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16日14:43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鄭州9月9日電(記者牛少杰 何娟)黃河河南段河道總長711公里,臨黃大堤565公里。為貼近觀察黃河兩岸新變化,記者自9月8日起,從黃河流入河南起點出發,以騎行等方式“行走”黃河河南段,第一站是靈寶市豫靈鎮楊家村。
9月7日在豫陜交界處拍攝的黃河(無人機照片)。
得知記者是騎行進村,69歲的李生金講起了他在村里的“騎行史”:“2000年前后,你們走的這條路叫‘揚灰水泥路’,晴天刮風揚灰,雨天積水泥濘,只能推著自行車走,走一會兒就得拿小木棍刮刮車輪上的泥,要不然推都推不動,只能扛著自行車走。”
“行路難”給李生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但現在的楊家村,道路都進行了硬化,主干道兩邊還栽上了花木,沿路綠樹成蔭。村旁還有兩座高架橋,一座是高速鐵路橋,一座是高速公路橋,最近的高速公路入口距離楊家村只有約4公里。
“李生金所在的楊家自然村和李家自然村曾經都在半山腰,不僅生產生活不便,還有發生山體滑坡的危險,2005年后群眾陸續往山下搬遷,2015年還享受到了國家避險解困專項支持,極大地提高了我們的生活水平。”楊家村黨支部書記王生財說,村里建起了新醫院、幼兒園、文化舞臺和廣場,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9月7日,在河南省靈寶市豫靈鎮楊家村廣場,村民在晾曬玉米。 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9月7日,在河南省靈寶市豫靈鎮楊家村幼兒園,校車在接送放學兒童。 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楊家村新建的廣場是村里最熱鬧的地方,記者下午四點多到達時,群眾正在把曬好的早玉米攏成堆,裝進袋子收回家;廣場一角,幼兒園的校車已經等在門口,放學鈴聲一響,小朋友們排隊魚貫而出;文化舞臺邊上,幾名商販正忙著收購花椒籽……
9月7日,在河南省靈寶市豫靈鎮楊家村廣場,村民在晾曬玉米(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要不是農忙,晚上還有廣場舞和鑼鼓表演,舞臺上還有群眾唱戲。”提起村里的新變化,王生財滔滔不絕,“新建的兩層醫院,今年初被用作發熱門診,發揮了很大作用。”
9月7日拍攝的河南省靈寶市豫靈鎮楊家村(無人機照片)。
除了村里人居環境在變好,村外的農田也有了“新氣象”。楊家村建起了58個種植大棚,群眾的腰包鼓起來了,集體經濟也充實起來。
9月7日,河南省靈寶市豫靈鎮楊家村村民在采摘花椒。 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王生財介紹,老村拆舊復墾種上了花椒,群眾從村里租來大棚種植草莓、圣女果、小乳瓜,村集體每年能有十來萬元的收入。“集體經濟充實了,村里干事就有了底氣,修水電、搞綠化、做環衛就有了可持續性。”
9月7日,在河南省靈寶市豫靈鎮楊家村廣場,村民在晾曬玉米(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世代居住在黃河邊,楊家村的命運與黃河息息相關。楊家村的面貌不斷變化,楊家村人同時也見證了黃河生態的變化。
“最開始河灘里野雞、野兔很常見,冬天還有很多大雁,后來越來越少,但是最近這幾年明顯增加。”王生財說,生態好不好,動物早知道。(完)
黃河河南段河道總長711公里,臨黃大堤565公里。文化舞臺邊上,幾名商販正忙著收購花椒籽…… 9月7日,在河南省靈寶市豫靈鎮楊家村廣場,村民在晾曬玉米(無人機照片)。
黃河河南段河道總長711公里,臨黃大堤565公里。文化舞臺邊上,幾名商販正忙著收購花椒籽…… 9月7日,在河南省靈寶市豫靈鎮楊家村廣場,村民在晾曬玉米(無人機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