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09日09:34 來源:經濟參考報
13部門聯合發文力促物流業制造業深度融合
加強綜合性保障 培育形成一批標桿企業
《經濟參考報》記者8日從國家發展改革委獲悉,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財政部等13個部門和單位聯合印發《推動物流業制造業深度融合創新發展實施方案》(簡稱《實施方案》),對促進物流業制造業深度融合創新發展作出全方位安排,以推進物流降本增效,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
《實施方案》從探索融合發展模式、培育融合發展標桿企業、建立制造業物流成本核算統計體系等方面,明確了到2025年的發展目標。明確提出,到2025年,物流業在促進實體經濟降本增效、供應鏈血統、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等方面作用顯著增強。“主要制造業領域物流費用率不斷下降”“培育形成一批物流業制造業融合發展標桿企業”等。
在此基礎上,《實施方案》針對物流業制造業融合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系統提出11方面發展任務。一方面,從企業主體、設施設備、業務流程、標準規范、信息資源等5個關鍵環節,對促進物流業制造業全方位融合提出明確要求,推動解決制約物流業制造業深度融合的主要障礙和“中梗阻”;另一方面,聚焦大宗商品物流、生產物流、消費物流、綠色物流、國際物流、應急物流等6個重點領域,明確了推動物流業制造業深度融合、創新發展的主攻方向。
《實施方案》從營造良好市場環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創新金融支持方式、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強化組織協調保障等方面提出綜合性保障措施,既積極推動降低物流業制造業融合發展的制度性成本以及投融資、土地等要素成本,又通過試點示范方式鼓勵骨干企業先行先試,為物流業制造業深度融合、創新發展探索積累可復制、可推廣的成功經驗。
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同志8日接受記者采訪表示,與此前促進物流業制造業“兩業聯動”政策相比,《實施方案》更加突出“深度融合”和“創新發展”。其中,“深度融合”體現在物流業與制造業在供應鏈全鏈條上的戰略合作、相互滲透、共同發展。這不是要回到以前制造企業“大而全、小而全”、自我服務的傳統物流模式,而是在專業化分工基礎上形成“優勢互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合作。(記者 孫韶華)
全球幾個主要經濟體上周公布的最新制造業數據普遍走強,世界經濟逐漸顯現緩慢回升態勢。新華社記者 方喆攝 另一方面,部分發達經濟體因為國內疫情控制不力,挫傷企業信心,使經濟前景面臨巨大不確定性。
近日,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莫榮研究團隊發布的一項研究成果認為,目前人工智能對我國就業影響總體有限。在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莫榮看來,國內制造業自動化替代崗位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近日,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莫榮研究團隊發布的一項研究成果認為,目前人工智能對我國就業影響總體有限。在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莫榮看來,國內制造業自動化替代崗位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國家統計局11月30日公布的數據顯示,11月的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和綜合PMI產出指數分別為52.1%、56.4%和55.7%,高于上月0.7、0.2和0.4個百分點。彭博社的報道說,一系列早期指標顯示,受出口和股市升至2015年以來最高位的支撐,中國的經濟復蘇趨于穩定。
據國家統計局網站消息,2020年11月30日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和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發布了中國采購經理指數。這并不意味著我們的經濟復蘇就沒有短板,比如數據顯示紡織服裝服飾業,自從開年以來一直位于臨界點以下,行業景氣度仍然偏弱。
記者獲悉,我國制造服務業發展將迎來新一輪升級。業內指出,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是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的重要路徑,也是推動制造服務業發展、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發力點。
鐵路運輸、航空運輸、電信廣播電視衛星傳輸服務、金融等行業商務活動指數位于60.0%以上高位景氣區間,業務總量明顯增長。11月份房地產、生態保護及環境治理等行業商務活動指數降至臨界點以下,景氣度有所回落。建筑業景氣度高位回升,生產活動總體有所加快,用工需求也有所增加。
11月30日,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和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發布數據顯示,11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和綜合PMI產出指數分別為52.1%、56.4%和55.7%,分別高于上月0.7個、0.2個和0.4個百分點,三大指數均位于年內高點,連續9個月高于臨界點。
(記者杜海濤)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發布,11月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2.1%,較上月上升0.7個百分點,創年內高點,且連續5個月運行在51%及以上,經濟復蘇勢頭穩中有進。
采購經理指數是國際上通行的宏觀經濟先行監測和預警指標。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國家統計局昨天(11月30日)公布,11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較上月明顯上升,恢復性增長明顯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