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23日10:45 來源:經濟日報
春天紫色的九重葛鋪滿山坡,夏天稻田里聽取蛙聲一片,小朋友蕩著秋千,老人打著羽毛球,年輕人在健步道上鍛煉揮灑著汗水……
很難想象,位于重慶市兩江新區的禮仁公園,一年前還是荒山一片?!扒澳晡覀儎偘醽頃r這里成片的荒草、私墾的菜地,亂糟糟、臟兮兮,沒想到現在建成了這么漂亮的公園?!币驗槎Y仁公園的落成,附近居民張學勤的退休生活豐富了起來——上午和社區藝術團團員們在公園里唱唱戲、跳跳舞,晚上帶著孫子再來公園遛遛彎,“一天到晚閑不下來”。
禮仁公園原為重慶典型的“坡坎崖”地形,最大高差有50米,上有高架橋,本來并不是建公園的理想地方。但附近居民閑暇時無處可去,最近的公園也需開車近20分鐘,需求很迫切。
重慶市城市管理局園林綠化管理處處長廖聰金介紹,兩江新區因地制宜,把生態修復與公園建造相結合,將香樟、小葉榕等鄉土樹種“搬”進園內,把紫薇、千金層等藤蔓植物“掛”上山坡,附近居民閑暇時光終于有了落腳點,實現了“家住公園旁,茶余飯后有地逛”。
在山城重慶中心城區內,像禮仁公園這樣的“坡坎崖”地形并不少見。部分“坡坎崖”或雜草叢生,或土石裸露,成為城市的一道“禿斑”。自2018年起,重慶市對中心城區“坡坎崖”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系統梳理,因地制宜實施改造提升,將臟亂差的荒坡變身為“城市陽臺”,市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綠意生活。
除了“坡坎崖”,在重慶市,許多小區之間的零散土地、道路與建筑間的小塊空置地等地塊,被稱為城市的“邊角地”。這些“邊角地”不適合單獨開發利用,成為了閑置的“荒坡”。2018年起,重慶市決定優化利用低效用地,變廢為寶,將“邊角地”建設為社區體育文化公園。
江北區大水井社區體育文化公園就是一個典型例子。該公園建在一個荒廢的山包上,自上而下有幾十米的高差。
大水井體育文化公園園長鄧喻方告訴經濟日報記者,在經過多次實地調研并征求周邊居民意見后,設計團隊利用天然高差,引入山地運動概念,設計了登山步道,可爬坡健身,也方便居民出行。在部分較為平坦的地塊,建起了羽毛球場、籃球場。同時,借助地形特點,還選用櫻花、藍花楹等觀賞樹種,結合草坪、灌木、喬木等植被,打造出“多維園林景觀”。
“如今只要有空,大家就到公園打打球、散散步,既鍛煉了身體,也拉近了鄰里之間的距離。”附近居民李慶芳說,“對我們小區的居民來講,推窗能見綠色,出門能聞花香,空閑有地遛彎兒,巴適得很。”(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李華林 吳陸牧)
“無論是拓展城市空間,還是促進城市綠色生態發展,開發地下空間都有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如若不說,人們在充滿阿爾卑斯風情的冰雪世界里,很難想象自己腳下竟是百米深坑,周邊全是峭壁林立。
本周,《面對面》欄目記者在武漢專訪了中建三局黨委副書記、總經理陳衛國,講述“兩山”醫院建設背后的故事。火神山醫院總建筑面積3.39萬平方米,編設床位1000張,開設重癥監護病區、重癥病區、普通病區,設置感染控制、檢驗、特診、放射診斷等輔助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