會各界人士在沈陽隆重集會,舉行撞鐘鳴警儀式,以銘記歷史、緬懷先烈。警報聲劃破天際,鳴響3分鐘,街道上的汽車紛紛停下,鳴笛示警,行人駐足肅立。
89年前,日本關東軍悍然炸毀南滿鐵路鐵軌、炮轟北大營,制造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由此拉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序幕。這個偉大勝利,是中華民族從近代以來陷入深重危機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轉折點、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人民的勝利、也是世界人民的勝利。
今天的神州大地上空,警報嗚咽,聲聲入耳,強烈震撼著十四億中國人民的心。警鐘長鳴,警示我們要銘記歷史,勿忘國恥,以史為鑒,
一年年,我們觸摸傷痕累累的歷史篇章,深深回望歷史、銘記國恥、警示未來,也在和平的今天更加珍惜當下的生活。我們要永遠銘記歷史的警示,直面挑戰,不斷奮斗,向著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繼續砥礪前行。
17日晚,大連2600名本科新生用手機燈光組成點陣,打出“勿忘國殤、奮勇擔當”的字樣,紀念“九一八”89周年。在聯合國紀念9月21日“國際和平日”的年度儀式上,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也呼吁全球停火,他表示,“疫情是全人類共同的敵人”。
89年前,一聲炮響拉開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從歷史走來,英雄的血色浸染大地,英雄的事跡激蕩人心;向未來走去,先輩的壯舉激勵人心,先輩的精神催人奮進。
又是一年“九一八”,今天上午防空警報再次在我們耳邊響起,全國上下共同紀念這一特殊的日子。防空警報響起,不僅提醒我們要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