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25日13:36 來源:環球網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
◎ 科技日報記者 雍黎 林莉君 盛利
一場巴山夜雨,漲滿黛湖秋池。
7月下旬,科技日報記者跟隨“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報道組走進重慶縉云山,沿途綠樹成蔭、鳥鳴不斷。據考證,李商隱名句“巴山夜雨漲秋池”里的“巴山”,正是指的縉云山。
縉云山自然保護區的黛湖周邊,清波蕩漾,鮮花盛開,前來游玩的市民絡繹不絕,一對新人正在湖邊拍攝婚紗外景照。
“這里風景好、空氣好,拍照都不用修圖。”新娘子雷婷笑著說。然而就在兩年前,黛湖因被多家農家樂和酒店圈占,湖水污濁,美麗盡失。本是重慶主城區“綠肺”的縉云山,也因為農家樂私搭亂建、違規經營“蠶食”林地,增添了累累“傷痕”。
整治后的縉云山黛湖。秦廷富/圖
2018年6月初,習近平總書記就縉云山保護區內生態環境問題作出重要批示。經過兩年的全面整治,縉云山的顏值大大提升,山更青、水更綠、景更美,百姓的日子也更好了。
生態搬遷
走下高山走進幸福生活
“房舊屋破,我從家走到村委會要1個小時,走到最近的公交車站要2個小時。”回憶起從前的生活,今年74歲的藍長生還歷歷在目。藍長生家住縉云山保護區核心區的縉云村戴家院組,因退耕還林、缺乏產業支撐,老兩口只有少量自留地,靠子女贍養。“種地一年只有幾千元收入。”
縉云山是我國特大城市中罕有的“三區疊加”之地,山脈深處是2001年設立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7600公頃。自然保護區核心區之外,是聞名遐邇的縉云山風景名勝區,山下是繁華的重慶主城區。
游人在黛湖游玩。秦廷富/圖
縉云山保護區內戶籍人口近9000人,其中核心區和緩沖區內就有村民1100多人。囿于保護區的嚴格政策,長居于此的原住居民生活不便,也無法新建基礎設施、發展產業,增收較為困難。同時,毗鄰保護區的村民一度“靠山吃山”,農家樂無序粗放發展,私搭亂建、違規經營“蠶食”林地。對此,重慶在全國率先探索自然保護區生態搬遷,將縉云山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的村民先期搬出安置。
縉云山原住民李星華參與到護林工作中。秦廷富/圖
“搬出去了生活方便,搬遷有一定補償,過了60歲可以納入社保,基本生活有保障,我當然支持!”去年4月11日,藍長生爽快地簽下搬遷協議,成為縉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搬遷試點的第一個搬遷戶。目前,縉云山保護區核心區和緩沖區已搬遷442戶、1144人,分別占總戶數的98%、總人數的98.5%。
在生態搬遷中,為讓搬遷下山的村民能夠過上好生活,北碚區整合資金1.1億元,通過搬遷補償、異地遷建、納入城鎮社保體系、開通入學綠色通道、舉辦就業技能專題培訓、增設公益性崗位、建立利益聯結機制等方式,讓搬遷村民不僅改善了居住條件,而且“穩得住、能致富”。
生態整治
農家樂變民宿收入翻番
身著麻質淡色長裙,縉云村“清歡渡·邀月”民宿的老板孫德紅坐在茶室中,微笑著和客人一起品茶、聊天。她還被游客們親切地稱為“渡娘”。
“這可是我以前不敢想的。”孫德紅說。1999年,她和丈夫把自家位于縉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驗區的住房改造成了農家樂,一天100元包吃包住,她每天需要在路邊攬客、做飯,和周邊村民開的農家樂競爭。走量的生意很辛苦,為了增加收入,他們還違規搭建了一層,增加到了50個房間,一年下來收入也就十幾萬元,而且因為檔次低、環境差,生意越來越不好做。
縉云村“清歡渡·邀月”民宿。秦廷富/圖
2018年綜合整治開始,政府引導他們轉變思想,并組織去江浙一帶學習民宿打造,終于一家人下定決心,拿出多年積蓄,加上貸款,投入400萬元打造了現在的精品民宿。雖然現在只有13間客房,但客房均價達到600多元/晚,2019年收入超100萬元。孫德紅說,現在她是真正從這綠水青山中,獲得了金山銀山的回報。
在綜合整治中,北碚區拆除各類建構筑物53.2萬平方米,關停了不符合經營條件的農家樂150余家,剩余的經營場所都像清歡渡一樣,經歷了拆違、整治等“陣痛”,進行了提檔升級。隨著生態品質的不斷提升,游客增多,效益也在不斷增加。據統計,今年5月,僅縉云山景區接待游客便達36994人次,同比增長47.59%。
縉云山全景。秦廷富/圖
目前,北碚區結合綜合整治,正圍繞縉云山的綠水青山,規劃發展更高層次、更大效益的生態文化旅游、康養經濟。這座曾承載著詩人無限惆悵的山,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路上,變為真正的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
來源:科技日報
12月7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大雪。在四川雅安市漢源縣與滎經縣之間的大相嶺(泥巴山),一片白雪皚皚,遍山銀裝素裹,冰雪掛滿樹梢。國道108線似蜿蜒長龍,穿梭其間,美如仙境。
游客在陜西商洛市柞水縣小嶺鎮金米村的木耳展銷中心內參觀(7月21日攝)。“借袋還耳”、園區就業、集體分紅……柞水將全縣6944戶產業扶持戶鑲嵌在產業鏈中,戶均增收5000余元,小木耳終成大產業。
過去,秦巴深山里的鄉親們,是沒有夜生活的。打工攢下些錢,2016年,周紅艷正盤算著在漢陰縣城買套房子,丈夫突發疾病,半身癱瘓。” 跳舞、健身,扭秧歌、看電影、做美容……秦巴山區深處,越來越豐富的夜生活背后,是一個個走向小康的鮮活故事。
在秦巴山腳下的湖北十堰房縣萬峪河鄉,60多個香菇大棚整齊排列,這是張華中和家人今年脫貧的希望。全年力爭新發放扶貧小額信貸60億元,支持貧困戶發展產業,確保高質量完成全省剩余5.8萬貧困人口脫貧的硬任務。
題:直播帶貨 引流銷售——“網紅農業”讓秦巴山貨闖天下 與人們印象中的“網紅”相比,她的直播環境略顯簡陋:沒有演播室、沒有化妝,一間大棚內,彭慧玲就蹲在架設的手機前侃侃而談。
3000余名秦巴山區返崗復工人員 在陜西紫陽、四川萬源家門口 分別登上務工專列
“黃連的種植對光照要求較為苛刻,前期需求不多,但后期光照需求會逐漸增加……”在陜西省鎮坪縣華坪鎮尖山坪村的黃連種植大棚內,中國藥科大學駐村第一書記錢春華正在給藥農們傳授種植經驗。
題:敢叫天地換新顏——秦巴山區譜寫脫貧攻堅奮進歌 作為秦巴片區國家級貧困縣,鄖西縣充分發揮社會力量,開展“千企幫千村”精準扶貧行動,唱好脫貧攻堅“協奏曲”。
5月22日,在位于鄖西縣觀音村的米高龍制鞋扶貧車間,村民在加工產品。近年來,當地政府實行精準扶貧措施,建設“扶貧車間”,積極引導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帶動村民脫貧致富。近年來,當地政府實行精準扶貧措施,建設“扶貧車間”,積極引導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帶動村民脫貧致富。
潘河家園是盧氏縣的易地扶貧搬遷社區,嶄新的樓房上貼著“幸福不忘共產黨,攜手共圓小康夢”等字樣。王國生登上山頭,察看核桃種植、詢問帶貧情況,要求進一步完善項目帶貧機制,確保項目科學運營、產業扶貧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