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03日10:34 來源:新華社客戶端
▲這是2009年,志愿者在長沙為老兵們組織的一次聚會。如今,圖中長沙老兵已全部辭世。照片均為受訪者供圖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袁汝婷、周勉
從1197位到575位,這是一個特殊群體2018年到2020年的人數(shù)變化。
據(jù)公益組織不完全統(tǒng)計,兩年多來,僅在湖南,已有622位抗戰(zhàn)老兵離世。
幾天前,志愿者老魚找出一張舊照片。那是2009年在長沙,27位中國遠征軍老兵在“湖南老兵之家”的幫助下聚會,拍下的紀念合影。今年8月27日晚,照片里的老兵黃天離世。
“至此,照片中的長沙籍遠征軍已聚齊在天堂。”老魚在朋友圈里寫道。
對老魚和志愿者們來說,世界上最殘忍的就是時間——他們面對一群平均年齡95歲的抗戰(zhàn)老兵,他們?yōu)槊恳晃焕媳粝率钟。咨票4妫挥袝r,他們反復尋找艱難確認了老兵住址趕到當?shù)兀媳鴧s在前一天離世。有時,因為老兵雙手都已佝僂蜷曲無法伸展,印在紙板上只有五個點……
他們與時間賽跑,因為牽住英雄的手,才能記住來時的路。
▲這是鞠文業(yè)老人(中間坐者)在志愿者幫助下按下自己的手印。
銘刻:一方手印就是一份榮光
2015年8月,湖南平江縣城關鎮(zhèn)鐵道巷123號一戶尋常人家里,86歲的老兵鞠文業(yè)將右手掌鄭重其事地貼合在紙上,摁下一個鮮紅的手印。待印痕晾干,志愿者蘇東小心翼翼地將它收進包里,不舍得折疊。
鞠文業(yè)1944年在山東入伍后,被分到八路軍膠東軍區(qū)14團。當年下半年,他在山東多次參與對日作戰(zhàn),身上留下了8個彈痕。他當時的副排長是著名的抗日英雄任常倫,當年,十幾歲的鞠文業(yè)在子彈打光后與戰(zhàn)友們一起和日軍拼刺刀,親眼目睹了任常倫的壯烈犧牲。
留手印那天,是蘇東第一次見到鞠老。老人動情回憶起當年的故事,眼含熱淚。他說,能成為“任常倫英雄連”的一員,是自己一生最大的光榮。
“那是我第一次聽到親歷者講述八路軍在正面戰(zhàn)場上的戰(zhàn)斗。”蘇東說,留下這個手印時,他覺得自己是在收藏一份寶貴的光榮。
此后,鞠文業(yè)被納入“湖南老兵之家”的關愛對象,蘇東常常會去看望他,每逢中秋、端午和春節(jié),總要陪著老人說說話。2019年,鞠文業(yè)去世。
▲老兵陽洪隆手印。
老兵陽洪隆的左手手印能清晰辨認出中指和大拇指殘缺。18歲的陽洪隆參與了雪峰山會戰(zhàn),英勇負傷;老兵鐘振權(quán)的手印只有八個手指,在安徽與日寇作戰(zhàn)時,他的左手食指和中指被炸斷,成為“八指英雄”……
▲志愿者在為鐘振全老兵拓印手印。
“湖南老兵之家”的志愿者們尋遍三湘四水,就為盡可能多地拓印下老兵手印。他們與時間賽跑——有時,反復尋找艱難確認了老兵住址趕到當?shù)兀媳鴧s在前一天離世;有時,因為老兵雙手都已佝僂蜷曲無法伸展,印在紙板上只有五個點,他們就換成最柔軟的紙,盡量讓紙張與手掌有更多接觸。
“我們一直在想辦法為抗戰(zhàn)老兵留下一些印記。最開始想出影集,可是考慮到經(jīng)費的原因,我們決定留手印。”“湖南老兵之家”負責人老魚說,留手印是既有紀念意義、又“花錢少”的方式,“我們的經(jīng)費很寶貴,每一分錢都要直接用在老兵身上。”
2018年,老魚帶著1207份老兵手印來到四川,將它們捐獻給建川博物館。此后兩年,收集老兵手印的努力仍在持續(xù),如今,“湖南老兵之家”已收集到1345個老兵手印。
每一紙手印,都是一份榮光。
牽手:給老兵的暮年增添溫暖
志愿者蘇蘇腦海中,有個畫面揮之不去:深秋的陽光里,96歲的老兵陳德興坐在自家曬谷坪里,目光定定地看著志愿者們忙忙碌碌,一棟嶄新的房子一點點壘高,他的身后,是因一場大雨而開裂的黃泥老屋。
▲老兵陳德興在住院期間。
2015年6月,“湖南老兵之家”的志愿者在長沙縣黃花鎮(zhèn)銀龍村尋訪到96歲的陳德興老人。他是國民革命軍第88師的迫擊炮連戰(zhàn)士,這是電影《八佰》講述的那支隊伍。
當時,陳老身患重病,家境貧寒,帶狀皰疹等疾病的折磨讓老人痛不欲生。志愿者們將他從村里接出來,老魚多方聯(lián)絡溝通,中南大學湘雅醫(yī)院為陳老打開了綠色通道,為其診治;短短一個半小時,志愿者為老人募集到17000多元善款用于醫(yī)療救治。
住院的二十多天里,因為陳老家人稀少,請不起護工,志愿者們主動排班,輪流照顧陪護。值班最多的是年輕志愿者小林,她給老人喂水喂飯、洗腳擦身無微不至。陳老說,小林比親孫女還要親。
與此同時,老魚、蘇蘇、小林等人又想辦法籌資,開始給一輩子沒住過磚房的老人蓋新房,打地基、搬磚頭、運木材、攪砂漿……整整三個月,陳老坐在曬谷坪里,滿懷希望地看著房子一點點“長”起來。
可那天,卻是陳老生命中最后一個夏天。在新房完工的前9天,陳德興去世。
今年8月,《八佰》上映。在電影院觀眾席上,老魚淚流滿面。他的淚點和大多數(shù)人都不一樣——
電影中有個鏡頭,四行倉庫得到一些物資補給后,有戰(zhàn)士用一個豬腰子型的飯盒喝酒干杯。看到這,他的眼淚奔涌而出,止也止不住。他想起五年前,在陳老家中見過一個一模一樣的飯盒,那是家徒四壁的房子里,唯一能與當年的德械師掛上鉤的物件。“刮痕累累的軍用飯盒,是陳老一生光榮時刻的見證。”老魚說。
▲老兵陳德興使用過的飯盒。
也是在2015年,老魚和志愿者伙伴們從湖南出發(fā),將病重的91歲老兵庹長發(fā)送回了老家重慶。
1949年,軍官易祥隨國民黨敗退臺灣,行前,他將妻子和一雙幼子托付給自己的勤務兵、時年25歲的庹長發(fā)。易祥請求庹長發(fā)照顧其妻小。
這一等,就是66年。易祥沒能再回來,庹長發(fā)就在易祥的老家湖南邵陽縣,照顧了易妻和兩個孩子一生,終身未娶。直到2015年,病重的他告訴“湖南老兵之家”志愿者:“離家77年了,想回家看看。”
“湖南老兵之家”面向社會征集了一輛房車,讓庹老在路途中可以躺臥,車行600余公里,回到重慶彭水縣。在路上,庹老告訴老魚,老家門前有一棵很大的柿子樹,“小時候經(jīng)常吃,如果能再吃一口,這輩子的心事就了了。”
回家的深秋,正是柿子成熟的時候。到了村里,老家的房子早已不在,可一棵亭亭如蓋的柿子樹卻映入眼簾。志愿者們趕緊找來長竿,打下幾個柿子。老魚半跪在輪椅邊,喂庹老吃柿子,老人吃下第一口,就淚流滿面。
回家三個月后,庹長發(fā)離世。
除了一紙手印,采訪中,這樣關于“暮年心愿”的故事還有許多,一些故事跑贏了時間,還有一些故事,成為永遠的遺憾。
“時間太殘忍了。”志愿者蘇東說,“我只想多做一點,再多做一點。”
追尋:不能讓英雄湮沒在紅塵深處
“湖南老兵之家”的成立,源于一場猝然的告別。
2005年,這個公益組織的雛形——一群走村串巷的驢友,在湖南岳陽的深山里結(jié)識了曾參加第三次長沙會戰(zhàn)的老兵潘振華。
當時,老人已失明了15年。他會在腰間系一根長長的繩子,將另一頭綁在家里,摸爬到山上撿柴,再拉著繩子回到家中。志愿者們發(fā)現(xiàn)了老人,給他送去米、肉、油等。老人有一個兒子,已搬到山下居住,可他不愿隨兒子下山,家人只能不時上山探望。
原來,在新墻河一線的一場戰(zhàn)斗中,潘老所在的連隊拼死抵抗,只有三個人活了下來,他就是其中之一。戰(zhàn)友們都犧牲在了那座山上,老人決定要留在山里,為戰(zhàn)友們守靈。
2008年,驢友們再去看望潘老,卻得知他已經(jīng)去世。因為在一次出門時,腰間的繩索斷了,他永遠地倒在了山里。
潘老的離開,讓悲痛的驢友們決心把分散在各地的志愿力量整合成一個正式的公益組織,在老兵有生之年給予他們更多關懷。“湖南老兵之家”,就是在那一年正式成立。
到2010年,自發(fā)加入的志愿者已遍及三湘四水,志愿者網(wǎng)絡延伸至湖南絕大多數(shù)區(qū)縣。
他們與民政部門等單位聯(lián)系,通過數(shù)據(jù)比對,去尋找每一個鄉(xiāng)鎮(zhèn)、農(nóng)村里,耄耋之年的老人,對1945年之前已滿14歲的老人進行入戶尋訪,同時借助媒體發(fā)出尋找老兵的信號。
志愿者的足跡走過地處偏遠的農(nóng)村,和人跡罕至的深山,敲開許多陌生人的家門。到2015年,他們在湖南找到在世抗戰(zhàn)老兵1960人。
在“湖南老兵之家”準備的各種物資、慰問金等禮物中,老兵們無一例外,最喜歡的是一件價格低廉、印著“抗戰(zhàn)老兵”四個字的T恤。
志愿者藍冰說,相比于物資與慰問金,老兵們最在意的是對他們的認可與尊重,“有的老兵,T恤都洗得發(fā)白了還是穿著。有的不敢洗,怕一洗字就沒了。還有的老兵,天氣很涼時還穿著短袖T恤,家人怎么勸都不肯加衣,因為不想‘抗戰(zhàn)’兩個字被遮住。”
垂暮之年的老人,對烽火連天的那段回憶,有微小而執(zhí)拗的堅持,那是他們最最珍視的光榮。蘇東說,關愛老兵的志愿者們所做的,就是去守護這份光榮,并讓更多人知道。“我們這個民族從不缺少英雄,不讓英雄淹沒在歲月的長河里,是我們每個人應盡的義務。”
▲抗抗(右二男孩兒)照顧老兵。
老魚的兒子剛滿17歲,小名叫“抗抗”。13歲那年,在父親的幫助下,抗抗在母校長沙市一中成立了湖南省第一個關愛抗戰(zhàn)老兵少年組織——“湖南老兵之家”抗抗愛兵班。抗抗和一些“00后”的同學一起,全年照管五位“20后”“30后”老兵,如今還有兩位健在。
對老魚來說,讓年輕一代與英雄牽手,去傾聽和銘記歷史,無疑有更深遠的意義——記得親,記得痛;知來路,識前途。
11月3日,家住伊川縣葛寨鎮(zhèn)窯頭村的抗戰(zhàn)老兵劉守文,迎來了自己的百歲華誕。生日當天的劉守文衣著整齊,頭戴一頂軍綠色的老式帽子,胸前掛滿了勛章,雖已年過百歲但精神矍鑠。
2020年10月23日上午,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zhàn)70周年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 △本片播出之際,志愿軍老戰(zhàn)士文擊迎來103歲生日并收到“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zhàn)70周年”紀念章。
8月7日,總導演閆東(左)在上海采訪原志愿軍空軍第15師43團1大隊飛行員韓德彩(87歲)。總導演閆東說:“這部紀錄片既關注當下,又兼具國際視野,是一部英雄的贊歌,也是我們對歷史的深沉致敬。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5周年之際,國外專家學者回顧國際視野下的中國抗戰(zhàn),呼吁各國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zhàn),為人類和平發(fā)展作出貢獻 在一系列科學理論指導下,中國共產(chǎn)黨號召中國人民團結(jié)起來,頑強抵抗,為抗日戰(zhàn)爭最終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
福建古田、河北阜平、山東臨沂、陜西延安、貴州遵義、江西井岡山、安徽金寨、山西呂梁……習近平始終牽掛著革命老區(qū)的鄉(xiāng)親們,一次次千里迢迢前往探望。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閱兵式上,當抗戰(zhàn)老兵方隊駛過之際,習近平起身致敬;見到革命前輩、全國道德模范龔全珍,習近平親切稱呼她為“老阿姨”;
日前,大象新聞 東方今報記者收到了一封從1000多公里外的福建省福州市郵寄來的信件,寫信的是一位83歲的老人,而這背后則是一個家庭跨越海峽70年的等待。為了能完成這些在臺孤獨離世老兵的遺愿,大象新聞 東方今報聯(lián)合頭條尋人一起在為他們尋找老家的親人,幫助他們落葉歸根。
如今回想起來,我們能夠取得這樣偉大的勝利,真的很不容易。身處和平年代,希望年輕人珍惜當下,培養(yǎng)愛國之情、砥礪強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為國家和人民貢獻力量。錘煉精銳之師,支隊官兵會提高政治站位,強化擔當,接續(xù)奮斗,奮力譜寫強軍偉業(yè)新篇章。
↓↓↓ 一地空血袋 數(shù)百人熱血救回患者性命 病人當時急需大量用血 而她的血型是臨床上較緊俏的A型血 立即將“救命血液”送往醫(yī)院 并隨時備血以供需求
2020年9月3日上午,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5周年,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作為國際二戰(zhàn)博物館協(xié)會發(fā)起單位以及中國博物館協(xié)會紀念館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委員單位、秘書處單位,組織協(xié)調(diào)國內(nèi)外80余家博物館、紀念館共同開展聯(lián)動紀念活動。冀魯豫邊區(qū)革命根據(jù)地舊址紀念館組織全體干部職工在冀魯豫邊區(qū)抗戰(zhàn)史實展館漢白玉碑前向抗戰(zhàn)英烈敬獻花籃、鞠躬致敬,以此來緬懷抗戰(zhàn)英烈。
張鴻玉1929年出生在山西省長治縣東莊村的一個貧苦家庭。張鴻玉興奮地告訴記者:“八路軍說這小伙子壯、不怕苦、不怕死、很勇敢。除了破壞鐵路和剪電線之外,張鴻玉還有一項重要的工作,那就是了解敵人的各種情況,給八路軍通風報信。
網(wǎng)站簡介 | 版權(quán)聲明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方式 | 網(wǎng)站地圖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網(wǎng)絡 版權(quán)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