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07日10:19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8月4日電(陳聰、李昨非)面粉勾兌違禁藥物、精致包裝配偽造批號、社交網絡“病毒式”傳播……這樣的“網紅保健食品”套路你是否也遇到過?中國營養保健食品協會秘書長劉學聰表示,部分“網紅保健品”偷換概念欺騙消費者,在嚴重侵害消費者利益的同時,也擾亂市場秩序,使整個保健食品行業受到社會誤解。
劉學聰在日前舉行的《食品行業組織反欺詐和虛假宣傳公約》發布活動中說,一段時期以來,一些包裝精美并謊稱是“進口保健品”的食品,擠進朋友圈、微信群等社交網絡高頻宣傳。他指出,這些“網紅保健品”未經監管部門的嚴格注冊管理,并不是真正的保健食品,只是用這個概念,使用違法營銷模式去誤導欺騙消費者,造成社會誤解。根據國家相關規定,只有經過監管部門批準,獲得保健食品批準文號(即業內俗稱的“藍帽子”),才可稱為保健食品。
劉學聰說,經過20多年發展,中國保健食品在我國食品工業領域已發展成為一個相當成熟的代表性產業。目前,全國生產企業近2300家,從業人員超過600萬,產值約4000億元。據了解,國家批準的保健食品功能一共有27個,所有保健食品上市前,都要經過大量科學、毒理等方面研究,進行動物和人體試食試驗,以確保產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消費者如何選購保健食品?劉學聰指出,消費者首先要對保健食品功效和食用目的有些認知,切勿盲目選購使用。購買時應仔細查看外包裝標簽標識相關信息,不要購買標簽上沒有保健食品批準文號、但聲稱是保健食品的產品,以及保健食品廣告中未聲明“本品不能代替藥物”的產品。消費者尤其老年人要特別警惕利用獎品吸引、健康講座、親情營銷、夸大忽悠等方式銷售的產品,避免上當受騙。
在談到食品安全欺詐行為和虛假宣傳治理時,劉學聰說,由40家中國食品行業組織發布的《食品行業組織反欺詐和虛假宣傳公約》將會發揮行業組織的職責使命,督促企業落實主體責任,誠信自律生產經營,讓良幣驅逐劣幣,讓不顧及法律道德底線的不良企業無法安身。
近日,“愛錢進”風波引發關注,有投資者表示通過“愛錢進”APP投資產品到期后難以兌付。一旦代言的產品或服務“翻車”了,無論是否需要承擔法律責任,都辜負了粉絲的信任,也會損害自身的形象和聲譽。
為積極發揮中小企業在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海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近日出臺6大方面21條具體舉措,支持中小企業平穩健康發展。
據了解,2017年以來,國務院食品安全辦聯合多部門開展保健食品欺詐和虛假宣傳專項整治,查處違法違規案件近6萬件,貨值達30多億元。中國農業大學副教授朱毅告訴《法制日報》記者,目前保健食品行業存在的問題主要還是違規標識、虛假宣傳和非法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