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25日09:02 來源:新華網
涉事學生尚可原諒,假證黑產不可縱容
野長城禁止野游,更容不得野蠻破壞
要求員工“顧事業不顧家”,如此招聘有點過分
老人被狗繩絆倒身亡,莫要輕視意外背后的隱患
“墓景房”糾紛是法律爭議也是規劃問題
……
新聞速遞:最近,一位廣州湛江的考生花了3000塊錢買了個假的清華大學錄取通知書,騙過了父母和鄉親,在村頭拉起了橫幅,也準備了鞭炮祝賀。就在此時,村干部發現錄取通知書上有個錯別字,方才向學校和教育局咨詢發現了事實的真相。
新京報:這名學生確實有些幼稚,當然需要被教育和引導,至少要教會他誠實。但要說將火力對準他,甚至對其群嘲、人肉,那就有些過了。涉事學生表示已意識到自己做錯事,對其行為感到愧疚。在此背景下,也宜對其心理問題多些關注。當地政府雖已介入調查,但也強調,對此不妨寬容與善待,避免網友的過激言論影響該考生的心理狀態,作出過激行為。網上還有人將矛頭對準孩子父母,認為他們對孩子的學習和成績簡直一無所知,這不能說沒道理,但在評判家長表現時,我們也要置于現實語境中去審視,網上那些不實傳言,縱是調侃,也宜來得更克制。從目前看,這孩子的“惡作劇”確實鬧大了,他的確有責,但從善意出發,對其不妨多些包容。但由此牽出的假證制售鏈條,顯然不能被放過——雖然假證制售者在此扮演的只是“遞刀者”,但對其露頭就打,并強化日常治理力度,很有必要。假證問題由來已久,也常進入專項治理的射程,但從當年的電線桿小廣告到現在的網絡運營,假證仍然屢禁不絕。雖然該事件中假證跟騙家長是兩碼事,當一碼歸一碼,可既然“制售假證”這一碼已觸碰法律紅線,該依法打擊就得依法打擊,不能輕縱。
新聞速遞:在北京懷柔區九渡河鎮境內,一段2013年3月就被確立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設立禁止攀登警示的古長城,如今被“開發”成了熱門野游景點。城墻上不僅有驢友結伴眺望風景,還有公司員工在此搞團建活動,甚至晚上在此安營扎寨。這段長城上,除了有刻畫的痕跡,大小便、香煙盒、水果皮也隨處可見,附近的黃花城水庫更是被嚴重污染。
北京晚報:保護長城的工作,不僅包括大眾熟知的景點,也包括未開發成景區的野長城。相比于正規景點,野長城未經后期人工修繕,更能展現長城原始自然的形態。這也是為什么總有驢友樂此不疲貿然前往游覽的原因。然而,置“禁止入內”的警示于不顧,以破壞歷史文物為代價,滿足內心那點兒探險好奇的情懷,不僅可能將自己置于危險境地,更將保護長城的責任和義務拋于腦后。擅闖野長城,本身就有違規定;到了長城上,還隨手扔垃圾、隨地大小便,種種肆意妄為,顯然對長城沒有敬畏之心,體現素質極為低下。野長城歷經歲月洗禮,本已千瘡百孔,野蠻旅游給它再添新傷,更加令人痛心。長此以往,這一道道在時間的侵蝕和戰爭的損壞后依然屹立不倒的城墻,很可能在野蠻旅游的重創下迅速頹敗。“保護長城,人人有責。未開放長城,禁止攀登”,這樣的告示牌形同虛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監管不到位。相關管理部門必須盡快完善對保護工作者隊伍的培訓,及時填補監管漏洞;依法依規嚴懲野長城的攀登者和引路人,并視情況輕重,對不文明野游行為處以加罰。野長城不是檢測勇氣的試煉場,更不是釋放野性的狂歡地。野長城禁止野游,更容不得野蠻破壞。
新聞速遞:近日,椰樹集團有限公司發布的一則招聘信息登上熱搜。該公司要求職業經理的應聘者簽訂承諾書,保證顧事業不顧家、終身在椰樹集團服務,并且以房產作為抵押,“離開‘椰樹’以房產償還”。目前該招聘信息已刪除。
南方日報:首先,要求應聘者以房產作為抵押,擔保自己不會辭職,明顯違反《勞動合同法》第九條規定。姑且不論名下沒有房產的應聘者怎么辦,哪怕求職時答應了椰樹集團這一“硬性條件”,事后依舊可以依法向勞動行政部門提出請求,責令單位限期退還擔保。其次,只要是勞動合同,就必然受到法律約束。當代社會早已無“賣身契”的立錐之地。前兩條或許還可以歸結為椰樹集團不懂法,要求應聘者“顧事業不顧家”,則公然冒犯了人們最基本的道德良知、人倫情感,挑戰著社會共有的價值判斷。用人單位要求員工“顧事業”以至于達到“不顧家”的程度,對事業方面的要求是不是也太過了?很難不聽出“996”“007”的弦外之音。一家企業想留住人才,至少應當遵守法律法規,為員工提供切實合理的薪資待遇、公平可靠的晉升途徑,而不是強迫留住人才。哪怕企業與部分求職者之間一個愿打一個愿挨,也不意味著企業可以“打”得理直氣壯。無論椰樹集團有沒有博人眼球、利用輿論炒作的動機,至少這份招聘啟事極其直觀地表達了該公司的用人需求,試問,“顧事業不顧家”是不是其他很多用人單位沒有明言的真實想法呢?
新聞速遞:8月17日,廣東佛山順德一老人被狗繩絆倒,頭部重重著地。據當地鎮政府通報,此事初步判定系意外事件,羅水村民羅某把另一村民羅某拴養在家門口的狗只牽出來玩,途經羅水市場時狗只掙脫約束繩,在奔跑過程中狗繩意外將本村村民麥某絆倒,導致麥某受傷,經送醫院救治無效死亡。
羊城晚報:“老人被狗繩絆倒身亡”,后果令人痛心,過程堪稱離奇。警方調查之后,將此事定性為“意外事件”,無疑是合情合理的。本案乃是由不能預見的原因所引起的損害結果,并不存在明顯的故意或過失殺人情形。在此前提下,如何認定民事侵權責任,如何劃定民事賠償的金額與比例,就成了最關鍵的問題。即便以法律專業視角審視,本案都算得上是難題了。本案中,牽狗女孩需承擔最主要的侵權責任。至于說狗主人等其他主體,是不是也要分擔一部分責任,就要看后續的訴辯交鋒、舉證質證了。而根據現有的法律法規和過往的司法實踐,這起事件中,狗主人很可能被認定為未盡到妥善監管責任及注意義務,甚至可能因為“對犬只的所有權”而被判決要承擔“無過錯責任”……無論最終結果如何,但凡基于證據、邏輯自洽,就都是成立的。此前不少地方都出臺了地方立法,禁止16歲以下未成年人單獨遛狗。應該說,職能部門已經預見了有關風險,并做出了針對性的事先安排。然而很遺憾,千防萬防,還是防不住熊孩子“搗亂”,還是防不住犬只突然暴走。在此必須提醒養犬者,當以萬分的審慎,來履行注意義務,要對小概率和最壞的結果有“合理預見”;也又一次提醒監護人,務必全方位盡到監護義務,對孩子心大“放養”稍有不慎便可能遭遇難以承受之重。
新聞速遞:今年6月,廣東江門鶴山時代傾城業主反映,買來的“山景房”更像是“墓景房”,推窗而見的就是墓園和山墳。去年7月,山東濟南市民劉先生看中一個樓盤,交付定金后發現,樓盤200米外,有一片50畝的墓地。目前“墓景房”買賣訴訟已在全國多地出現,結果往往都是購房者敗訴,原因是墓地不在紅線范圍內,開發商不需要告知購房者,購房者需要盡到謹慎注意義務。
北京青年報:“墓景房”糾紛的出現,不單是開發商是否應當盡到告知義務的法律爭議,也是城市規劃能否跟上時代腳步的發展問題。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等規范性文件并未對小區與“墓地”之間必須保持的距離明確加以限定。于是,破解處于法律中間地帶的“墓景房”尷尬似乎只有靠呼吁開發商良心發現這一條路了。我們必須承認“墓景房”也是房,其建筑質量、戶型設計、配套設施等與“江景房”、“山景房”大同小異,小區周邊的墓地確實容易使人與死亡產生聯系,給一些人帶來心理上的不舒服,但這并非是由于開發商建設的行為引起的,墓地也往往是先于小區建設就已經存在。從某種意義上講,“墓景房”現象其實是城市規劃跟不上開發腳步的一個縮影。要想描繪好城市規劃這張藍圖,就必須摒棄過去那種只著眼當前不顧及長遠,只容納存量不兼顧增量的不科學做法,準確把握前瞻性和現實性的辯證關系,統籌協調各個區域、各個部門的步調,防止出現“小區開發看住建,墓地建設看民政”各管自己一畝三分地的現象。與此同時,加大規劃“時間表”的硬約束,促使在大規劃規范下的各級各類規劃在實施中明確先后次序,相互配合協同作戰。如此方能實現整個城市規劃制定“一盤棋”,規劃實施“一個調”,防止“墓景房”之類尷尬在城市建設其他領域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