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03日11:10 來源:求是網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在那場正義和邪惡、光明和黑暗、進步和反動的大決戰中,中國共產黨發揮了怎樣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關鍵。”
讓我們用數字來說明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
1931年9月20日,九一八事變后第3天,中共中央發表《中國共產黨為日本帝國主義強暴占領東三省事件宣言》,發出抗日號召。1937年7月8日,七七事變爆發后第2天,中共中央發表通電,號召全國同胞奮起抵抗,提出“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
中國共產黨最先舉起抗日旗幟,成為中國人民奮起反抗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的最早宣傳者、動員者。九一八事變后,從1931年9月20日至1932年4月15日,中共中央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先后發布了10多份文件,號召全國人民抗擊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表明了中國共產黨堅決抵抗的立場。七七事變爆發后,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洛川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正式確定了全面抗戰路線,通過了《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
中國共產黨是反抗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的最早抗擊者。1936年2月,中國共產黨把東北各抗日武裝力量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到1937年7月,東北抗聯建立了10個軍,1個獨立師,共約3萬人,與日軍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斗爭。1937年8月下旬起,八路軍東渡黃河,開赴華北前線參加抗戰。
1935年12月27日,毛澤東在陜北瓦窯堡黨的活動分子會議上作《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報告。 新華社發
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發表“八一宣言”,呼吁停止內戰,集中一切國力為抗日而奮斗;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窯堡召開會議,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并派出大批干部到各地與國民黨愛國將領和地方實力派建立聯系,宣傳抗日主張;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12月17日,周恩來等中共中央代表飛抵西安,促成了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為國共兩黨再度合作發揮了重大推動作用。
中國共產黨倡導、推動和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成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鼓舞者和組織者。中國共產黨摒棄前嫌,多次派出代表與國民黨進行談判,說服蔣介石停止內戰、一致對外。正是在中國共產黨的積極努力下,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形成了包括中國各族人民、各民主黨派、各愛國軍隊、各階層愛國人士以及海外華僑在內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最大限度地動員起全民族抗戰的力量。
中國共產黨還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定維護者,聲討汪精衛叛國集團,反對國民黨對日妥協,打退國民黨一次次反攻高潮。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無論條件多么艱苦、形勢多么險惡、戰爭多么殘酷,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同各愛國黨派團體和廣大人民一起,共同維護團結抗戰大局。中國共產黨人以自己的政治主張、堅定意志、模范行動,支撐起全民族救亡圖存的希望,引領著奪取戰爭勝利的正確方向,成為奪取戰爭勝利的民族先鋒。”
這是中共參加西安事變談判的代表周恩來(右三)結束談判回到延安時的留影。 新華社發
1938年徐州失守時,全國抗戰已進行了10個月,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重要城市已相繼淪陷。亡國滅種的危機猶如黑云籠罩大地和人心——中國到底會不會亡?抗戰到底要打多久?如何才能取勝?對這些問題,很多人感到迷惘。正是在這種背景下,1938年5月,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全面闡述了抗戰的指導路線和戰略方針。
中國共產黨提出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和一整套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為奪取抗戰勝利指明了正確方向,提供了戰略指導。
★ 在全國性抗戰初期,面對大片國土淪喪的異常嚴峻局勢,中國共產黨堅持全面抗戰路線,制定正確的戰略策略,提出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和一整套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毛澤東的《論持久戰》,以馬克思主義的非凡洞察力,批判“亡國論”和“速勝論”,清晰地描繪出戰爭發展全過程的完整藍圖,使人們對戰爭的未來有了一個明確認識,大大提高了堅持抗戰的信念。
★ 抗戰進入最艱苦的相持階段后,面對動搖妥協、反共分裂的逆流,中國共產黨旗幟鮮明地提出“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的政治主張,堅持“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原則,努力團結一切要求抗日的力量,使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得到鞏固和發展。
★ 到抗戰后期,國民黨的專制和腐敗表現得越來越厲害,激起人們強烈的不滿,特別是1944年豫湘桂戰場大潰退,更使國民黨政府名譽掃地。中國共產黨響亮地提出結束一黨專政、建立聯合政府的主張,得到人們的廣泛同情和響應,掀起了抗日民主運動新高潮。
1940年10月,國民黨政府秉承蔣介石的旨意,強令黃河以南的八路軍、新四軍在一個月內撤至黃河以北。同年11月,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和新四軍軍長葉挺復電嚴厲駁斥并揭露了國民黨的反共陰謀,但為顧全大局,同意將皖南的新四軍調到江北。1941年1月6日,當新四軍軍部及所屬支隊9000余人行至皖南涇縣茂林時,遭到早已部署在那里的國民黨軍8萬多人的伏擊。新四軍浴血奮戰7晝夜,大部分壯烈犧牲,軍長葉挺負傷被扣押。這是1941年初,晉察冀邊區軍民游行示威,抗議國民黨當局制造“皖南事變”。 新華社發
1938年10月至1943年間,日軍只對國民黨軍進行了一些有限規模的戰役進攻,而用于對敵后戰場作戰的兵力則分別為54萬人、47萬人、46萬人、33.2萬人、35萬人;敵后戰場抗擊侵華日軍(日本關東軍除外)的比例,分別達到62%、58%、75%、63%、58%。在整個戰略相持階段,敵后戰場抗擊著約60%的侵華日軍和95%的偽軍。
兩個并存戰場的出現,是中國抗日戰爭的重要特點。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分別由國共兩黨主導。正面戰場在戰略防御階段起著主戰場的作用。1938年10月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以國民黨軍隊為主體的正規戰退居次要地位,以共產黨抗日武裝為主體的敵后游擊戰上升到主導地位,敵后戰場逐漸成為全國抗戰的主戰場,為堅持持久抗戰、奪取最后勝利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在八年全國抗戰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民共作戰12.5萬余次,殲滅日偽軍171.4萬余人,創建了面積約100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億的解放區,為取得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這是電影《鐵道游擊隊》的一個鏡頭:鐵道游擊隊在打了日寇的票車后,向群眾宣傳抗日斗爭。 新華社發
硝煙雖已散盡,歷史仍將銘記。從75年前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到今天領導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堅強核心,中國共產黨始終勇挑歷史使命,始終勇擔歷史責任,始終站在時代的最前列,始終是中國人民的主心骨。
來源:求是網
策劃:李文閣 周昭成
編制:曾嘉雯
審核:李文閣 閆玉清
監制:李達
翻開近代中國的歷史篇章,如果說戰爭與失敗是每個篇章的醒目標題,那么割地與賠款就是每個標題之下的主要內容。回顧75年前的那場戰爭,偉大的中國人民以“抗戰到底,血戰到底”的堅強意志,打敗了窮兇極惡的日本侵略者,譜寫了愛國主義的新篇章。
1937年11月,朱德老師的兒子鄧輝林從四川隨抗日部隊來到洪洞縣八路軍總部看望朱德,告訴他四川老家儀隴正逢旱災,家里人生活異常艱難。身為八路軍總司令的朱德卻苦于身無分文,于是在11月29日,他給四川的兒時好友、同學戴與齡寫去一封信:
“先臣同志在趙縣大占村戰斗中倒下了,這個偉大的一九四五年七月一日,我們是永遠不會忘掉的。如今,每當清明節、烈士紀念日,吉安縣都會組織中小學生來到革命烈士紀念館,學習王先臣的英雄事跡,緬懷這位為國捐軀的革命先烈。
如今在湖北省黃岡市司法局工作的丁思林的侄兒丁鴻鳴告訴記者,小時候經常聽父親講二伯丁思林的英雄事跡,從小就立下了像二伯那樣“為了崇高信仰而奮斗”的志向。而烈士的故鄉丁家崗,也早已不再是貧窮落后的山溝村,在時代的春風里成為了一座山清水秀、群山環拱、日漸富足的美麗村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