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17日20:51 來源:經濟日報新聞客戶端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小康生活到底是什么樣的呢?每個人的答案可能都不盡相同,那來看看西藏日喀則市這幾位老鄉的答案吧!
↑旦增拉杰正在觀察亞東鮭魚魚苗的生長情況 賀建明攝
他靠技術走向小康
身著整潔的工裝,手拿細孔漁網,俯身探察著身前魚倉內的情況,26歲的旦增拉杰儼然一副養魚老手的派頭。擁有5年亞東鮭魚飼養管理經驗的旦增拉杰,在當地確實能稱得上是養魚的技術能手。
旦增拉杰是日喀則市亞東縣上亞東鄉嘎林崗村村民。2015年,亞東縣嘗試人工繁育亞東鮭魚,引導當地群眾參與亞東鮭魚養殖產業。時年21歲的旦增拉杰成為了第一批學習該技術的人,“那時候我在工地做小工,每天搬運水泥、沙石建材,累得有些堅持不住了。聽說縣里組織年輕人學習養魚技術,雖然這是個新鮮事,但是我想政府總不會騙我,我就報了名。”
一次報名與鮭魚結緣,小小的鮭魚也把旦增拉杰生活的一潭“死水”給攪活了。從最初學習階段的月工資2000多元到掌握技術上崗后的3000元,如今旦增拉杰每月可以拿到4700元的工資,可謂是“芝麻開花節節高”。
“什么是小康生活?我現在生活不就是嘛。相比當初在工地做小工,每天灰頭土臉累得飯都不想吃,現在穿戴整潔、工資可觀、離家還近,我心里別提有多美了,我相信我今后的生活會越來越好。”旦增拉杰回答得底氣十足。
↑次仁頓珠和妻子在自家的綠植前合影 賀建明攝
他拿鮮花裝點小康
“我還是喜歡開花的植物,過幾天到日喀則去,我得再買幾盆花回來,在陽光房里能養得好,這株松樹不就比剛買回來時長高了。”家住日喀則市崗巴縣崗巴鎮吉汝村的次仁頓珠給妻子措姆嘮叨著自己買花的計劃。
曾幾何時,在海拔5050米的吉汝村能看到的植物只有向陽坡地的草,矮矮的。年輕時,在外做生意的次仁頓珠在日喀則、拉薩見到過不少花卉樹木,當初他還興致勃勃地帶過幾盆回家,因為環境最終都沒有成活。
2015年,次仁頓珠翻蓋了自家的住房,隔年在天井的位置搭設的玻璃陽光房,即使在寒風肆虐的冬季,陽光房里也暖意十足。“有了陽光房,我就又動了養花的心思,趁著去日喀則給自家商店補充貨物,我就買了三盆花,花的名字到現在我也沒搞清楚,但是我知道我得給家里增添點植物,顯得溫馨。”次仁頓珠樂呵呵地說道。
如今,在吉汝村很多村民家中都搭起了陽光房,大家也都陸陸續續把花卉搬回了家,讓生活環境更加多姿多彩。
“現在吃得好、住得好,就是生活里色彩太單調了,家里養幾盆花,時不時給它澆澆水,松松土,人的心氣、精氣神都不一樣。以前,吃飯都發愁,現在我都有心思、有時間養花了,算不算小康呀。”次仁頓珠反問道。
↑巴姆在擦拭空調 賀建明攝
她用文明迎接小康
48歲的巴姆從記事起,生活里就充斥著牛羊的味道:人住二樓,牛羊飼養在一樓,爐子里燒的是牛糞餅,桌子上擺的是風干牛羊肉。
巴姆生活的味道從2018年有了改變。2018年,巴姆所在的日喀則市康馬縣嘎拉鄉克村實施小康村民房改造工程,國家補貼8萬元,自掏腰包48萬元,巴姆家修建了如今居住的400平方米的新住房。鋁合金材質的大窗戶讓陽光照進了房間,屋子中間掛上了水晶燈,地面鋪了亮堂堂的瓷磚,房間四周還請當地有名的畫師繪制了藏式壁畫……
房子變新了,巴姆卻發愁了:“新房子這么漂亮,再往墻上甩牛糞餅,在客廳里點牛糞爐子,心里真的舍不得呀。”
在女兒旦巴央宗的建議下,巴姆購置了一臺柜式空調,開機不到十分鐘20多平方米的客廳里就變得暖烘烘的;廚房安裝上了液化氣灶,打開后藍盈盈的火苗幾分鐘就可以燒開一壺水;家里的20多頭牦牛也送去了村合作社托管飼養,打掃一新的一樓被巴姆用來開了小賣鋪。
“家里吃穿一直沒愁過,可人畜混居,夏天氣味難聞的很;冬天取暖燒牛糞爐子,房梁熏得黑黑的,衣服上、鼻子里都是灰。如今,住的窗明幾凈,家里的氣味也清新了,做什么事情心情都很舒暢,這就是我小康生活。”(經濟日報記者 賀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