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10日10:13 來源:大河網
李佩陽(右一)一有空,就去李國松、尚夠夫婦的芹菜育苗基地查看。
總書記的期望:2019年9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光山縣文殊鄉東岳村考察當地脫貧攻堅工作成效和中辦在光山縣扶貧工作情況時說:“我一直強調扶貧既要扶智,又要扶志,一個是智慧,一個是志氣,不光是輸血,還要建立造血機制,脫貧后生活還要不斷芝麻開花節節高。”
第1問
“光山十寶”憑啥走向全國?
聽聽光山縣東岳村干部的“觸電”感受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李鑫通訊員姜烽烜
9月初的信陽市光山縣東岳村,連片的稻田即將迎來第二次收獲:稻田里養殖的小龍蝦,已經在夏季價格最高時捕撈出售,無公害的新稻蝦米,即將在收獲之后進行加工、包裝,再上線進行銷售。
四方景家庭農場負責人楊長太說:“現在東岳村的稻田,水能養小龍蝦,還能種水稻。不養小龍蝦的普通大米,能賣到2塊2到2塊3一斤,養小龍蝦的稻蝦米生態綠色,現在我們賣到將近5塊錢一斤,一畝地的小龍蝦能賣到將近2000塊錢。”
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有啥竅門?
“以前我們的大米都是幾十斤一袋的包裝,不適合網上銷售。現在這種方盒子包裝,一盒是一公斤,正適合。”東岳村駐村干部潘瑛矗拿起四方景稻蝦米的新包裝,跟楊長太嘀咕道。“一公斤可能也有點多,不太適合城市的家庭,還可以試試,一公斤的盒子里,分成四份半斤的。”
四方景家庭農場生產的農產品,已經在國內多個電商平臺上架,農場也聘請了多名專職電商工作人員。潘瑛矗說,現在東岳村的農產品也搭上直播帶貨的潮流快車,今年以來,已經在京東、微博等電商平臺和社交媒體平臺做了多場大型直播帶貨活動。
潘瑛矗說,找對路子,選好產品。“光山十寶”已經形成了很強的地域品牌效應,但一個村不能哪種產品都做,所以東岳村選擇了山茶油、稻蝦米、咸麻鴨蛋作為主力產品。
如何讓村里的特產走向全國各地?
潘瑛矗說,把“農貨”打造成為“網貨”。比如,我們不可能把50斤一袋的大米放到網上去賣,但是經過精加工的小包裝大米,就能方便在網上銷售。同時還要搭配合適的物流、快遞服務。
第2問
三市交界處,為何“長”出電子廠?
看看返鄉創業青年朱曉輝如何反哺家鄉搭起致富舞臺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劉廣超通訊員趙明奇
“未來,我準備以現在的公司為基礎擴大生產規模,健全產業鏈,建成工業園區,帶領更多鄉親致富!”9月9日,在漯河市舞陽縣章化鎮魏樓村,向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提及今后的發展規劃,漯河市益龍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朱曉輝的話語中透露出十足的信心。
用自己力量反哺家鄉,他是咋做的?
9月9日上午11時許,記者來到位于漯河、許昌、平頂山三市交界處的舞陽縣魏樓村,漯河市益龍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就位于該村邊界處。該公司的創辦人,正是36歲的魏樓村村民朱曉輝,也是當地小有名氣的“返鄉創業之星”。“2000年初中畢業后,我就去了北京,最開始是在一家音箱廠當保安,后來進車間成了一名工人。”朱曉輝說。
2011年,朱曉輝與朋友合伙在北京市開辦了一家公司,“在北京創業的路并不是一帆風順。”朱曉輝說,他由此萌生了返鄉創業的念頭,朱曉輝于2017年回到了老家魏樓村。
在鎮政府的幫助下,朱曉輝在魏樓村成立了漯河市益龍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就此扎根故鄉。“老家的青壯年大多外出打工,剩下的多是婦女,平時來工廠上班,農忙時還不耽誤農活。”朱曉輝說,目前公司共有員工近80人,多是周邊村鎮的農民,其中還有10多個貧困戶,用自己的力量來反哺家鄉。
返鄉創業青年未來的目標是啥?
朱曉輝介紹,該公司2019年創收達1200萬,今年受疫情影響,訂單較往年削減了不少。但創辦一家公司,遠遠不是朱曉輝的目標,“我準備以益龍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為基礎,引進投資建設模具注塑廠等配套企業。”
同時,朱曉輝也立志把魏樓村建設為章化鎮的電子產業園區,為全鎮群眾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為貧困戶爭取更多的脫貧致富平臺,帶動更多的鄉親踏上致富路。
第3問
這里的芹菜為啥叫“勤”菜?
看看駐村第一書記李佩陽是怎樣帶動農民脫貧增收的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李釗通訊員李凱文圖
2017年11月,河南省新聞出版局處級干部李佩陽主動請纓到國家級貧困村、艾滋病重點幫扶村——上蔡縣高李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她堅持“志智雙扶”,積極協調、爭取資金近2000萬元,大力優化農業結構,成立種養聯盟,發展特色產業。現如今,蔬菜種植已成為高李村持續穩定增收的主要抓手之一。
高李村的蔬菜種植是如何做大的?
高李村有種菜的傳統,以前幾乎家家戶戶都種菜,但面積小,先保證自給自足,多余部分才會拿到市場上賣。立足這一村情,決定在高李村蔬菜種植成規模、提高技術含量方面下功夫。通過努力,協調、爭取資金140多萬元,在高李村建起了7座蔬菜大棚。大棚建成后,向全村村民公開招標,沒人敢接。
村民李國松,是村里出名的蔬菜種植能手。李佩陽經常去他家,給他聊,他才被說服。2018年年底,李國松與村委簽訂了大棚承包合同。
李佩陽請省、市、縣的蔬菜種植專家經常來高李村給村民們講課。30多名村民常年在大棚里務工,“日薪”60元左右當天結算,照顧家庭、村頭大棚里就業增收兩不誤。
做強大棚蔬菜,具體是如何運作的?
在蔬菜種植專家的精心指導下,村民李國松、尚夠夫婦沒明沒夜地在大棚里勤勞打理。李國松、尚夠夫婦育的芹菜苗品質優、質量好,平頂山、商丘等地都驅車來搶購。大家都親切地叫李國松、尚夠夫婦“勤大哥”“勤大嫂”。
高李村的大棚芹菜,一進入農歷臘月就開始上市,一直供應到臘月二十八左右。其間,鄭州、周口、漯河等地的大批發商派人開著大貨車,每天往來高李村。
春種黃瓜秋種芹,李國松二十多萬的小轎車開進了門。靠著勤勞和品質,高李村大棚里辛勤勞作致富的“勤大哥”“勤大嫂”們贏得了市場和尊敬,這里的芹菜也被外地來買菜的車主們敬稱為“勤”菜。
第4問
八旬老人領扶貧分紅,拿了多少?
聽聽信陽市平橋區貧困戶陳清憲的心里話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李鑫通訊員姜烽烜
金秋九月,在信陽市平橋區龍井鄉,外地趕來的收割機正趁著晴好天氣向各個村落轉移,等待開鐮的命令,而農民們在做收割前的最后準備工作。
沒脫貧之前,老兩口是啥狀態?
在龍井鄉馮大塘村劉洼組,馬上要過80歲生日的陳清憲,已經不必再為水稻的收割操心。陳清憲說:“要是沒有扶貧政策,我們的墳頭草都長半個人高了。2016年開始,老伴每個星期都要做透析,這個費用不是小數目。現在有合作醫療,看病吃藥的負擔少得多。”
現在的生活情況怎么樣了?
陳清憲說,現在情況好多了。2019年,我領到1400塊錢的分紅,這筆錢對我們老兩口來說也不算小數目。現在用電有補貼,還有糧補,養老保險,低保,算下來,能享受的政策我們都享受了。
馮大塘村駐村干部丁勝兵告訴記者,目前,該村因為交通等方面的因素,對企業進駐的吸引力不強。隨著即將新建的107國道信陽市區段貫穿該村,村里將迎來全新的發展產業的機遇。“下一步,村兩委將想方設法,吸引更多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在村里落地,將這種分紅模式的覆蓋面進一步擴大。”丁勝兵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