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17日08:55 來源:新京報
“陷阱公廁”專坑游客,這是竭澤而漁的做法,涉事店家“坑”的不僅是自己未來的生意,還有當地的旅游事業。
“此坑是我埋,此店是我開,若想從此過,留下拖車財。”
近日,有游客反映,在甘肅G215國道阿克塞至敦煌段遭遇“專坑游客公廁”,游客為上廁所車輛陷入沙坑,要拖車只能向周邊店家交天價拖車費。
據@敦煌發布 微博最新消息,涉嫌強迫交易犯罪的5名嫌疑人已被抓獲,其中兩人已被刑事拘留,案件還在進一步偵查。
其實,不僅僅是“倆車來拖,一輛1500元”的要價,游客反映,如果比較幸運,車沒有掉進坑里,則要“被收3塊錢一個人的上廁所費用”。呵呵,說白了,這不就是帶點套路的“剪徑”嗎?
涉事店家的邏輯很心機:你們一輩子估計也就來一次,我宰了也就宰了,反正后面還有新的游客。
的確,總會有不知陷阱的后續游客上當。但涉事店家不會考慮的是,那些被坑過的游客,也會上網,會講一講自己的遭遇,日積月累,這就會形成一定的壞口碑,甚至是對當地旅游形象的一個特色總結。
報道中提到,此事被曝光后,有多位游客即表示,自己曾在同一個地方被“坑”。想想,經過這一輪的曝光,以后還會有那么多的游客在不知不覺中上當嗎?甚至,還會有游客無知地前往嗎?
所謂壞事傳千里,當被坑的人越來越多,口碑就會越來越差。最終,這還是竭澤而漁的做法,店家“坑”的不僅是自己未來的生意,還有當地的旅游事業。換句話說,這粒老鼠屎傷害的不僅是游客,還有當地的產業利益。
就像這次“公廁陷阱”被曝光,當地雖然已經表態,目前正在開展全市旅游市場領域行政執法專項整治工作,以提升全市的旅游市場管理水平。但是已經造成的形象損失要多久修復、要花費多大工夫修復,都還要打上問號。
報道中還有一個細節。一位路過的旅行博主,看到一輛房車陷在路邊的沙堆里,就停車準備幫對方把車拖出來,但卻遭到當地一個身穿白衣的男子阻攔。真是司馬昭之心,頃刻間就暴露了。
試問,這樣的旅游“服務者”,和攔路搶劫有什么區別?
這不禁讓人想到,此前媒體報道,在一些地方的高速公路服務區附近,司機們時不時會遭遇鋼釘扎輪胎。原來這是附近的修車店,為了“創造”生意,特意拋撒的鋼釘。此類案例中,不少店主都因觸犯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被判刑。
回到“公廁陷阱”一事,或許店主挖下的坑不足以造成交通事故,對車主沒有造成顯見的損失,但是惡意破壞、以此牟利的動機卻是一致的。所以,希望當地對此也要有嚴厲的處罰,以儆效尤。
總之,這個“坑”挖起來容易,填起來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當地嚴格的監督管理,需要暢通的游客投訴渠道,需要全方位提升旅游服務水平。路還很長,但愿“平坦”。□與歸(媒體人)
9月13日,有網民發布題為“專坑游客的公廁”視頻反映:有人利用公廁引誘過路車輛陷入沙漠,然后索要拖車費。我局于9月14日上午對涉事的越野基地進行調查,發現該處經營人員存在違法犯罪行為,即立案偵查。截止9月15日,上午,已抓獲涉嫌強迫交易罪的犯罪嫌疑人5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