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16日17:27 來源:猛犸新聞
大象新聞·東方今報記者 宋迎迎
(網友拍攝的衡水安濟橋修繕狀況)
位于河北省衡水市的安濟橋距今已有563年歷史,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期,當地啟動對安濟橋進行修繕,然而修繕過程引來網友質疑,稱其“鋪設水泥磚”,“破壞式維修古橋”。
9月16日,負責該修繕工程的衡水市桃城區文物管理所相關負責人對大象新聞·東方今報記者表示,事實并非網傳那樣,引發質疑的安濟橋中孔部分早在上世紀30年代被日寇炸毀,中孔以上部分為建國后重建的,此次修繕的是重建部分,因此不是破壞文物。而且在修繕過程中,也盡量采用原本的橋面石進行修復,只是在橋面石不夠的情況下,采用可以做舊的大青石進行填補。
大象新聞·東方今報記者注意到,根據網友在網上曬出的衡水安濟橋修繕圖片,衡水安濟橋是一座頗具規模的古代石拱橋,橋面兩側部分石塊布有裂痕,有車輛長期碾壓的車轍痕跡,呈現出滄桑古樸的歷史風貌,但橋面中間部分為新鋪的石材,與兩側部分明顯不一致。
對于此次修繕,有網友稱其“正在鋪設的石磚,具有200多年歷史的標志性車輪印沒了,好好的古橋給毀了……”。另有網友發帖稱“衡水安濟橋正在鋪設水泥磚,原汁原味不香嗎?”
對此,河北省文物局9月14日在網站發布《關于衡水安濟橋中孔橋面石修繕情況的回復》,回復中稱,衡水安濟橋修繕工程整體上按照國家文物局立項批復和我局設計方案批復實施,施工過程中,經地方文物部門協調,將橋頭兩端地面標高降低,清理橋面瀝青后,發現中孔橋面石位置為雜土回填,自行補配了中孔橋面石。
該回復中還表示“已責令地方文物部門停止施工,認真研究批復文件和設計方案,抓緊履行變更手續”。
9月16日,記者聯系上了衡水市桃城區文物保護管理所一位相關負責人,其稱“網上說法并不屬實,網友可能不了解衡水安濟橋的歷史,才會有這樣的質疑。”
該負責人對記者說,衡水安濟橋是明天順元年(1457年)始建,結構為七孔橋,1937年,橋的中孔被日軍炸毀。建國后,中孔進行了修復,1982年改為水泥結構。
“中孔以上的橋面部分早已被炸沒了,是后補的瀝青橋面。我們是在這一基礎上進行修繕,怎么能是破壞古建筑呢?”這位負責人稱,網友所發的圖片中,之所以橋中間部分的條石與其他部位不同,是因為這部分原本為雜土回填,此次修繕過程中,為了盡量接近原貌,施工人員就把雜土清理掉,準備換上從河道淤泥中打撈的原有橋面石。
“原有的橋面石被日寇炸飛,在河里打撈出來的不足以完全填滿中孔上部的橋面,所以我們才找的替代。”該負責人稱,這些替代的石材也不是網傳的“水泥磚”,而是長95公分、寬60公分、高15公分的大青石(條石)。他表示,這些石料是可以做舊的。
“另外,有網友說我們用水泥修古橋的說法也不對。實際上我們用的是糯米漿和白灰勾縫。”衡水市桃城區文物管理所這位負責人稱,網友發帖后,當地省市文保部門均已專門過問此事。
隨后,記者就衡水安濟橋修繕過程合規與否,是否只是需要履行變更手續等問題致電河北省文物局。該局工作人員表示“一切以官方網站14日發布的回復為準,如有新回復,會及時公布。”
河北省文物局資料顯示,衡水安濟橋又名衡水石橋或衡水老橋,位于衡水市桃城區勝利東路,東西向橫跨滏陽河。明天順元年(1457年)始建,原為木橋,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改建為石橋,后屢毀屢修,至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知縣陶淑重建后,乾隆賜名“安濟橋”。1937年橋中孔被日軍炸毀,1982年中孔被改建為水泥結構。1993年7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