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17日16:00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鄭州9月16日電(記者侯幫興)夕陽西下,落日余暉灑在水面上泛起粼粼波光,眼前的景象仿佛正應了那句“長河落日圓”。這是9月15日下午,記者們走進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站在大壩上時所看到的美景。
“小浪底不僅讓庫區變美了,還讓黃河變清了。”小浪底工作人員王女士向記者們介紹到,不少第一次來到這里的游客都不敢相信,大壩之下流淌的竟然是黃河水。
發源于巴顏喀拉山北麓的黃河,九曲十八彎,在經過黃土高原時會裹挾著大量泥沙奔涌而下,所以黃河含“沙”、水色泛黃,就如同它的名字一樣,深入人心。
“黃河水經過小浪底時會被大壩攔截,水中的黃沙則會慢慢沉淀下去,所以這里的黃河水看起來會比較清澈。”小浪底水利樞紐管理中心工程師張建生介紹說。
據悉,小浪底水利樞紐是黃河干流三門峽以下唯一能夠取得較大庫容的控制性工程,它控制黃河徑流量的91.2%和近100%的黃河輸沙量,既可較好地控制黃河洪水,又可利用其淤沙庫容攔截泥沙。根據干支流洪水情況,小浪底能及時采取蓄洪、削峰運用,有效緩解黃河下游洪水威脅,將黃河下游防洪標準從六十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
“今年洪水的頻次比前兩年要多些,但因為我們嚴格按照防洪要求,汛前充分騰出了庫容,所以對這樣的洪水我們是心中有數的。”張建生表示,盡管今年小浪底先后迎來了6次洪水,但是均在可控范圍內。
黃河寧,天下平。小浪底水利樞紐建成后,防洪、防凌、減淤、供水、灌溉、生態等功能得到了充分發揮,為黃河下游歲歲安瀾發揮了重要作用。如今記者在大壩上看到,黃河不見了黃沙飛濺,只見碧波蕩漾、山巒疊翠,宛如一幅綠色的生態畫卷,靜待游客前來打卡。
截至2019年10月底,小浪底水庫累計向下游供水4970億立方米,平均每年供水248.5億立方米;其中通過水庫運用調節,累計向下游補充供水1543億立方米,平均每年增加77億立方米,使黃河水資源在時空分布上更加均衡,黃河連續20年不斷流。小浪底水利樞紐的長期安全穩定運行,事關黃河長治久安,事關下游人民生命財產安全,責任重大。
9月15日,“中國夢 黃河情——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網絡主題活動在河南鄭州啟動。參加活動的媒體記者將在河南開展為期3天的集中采訪,隨后兵分四路,奔赴黃河流域相關省份繼續開展實地采訪。
“水沙關系是治理黃河的關鍵要素,按照原設計,2020年小浪底水庫75.5億立方米(設計攔沙庫容)將全部淤滿。據報道,今年汛期黃河小浪底水庫排沙量超過3.3億噸,近3年排沙出庫已達13億噸,大大延長了水庫攔沙庫容使用年限。
“這一方面是由于上游地區生態修復和植被涵養對水土保持起到了一定作用,另一方面就是因為小浪底水庫能夠將大量泥沙排沙出庫。”張建生向記者表示,排沙出庫所節省下的庫容帶來了巨大的防洪效益,同時,小浪底水庫目前有效遏制了河床逐年抬高的態勢,下游主河槽擺動減少,整體河勢趨于穩定。
“水沙關系是治理黃河的關鍵要素,按照原設計,2020年小浪底水庫75.5億立方米(設計攔沙庫容)將全部淤滿。據報道,今年汛期黃河小浪底水庫排沙量超過3.3億噸,近3年排沙出庫已達13億噸,大大延長了水庫攔沙庫容使用年限。
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區域,也是我國重要的經濟地帶,在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按照“一高一低”水庫調度思路,截至9月8日,今年汛期黃河小浪底水庫排沙量超過3.3億噸,近3年排沙出庫已達13億噸,大大延長了水庫攔沙庫容使用年限。
記者 張燕萍】“我們撫摸著大河的脈搏,為解除母親的憂患而歡樂、高聳的大壩,挺起民族的脊梁,有多少美麗的故事在激流中訴說。9月15日,“中國夢·黃河情——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網絡主題活動走進位于洛陽市和濟源市交界處的小浪底水利樞紐,了解這一世界水利工程史上最具有挑戰性的工程之一。
這是9月12日在河南濟源拍攝的黃河三峽景色(無人機照片)。初秋時節,山水交融,游船穿梭,猶如一幅畫卷。河南濟源黃河三峽景區位于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上游。河南濟源黃河三峽景區位于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上游。
3月28日上午,省長尹弘到濟源示范區調研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工作。在小浪底北岸灌區出水口,尹弘還了解了配套水利工程進展和濟源中心城區水系聯通工程等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情況。
汛期已至,接黃河防總指令,根據黃河水情和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的需要,自6月21日上午8時起,小浪底大壩正式開閘放水。今天開啟了三個排沙口,黃河水按照2800立方米每秒下泄,放水時間將持續20天左右,大家有時間可以帶著孩子前去觀瀑,一起感受下壯麗的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