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11日08:55 來源:新京報
不管是各地不時出現的與飲用現擠奶相關的布病案例,還是在奶消費上的認知偏差,都提醒消費者應該走出對“新鮮即營養”、“無添加”的過度迷信和崇拜了。
日前,西安2歲女童被確診為“布病”(即“布氏桿菌病”)事件引發社會關注。醫院認為,這和其曾飲用現擠羊奶有關。
據當地居民介紹,西安街頭的“現擠羊奶”已出現多年。每天都有小販開面包車或騎三輪摩托車在小區間穿梭,車上馱著兩三只羊,羊奶被直接擠入塑料瓶內銷售,價格通常是5元一斤。8日,新京報記者從西安市疾控中心獲悉,直接飲用現擠牛羊奶確有感染風險,但截至目前,除該幼童外西安市暫無其他感染病例。
布氏桿菌病是由布魯桿菌感染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傳染病,飲用鮮羊奶與感染布病之間,雖不能直接畫等號,但從臨床觀察來看,飲用“原生態”現擠奶,的確有感染布病的風險。
需要厘清的是,我們常說的鮮奶一般指巴氏奶,即經過巴氏消毒法處理的鮮奶,它是相對由高溫消毒的常溫奶而言的。而現擠羊奶則是一種“純天然”狀態,未經過任何殺菌處理。從部分消費者的反饋來看,頂多是喝之前自行煮沸。
然而,研究證實,未經過加工的生鮮牛羊奶中藏有近100種致病菌,可通過牛羊奶傳染人類的疾病有結核病、布病等16種之多。這種情況下,靠一般的煮沸操作無法起到足夠的殺菌作用,也就很容易讓相關疾病乘虛而入。
事實上,中外研究都尚未有權威結論證實,現擠奶更有營養,反倒其風險是“看得見”的。這不僅是指牛羊奶中本身帶有病菌,也包括擠奶過程中,可能加劇病菌感染。
營養不一定更高,但風險更高卻是一定的——那為何仍有不少人對“原生奶”戀戀不舍?除了價格因素,這在很大程度上是農業時代和工業社會兩種現實所塑造的產物。
一方面,在過去牛奶生產工藝不健全的時代,喝現擠奶,尤其是在奶源相對充足的北方畜牧地區有一定普遍性,它是受現實條件所限。
另一方面,現代牛奶生產工藝、標準逐步完善,現擠奶飲用偏好逐漸退場,但由于對牛羊奶生產安全的不夠信任,加之廣告推波助瀾,導致社會仍對“純正”、“無添加”等概念過于癡迷,并信奉“新鮮即營養”,從而令現擠奶仍存在一定市場需求。
不少消費者都信奉巴氏奶一定比常溫奶更有營養,這在很大程度上同樣是一種想當然。“巴氏殺菌”的溫度相對較低,鮮奶中的部分營養會破壞得更少,但牛羊奶中所蘊含的優質蛋白質和鈣幾乎不受高溫影響,這是有權威結論的。
因此,不管是各地不時出現的與飲用現擠奶相關的布病案例,還是在奶消費上的認知偏差,都提醒消費者應該走出對“新鮮即營養”、“無添加”的過度迷信和崇拜。
監管部門也應該強化相關科普,并對一些“原生態”銷售模式加以合理規范,同時對與奶類產品相關的營銷話語進行更嚴格、專業的把關,避免強化社會的消費誤區。
作為牛奶生產和消費大國,很多人的奶消費觀是時候刷新了。□任然(媒體人)
事實并非如此依據我國相關法規及標準化妝品不可以食用不存在“食品級”化妝品概念“食品級”化妝品之所以受青睞,是因為很多人會誤認為“食品級”化妝品原料都是“無添加”“純天然”的,更安全有效。
本屆進博會上,參展的香港企業主要集中于服務貿易展和食品展兩大門類,分別集中設立“香港服務業展區”和“香港產品展區”。在“一國兩制”之下,香港擁有得天獨厚優勢,“香港要做的就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融入內地市場,扮演好連接內地和世界的橋梁角色”。
超市貨架上備受歡迎的“巨型豬飼料”“單身狗糧”,不要真的以為是買來給動物吃;“死神辣條”“地獄麻花”,美食博主口水與鼻涕橫飛的真人試吃,帶火了這些光看名字就能感受到火辣味覺的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