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20日13:06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記者 王子暉
【學習進行時】習近平總書記18日赴安徽考察調研,了解當地防汛救災和災后恢復生產等情況,看望慰問受災群眾。在蒙洼蓄洪區曹集鎮利民村西田坡莊臺,一路所見讓他十分感慨。新華社《學習進行時》原創品牌欄目“講習所”今天推出文章,為您解讀。
習近平總書記18日赴安徽考察調研,察看淮河水情,了解當地防汛救災和災后恢復生產等情況,看望慰問受災群眾。
來到蒙洼蓄洪區曹集鎮利民村西田坡莊臺時,看到莊臺街道整潔、村民生活井然有序,習近平十分感慨,對鄉親們講了一段話:
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中華民族同自然災害斗了幾千年,積累了寶貴經驗,我們還要繼續斗下去。這個斗,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規律,與自然和諧相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我們要提高抗御災害能力,在抗御自然災害方面要達到現代化水平。
淮河是中國最難治理的河流之一。千百年來,治淮一直是中華民族的一大課題。新中國成立后,淮河治理翻開新的一頁。近70年來,“千里淮河第一閘”的王家壩閘忠誠守護著中下游安全,“舍小家,保大家”的王家壩精神家喻戶曉。
今年7月以來,淮河流域經歷了一次嚴峻的汛情考驗。根據國家防總命令,王家壩閘開閘放水,濛洼蓄洪區第16次啟用蓄洪。不同的是,經過整治,莊臺人居環境明顯改善,洪水中的孤島成為了“希望之島”。鄉親們告訴習近平,蓄洪期間,大家住在莊臺,電沒斷、水照供、生活用品有人送。
在和自然災害的斗爭中,中國人民積累了寶貴經驗,抗御災害能力不斷增強,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這是習近平感慨的地方。
一部治淮史,是中國人民斗爭史的一部分。面對自然災害,乃至一切民族復興道路上的風險挑戰,我們不但敢于斗爭,也越來越善于斗爭。習近平的感慨又何嘗不是為中國人民的斗爭精神、斗爭意志、斗爭本領而發。
炎炎烈日,習近平走進田間地頭,鄉親們都在搶種補種。他們告訴總書記,水退到哪里,就補種到哪里,請總書記放心。
習近平考察的紅亮箱包有限公司是一個扶貧車間,這次因開閘蓄洪導致公司停工15天,大水退了,工人們抓緊復工復產,把失去的時間奪回來。
看這次考察的照片,在室內,大家還戴著口罩。這意味著戰“疫”仍在繼續。
……
一次疫情、一場大水,面對困難、挑戰,全體中國人萬眾一心加油干,越是艱險越向前。
正如習近平所說,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實現偉大夢想必須進行偉大斗爭。
面對自然災害,“我們還要繼續斗下去”。面對我國發展過程中的風險挑戰,我們也要把握發展規律,發揚斗爭精神,善于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抓住機遇,應對挑戰,趨利避害,奮勇前進。
聯播+12月7日,海關總署公布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29.04萬億元,進出口已連續6個月實現正增長。從戰“疫”主戰場武漢到三秦大地陜西,從國家糧食主產區之一松遼平原到澎湃著經濟活力的長三角……習近平總書記今年的考察足跡中,留下許多引領中國經濟發展的殷殷囑托。
12月7日,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研究部署我省脫貧攻堅、雙擁工作、知識產權保護等。會議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勞模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精神。
革命文化是我們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與改革中創造的,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小紅船承載千鈞,播下了中國革命的火種,開啟了中國共產黨的跨世紀航程。
習近平:我們都在同一艘船上。在今年多場多邊峰會上,習近平主席密集闡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主張,回應時代之問,給出中國方案。“我們都在同一艘船上”,風高浪急之時,人類唯有團結合作、同舟共濟,才能應對全球性風險挑戰,才能乘風破浪,行穩致遠,駛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天天學習福州繁華鬧市中,靜立著一座古樸的院落。這里是林覺民在《與妻書》中回憶到的“楊橋巷故居”,也是冰心在《我的故鄉》中用細膩筆觸描繪的令她魂牽夢繞的“父母之鄉”。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以“深入學習宣傳習近平法治思想,大力弘揚憲法精神”為主題的第三個全國“憲法宣傳周”在各地同步展開。建立憲法宣誓制度,設立國家憲法日;國歌法、國旗法、國徽法等,以國家立法形式,落實了憲法規定的關于國家象征和標志的重要制度;
“學習宣傳習近平法治思想,是新時代全民普法的頭等大事。”唐一軍表示,目前正值“七五”普法收官、“八五”普法規劃謀劃之際,司法部、全國普法辦將把習近平法治思想學習宣傳貫徹與普法緊密結合起來,推動習近平法治思想深入人心。
重逾千鈞
全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12月3日至4日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親切接見全體會議代表,代表黨中央和中央軍委,對全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的召開表示熱烈祝賀,向大家致以誠摯的問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