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13日16:32 來源:經濟日報
9月11日,2020廈門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暨絲路投資大會圓滿落幕。本屆廈洽會吸引了69個國家和地區的境外駐華客商參展,近百位境外嘉賓通過線上線下多渠道研討國際投資趨勢。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2020廈門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的如期舉辦,對促進國際投資合作意義十分重大。”印度尼西亞投資協調委員會部長巴哈利·拉哈達利亞表示,面對疫情,各國加強團結極其重要。
東南亞國家聯盟秘書長林玉輝認為,東盟和中國在加強區域供應鏈以及促進貿易投資方面的合作十分重要,雙方應通過此次廈洽會就加強供應鏈的聯系、重振投資信心等方面交換意見,共克時艱。
本屆廈洽會共有2300多個項目達成合作協議,比去年增加200多個,協議總投資額超8000億元。這顯示出全球投資界看好中國市場潛力,并對世界經濟復蘇充滿信心。
廈門市副市長林建表示,本屆廈洽會立足福建“海絲”核心區建設,融入“一帶一路”倡議,打造后疫情時代服務各國和地區的雙向投資促進大平臺,為促進世界經濟平穩健康發展、重振國際社會投資信心、服務“穩外資、穩投資、穩外貿”,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絲路海運”是面向全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開放的品牌和平臺,以海運業務為主,連接中國港口和“海絲”沿線國家與地區港口之間的貿易往來。自開行以來,“絲路海運”先后發布62條命名航線;截至今年8月底,累計開行超過3400個航次,完成集裝箱吞吐量超過300萬標箱。
本屆廈洽會,福建省九市一區均組團參展,打造6500平方米的福建展區,“絲路海運”館充分展現“海絲”元素,為“絲路”投資與合作交流打造新引擎、培育新業態。
疫情防控下世界投資趨勢以及經濟走向是本屆廈洽會的熱點話題,數字經濟、工業互聯網、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備受資本青睞。
廈門團利用本屆廈洽會,全方位宣傳廈門營商環境,多渠道開展招商推介。該市累計簽約項目239個、計劃總投資超過3768.18億元,簽約項目涵蓋軟件和信息服務、現代物流、金融服務、醫療養老、文化傳媒等高端服務業以及人工智能、平板顯示、集成電路、機械設備制造、新能源與新材料等現代制造業,契合廈門市重點產業發展導向,有望進一步補強產業鏈。
加快綠色發展是本屆廈洽會的一個風向標。福建省南平市向與會境內外客商發出投資合作邀約,將“綠色”排在投資南平四大優勢之首。近年來該市充分發揮綠色生態、交通區位、政策紅利等優勢,出臺系列政策措施,支持與生態資源相得益彰的現代綠色農業、旅游、健康養生、生物、數字信息、先進制造、文化創意等七大綠色產業發展。
為加快建立健全綠色產業、綠色金融、綠色科創體系,發揮典型示范引領作用,本屆廈洽會還發布了《2020中國綠色創造力樣本》《2020中國食品綠色信用指數TOP50》。(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薛志偉)
近年來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深入推進,為響應國家戰略,鄭州市市政工程總公司嚴格落實各級控塵督導,積極主動配合轄區鎮辦交辦工作。響應市控塵辦號召,積極主動參加老舊社區改造志愿者服務,成立總公司“學雷鋒志愿服務隊”,參加“綠城使者”等志愿服務行動。得到主辦單位一致認可。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相互促進、共同提升。
近年來,內蒙古加強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努力在保護礦山生態環境的同時,倒逼資源的集約高效和可持續利用。內蒙古生態環境廳巡視員張樹禮介紹,截至目前,內蒙古有52家礦山企業被自然資源部列入全國綠色礦山名錄,有191家礦山企業列入自治區綠色礦山名錄。
面對廣大人民群眾對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的熱切期盼,生態文明建設仍存在一定短板,開展綠色生活創建活動刻不容緩。開展綠色生活創建活動,關鍵要加強教育引導,提升廣大青少年綠色生活創建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山上不栽樹,喝水跑遠路;坡地不壘埂,種糧要貼本;育得青山在,功德傳后代。三光片區涉及興街鎮三光等6個村委會2253戶,石漠化面積30平方公里,是西疇縣石漠化最嚴重地區之一。
不遺余力呵護綠水青山,北京懷柔的藍天,著實是一微克一微克摳出來的。 近年來,懷柔區以突破懷柔科學城為統領,以生態涵養為底線,加快推動會議休閑、影視文化等功能要素融合發展。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促進生產和消費方式的綠色化轉變,有助于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
劃定海洋生態保護紅線,實施生態綜合整治,東山縣3年來累計清退或遷移無人島周邊漁排超3.5萬格、筏式吊養約4000畝。”東山縣委書記洪泰偉表示,東山將立足海洋特色產業,優化生態空間格局,加強自然資源保護和生態修復,持續擴大綠色惠民效應。
劃定海洋生態保護紅線,實施生態綜合整治,東山縣3年來累計清退或遷移無人島周邊漁排超3.5萬格、筏式吊養約4000畝。”東山縣委書記洪泰偉表示,東山將立足海洋特色產業,優化生態空間格局,加強自然資源保護和生態修復,持續擴大綠色惠民效應。
圍繞貫徹落實中央“六穩”“六保”工作要求,廣西壯族自治區應急管理廳采取實行差異化執法、深化“放管服”改革、推進誠信體系建設等有效措施,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為企業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為了在2030年之前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除大力節能,在“十四五”“十五五”期間還要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李宏偉認為,未來,切實做好自然資源調查監測和確權登記等基礎性工作,應以落實產權主體為關鍵,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