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26日16:30 來源:人民網-河南頻道
湖濱區山水林田湖草項目 杜杰 攝
登上位于三門峽市湖濱區高廟鄉的“山水林田湖草項目景區”六號觀景臺,俯瞰群山連綿、黃河蜿蜒,5000余畝生態梯田,油葵正開著黃燦燦的花,觀者宛如走進一幅山河壯美的新畫卷。
湖濱區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項目,是三門峽黃河流域(湖濱區段)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范區的重點建設項目。3月17日開工,僅18天就推出了11公里景區環線道路路基,2個月完成近萬畝高標準生態梯田土地整理,并種植上丹參、油葵;春季綠化面積3500余畝,栽種雪松、油松、五角楓、金葉榆等各類苗木20余萬株。
項目規劃面積10萬畝,建設六大功能,即三門峽大壩核心景區、萬畝生態梯田、大禹文化公園、干部培訓學院、礦山森林公園和明珠電冶廠改造提升區,通過項目實施,一方面高標準規整、提升荒山梯田,通過植被綠化、礦區生態恢復等措施,打造沿黃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先試的亮點;另一方面,種植油葵、油菜、丹參等景觀農作物和中藥材,帶動民宿、農家餐飲等鄉村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增加高廟山區貧困群眾的經濟收入。
站在觀景平臺上,項目所在地湖濱區高廟鄉政府主任科員張曉冰指著不遠處正在整理的梯田說,項目實施前,眼前還是荒山、荒坡,可耕種范圍相當有限。再加上這里處于沿黃丘陵地區,地里基本是旱作,農民靠天吃飯,收入較低。
“土地流轉后,每畝有500元的地租收入,已經超過了種植收入。”張曉冰說,梯田的規模化種植、項目的建設及后期的運營,都將為附近的農民提供了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
高廟鄉大營村54歲的張志遠說:“今年大壩在搞林草綜合治理,俺村六七十號人都在這里種樹。”男工的日工資120元,女工100元,三個月他就掙了一萬元。
而生態梯田項目,不僅將推動區域內高效生態農業的發展,還將有效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和提高水土保持能力。
在觀景平臺附近,記者看到一口剛建好的水窖。張曉冰說,作為生態保護的一部分,項目通過引水設施和100多個水窖的建設,實施了水源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解決了雨季蓄水和作物種植用水的問題,為其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支撐。
“整個示范區項目實施的遠景目標,是以大壩為根、黃河文化為魂、山水林田湖草為景,打造一個包含大壩5A級景區在內的規模性景區,以向生態觀光、文化旅游方面的擴展,帶動區域發展。”張曉冰說。
“三門峽市以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試驗示范區為依托,高質量謀劃推進了總投資6500億元的814個項目,涵蓋生態環保、黃河安瀾、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產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開放合作、城鄉融合發展、文化傳承等七大領域,全力打造沿黃生態治理樣板和高質量發展示范區。”三門峽市市長安偉說。(王佩、尚明楨)
“往日的工人村,硬像個大破窯,住得人發毛……如今的工人村,環境多美好,青山碧水映藍天,紅花配綠草,光纖接到戶,天然氣更環保。從1956年來到武鋼,60多年來,吳傳發一家人先后參與了武鋼集團的建設,也見證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鋼鐵之城——武漢市青山區的變遷。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是一次開創性的重要會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為全球生態環境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主軸。
古老的黃河,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中國獲得了新生,也成為70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寫照。” 70年來,我國不斷深化對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的規律性認識,逐步形成了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10月9日晚,為期162天的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正式閉幕。可以說,北京世園會不僅是花卉園藝的展示平臺,也為世界生態文明互鑒合作搭建了對話平臺。北京世園會即將落幕,但建設生態文明的進程永不落幕。
中國生態文化展、園藝科研成果展、中外花卉展……通過各式各樣的園藝活動向世界呈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美麗家園的北京世園會中國館,正是當今綠色中國最精彩的縮影。從遠古時代穴居的樸素的生態智慧,到今天中國館會“呼吸”、有“生命”的綠色建筑理念,人們對生態宜居的美好生活向往,從未止步。
中共中央作出生態文明建設頂層設計,首次提出“把培育生態文化作為重要支撐”。面對我國的資源緊缺、環境污染、生態系統破壞等問題,生態文化建設的滯后和生態文化建設的迫切性更加凸顯,必須大力培育社會主義生態文化,促進生態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