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07日10:56 來源:觀察者網
美國對中國的技術打壓仍在繼續。上周,11家中字頭的企業被美國政府納入制裁清單,理由是這些企業研發先進技術,支持中國軍隊現代化建設。白宮制裁的產業很多,但最卡脖子的還是芯片。中國70%的芯片依賴進口,每年要花2000多億美元從國外買,比進口石油花的錢還多。
為了改變這樣的局面,國內出臺了大量的政策,扶持國產芯片,要錢給錢,要地給地,只要能造出“中國芯”。地方政府對發展半導體產業也非常積極,給出各種優惠條件,招商引資。
這幾天,武漢弘芯半導體公司資金鏈斷裂面臨停擺的消息,在網上被炒得沸沸揚揚。如果是普通的企業倒閉,那沒什么可說的。但武漢弘芯項目特殊,與當前熱門的半導體產業相關,涉及千億投資。
圈外的人可能對這個項目不太了解。武漢弘芯半導體公司于2017年成立,當時號稱要投資1200億元,制造國產芯片,根據其官網的描述,他們野心很大,要建成14nm、7nm生產線,追趕5nm、3nm制造工藝。可是,要搞出一個半導體企業真的那么容易嗎?中芯國際在行業內打拼了二十年,才實現14nm芯片量產,與國際先進水平還有兩三代的差距。
一家剛成立的企業,上手就是研制7nm芯片,挑戰確實不小。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弘芯高薪聘請蔣尚義,擔任CEO。蔣尚義原本在臺積電負責研發工作,是該公司的二把手,牽頭攻克了40nm、28nm、20nm、6nm芯片制程工藝。2019年,他來武漢任職時,已經73歲了。
除了花大價錢請來蔣尚義,弘芯還花重金從臺積電挖來幾十名工程師。這樣做確實起到宣傳效果,輿論普遍認為下一個中芯國際就要誕生了。緊接著,該公司又干了一件大事,花高價,從荷蘭ASML買來了一臺高端光刻機,理論上能生產10nm制程以下的芯片。為了迎接這臺價值連城的設備,企業還專門舉辦了入場儀式,背景板上還寫著“弘芯報國,夢圓中華”八個大字。
人到了,設備到了,一切準備就緒,結果出事了。項目拖欠承包商幾千萬工程款,公司被告上法庭,賬戶被凍結,土地被查封。那臺從荷蘭進口的、全新尚未使用的高端光刻機,也被抵押給武漢農村商業銀行,換取貸款。有媒體報道,該公司生產線無法正常運行,員工日常的工作就是看資料、寫PPT,或者在設備前模擬操作。
千億的項目為什么會是這樣的結果?武漢弘芯有兩大股東,一個是北京光量藍圖科技有限公司,一個是武漢臨空港投資集團,前者出資18億,控股90%,后者出資2億,控股10%。武漢臨空港投資集團是國有企業,說到做到,錢已經拿出去了。可是,北京光量藍圖這位大股東卻一分錢沒出。籌建弘芯項目的錢,來自政府、銀行貸款、承包商墊付。今年7月,武漢市東西湖區發布報告,明確指出弘芯項目“存在較大資金缺口,隨時面臨資金鏈斷裂導致項目停滯的風險”。
半導體產業不是一年、兩年就能建成的,前期投入巨大,還要面臨長期虧損。靠民間力量推動,很難成功,需要靠國家意志。私人如果真的手握幾百億資本,會放著房不炒、共享單車不投,去半導體行業燒錢嗎?
北京光量藍圖科技有限公司注冊時間是2017年11月2日,武漢弘芯注冊時間是2017年11月16日,中間僅僅相差14天。一個剛成立14天的公司,就敢撬動1200億的芯片項目,這是想干什么?可能項目操盤手的想法是,先引入國家資金,起到宣傳作用,之后吸引社會資本,彌補資金缺口,做大后上市,最后套現離場。這是一種常規的商業手法,如果項目成功,每個參與方都能掙錢,但問題是,這是半導體項目,不是美團外賣。我們在某企業信息查詢網站上查了一下北京光量藍圖科技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包括技術推廣服務、貨物進出口、技術進出口、代理進出口。
這些年,為了掌握半導體產業的主動權,國內走過中外合資、市場換技術的路線,也走過獨立自主研發的路線,但兩條路走得都不輕松,一不小心就陷入坑中。
我們現在所說的芯片,是一個大概念,涵蓋了高端的、低端的,像電視機、收音機上用的芯片就是低端的,電腦、手機上用的芯片是高端的。而且,這些高端芯片里面,還有不同的分類,有負責儲存數據的芯片,也有負責處理數據的芯片,中國儲存芯片已經有很大的進步,長江儲存已經追趕至國際先進水平。但是處理芯片,通常被叫做CPU或處理器,技術復雜,與國外相比仍有差距。
從個人情感上講,我們當然希望中國能研制自己的CPU,但是歐美公司起步早,已經建立了完備的生態系統,其他公司沒有選擇,只能依賴這個系統生存。在之前的視頻中,已經聊到過,Intel的x86架構,已經占領PC和服務器市場,ARM公司的ARM架構,也占領了手機端。這里說的架構,可以看作是研發CPU的圖紙,其他公司想要生產CPU,需要從這兩家公司買圖紙。當然,也有開源的架構,圖紙不要錢,但是用這樣圖紙生產的CPU,沒有市場。
很多地方政府和企業希望通過合資公司,引進技術,生產CPU。2016年,貴州省與美國高通公司簽訂合同,成立“華芯通”。中方的目的是,消化吸收高通ARM架構芯片的設計經驗,實現國產。貴州省對這個項目非常重視,省委書記專門出席了簽約儀式。可結果,這次合作項目只是高通公司的試驗品,中方不但沒有消化技術,還損失了一大筆錢。
一直以來,高通公司專注研發ARM架構處理器,用在手機移動端。2012年,他們想進軍服務器市場,把ARM架構用在服務器上。但這樣的嘗試,基本不可能成功。因為Intel的x86處理器,已經在服務器市場建立壟斷的生態系統,別的架構根本攻不進去。高通和貴州省合作,是想在中國市場試驗一下,將ARM處理器用在服務器上,結果失敗了。
雖然合資公司“華芯通”拿到了設計芯片的源代碼,但“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每一行源代碼到底什么意思,怎么才能拿出一個完整的CPU設計,還需要高通的指導。但該公司看到ARM架構在服務器市場沒有希望,已經徹底放棄原先的計劃,相關部門都被裁撤了。華芯通項目不但沒有引進技術,連前期的巨額投資也白花了。
這樣的事,并非特例。市場換技術,換來的卻是深刻的教訓。除了高通,IBM也把中國當做技術實驗場。2014年,蘇州中晟宏芯科技公司獲得IBM的POWER架構授權,研制國產CPU。POWER架構和前面說的x86、ARM架構一樣,是設計CPU的圖紙,可它市場份額不高,IBM自己快做不下去了,搞了一個OpenPOWER計劃,架構對外開放,但不免費,想用的話,要交錢。中晟宏芯花了一億多美元,購買相關知識產權。IBM愿意將技術賣給中國公司,是想中晟宏芯沖鋒陷陣,在中國開拓市場,建立Power的生態,對抗Intel的x86架構。對這樣的合作,有業內人士評價“給IBM看家護院,還得自己買狗糧”。美國人確實會算計,合作失敗了,倒霉的是中國公司,成功了,最大的受益者是IBM。
中晟宏芯消化吸收技術了嗎?沒有。按照最初的計劃,先技術引進,再吸收消化,最終自主創新。然而,該公司推出的第一款CP1處理器,不過是IBM的設計,貼了中晟宏芯的牌子。后來,該公司的國產處理器就也再沒消息了。
引進技術消化吸收,也有成功的先例。比如說中國高鐵,從日本川崎重工、法國阿爾斯通、德國西門子、加拿大龐巴迪引進高鐵技術,之后再創新,開發出多種型號。從俄羅斯、烏克蘭引進蘇27戰斗機,發展出國產J11、J15、J16。為什么這些行業技術引進可以成功,CPU就不行呢?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前者是國家指明的重點攻關項目,涉及國家安全,由國企牽頭,研究人員本身帶有使命感,困難再大也要解決。而芯片處理器,是充分市場化的產物,技術復雜,下一代產品往往是基于上一代產品的改進,新一代產品會彌補上一代的短板。國內設計團隊沒有經過一代又一代的經驗積累,能力相對有限。即便獲得了高通、IBM設計的芯片源代碼,也會遭遇小學生學高數的困境,有課本,看不懂,更不要談怎么改進CPU,而且,沒有誰會將這樣的任務帶著使命感去完成。
中國產業升級的過程中,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一部分專家對國外技術深信不疑,對自主研發卻始終抱著懷疑態度。過去幾年,大量的國家資源被投入到合資項目中,自主研發技術的企業被逼到墻角,政府扶持資金少得可伶。
去年12月,龍芯中科在國家會議中心舉行產品發布會,發布了3A4000處理器,與之前的3A3000處理器相比,都采用了28nm工藝,但前者的性能翻倍。能做到這點,完全是靠前期的芯片設計能力。其實,依靠臺積電先進的芯片制造工藝,也可以做到性能提升,但這要花很多錢。2010年后,國家政策重點支持引進x86、ARM架構處理器,從國外買技術的公司可以得到補貼。像龍芯中科這樣堅持自主研發的企業,只能自負盈虧,沒有多余的錢,去臺積電買最先進的代工服務。
以前外國人聽說中國要搞CPU,都不當回事,覺得中國又在幫國外培養人才。但這幾年,國產CPU性能上來了,開始替代進口了,外國巨頭開始上門求合作。套路是,我的產品給你,大家成立合資公司,你就不要自主研發了。這樣的合作是有誘惑的,畢竟自主研發既耗錢又耗時間,誰都想躺著賺錢。
前些年,搞自主研發壓力很大,不僅是技術上壓力,還有輿論上壓力。別人會質疑“你自己干行不行啊?”、“什么都自己干,這和改革開放是不一致的,和國外合作多好啊,現在要開放創新”、“中央都要求開放創新,你為什么一定什么都要自己做,非要搞自主研發”。按照西方國家宣傳的市場理論,在供應鏈上,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分工,中國負責生產鞋子、襪子、衣服、組裝電腦,發達國家負責研發技術、賣專利,當初,國內也有很多人是相信這套分工體系的。
如今,美國的技術封鎖,讓所有人意識到,掌握關鍵技術的重要性。但在國內“自研芯片”浪潮之下,一批無資金、無技術、無人才的三無空殼公司,利用政府、社會的熱情,想空手套出銀行的資金,再通過復雜的交易,轉入自己的腰包。最后不管項目結果如何,空殼公司什么都沒損失,還擁有大部分股權,留下政府處理爛尾工程,如果處理不好,這些企業還利用國內輿論給政府施壓。
以武漢弘芯項目為例,地方政府想要拉動半導體產業的急切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技術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短期巨額的國有資本投資,不可能瞬間砸出一個產業。國產芯片還需腳踏實地,充分認識現實情況,積累經驗,培養人才,搞好基礎研究。搞清楚哪些是可以引進但必須安全可控的,哪些是可以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哪些是可以同別人合作開發的,哪些是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自主創新的。
好了,如果你喜歡我的節目,請給我個一鍵三連,或者是輕輕點個贊。我們的微博、微信、頭條號、B站都叫“科工力量”,歡迎大家關注,那里會有更多的科技工業資訊和觀點分享,我們下期再見。
答:1月13日,外交部副部長羅照輝在莫斯科同俄羅斯副外長莫爾古洛夫舉行磋商,就朝鮮半島問題及亞太形勢進行了深入溝通。我們相信,此訪有利于推動委內瑞拉問題盡快找到政治解決方案,有利于推動中委深化政治互信和務實合作,也有利于推動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