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xxxxbbbb国产,亚洲国产理论片在线播放,free性欧美媓妇喷水,亚洲 欧美 国产 日韩 字幕

新聞中心 > 融媒熱頭條 > 正文

追求幸福生活,他們的腳步從未停歇——西藏林芝、山南、拉薩三地脫貧攻堅掠影

2020年08月20日10:29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5034

  【都是一家人 共過好日子】

  光明日報記者 張 蕾、郭紅松、尕瑪多吉

  被稱為“天河”的雅魯藏布江,發源于喜馬拉雅山北麓,由西向東橫貫西藏南部,哺育著兩岸或肥沃或貧瘠的土地。沿著雅魯藏布江東段一路向西,從林芝到山南再到拉薩,14天密集的采訪行程中,我們在時空交錯間穿行,回憶、感受、憧憬著雅江兩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世代繁衍生息于此的西藏人民,曾經歷了苦難的過去,如今,他們正用勤勞的雙手和火熱的心靈,在奔向小康生活的道路上創造著屬于自己的幸福與美好。

  1.越吃越香的旅游飯

  在搜索引擎上,坐落于318國道旁的扎西崗村頗有名氣。這個藏語意為“吉祥坡”的地方,與著名的南迦巴瓦峰、色季拉國家森林公園、魯朗林海等多個知名景點毗鄰,是沿著318國道徒步、騎行的驢友和自駕車旅人游林芝的首選住宿地,近些年,村里不少人都辦起了家庭旅館。

  記者慕名走進“平措大叔家庭旅館”,熱情好客的主人早已站在家門口迎接。1998年,平措大叔開辦了扎西崗村第一個家庭旅館,剛開始只有八間客房,每年收入三四千元。如今,客房規模擴大到50多間,而且帶有衛生間、餐廳和茶館等配套設施。“平時一家五口人打理旅館的事情,旅游旺季就從日喀則或山南那邊雇人幫忙,去年的收入有20多萬元,這要感謝黨的關懷,感謝國家的扶持。”平措大叔說。

  近幾年,由廣東省投資逾30億元援建的一座嶄新的國際旅游小鎮——魯朗,吸引了世界各地游人的目光。小鎮的建設運營輻射帶動了周邊扎西崗、東巴才、羅布等村的發展,使得鄉村旅游成為魯朗人致富的重要渠道。當地農牧民從依靠“半農半牧”、采挖銷售林下資源,到辦民宿、餐飲、騎馬射箭場,逐步吃上了旅游飯,并且越吃越香。據扎西崗村黨支部書記巴桑次仁介紹,全村68戶人家中,有52戶開了家庭旅館。隨著內地對口支援西藏政策的實施,扎西崗村早在2016年就達到國家脫貧標準,如今全村年收入超過1000萬元。

  “未來,廣東省援藏工作隊、魯朗景區管委會將突出從‘援建’到‘市場化運營’的轉型,實施‘一鎮兩翼’(龍頭景區+旅游集散地+產品供應地)的特色化全域旅游發展戰略,將旅游資源繼續向脫貧攻堅聚焦,扎實推進產業援藏,抓好民生重點項目建設,夯實脫貧攻堅成果,帶動農牧民脫貧致富奔小康。”廣東省第九批援藏干部,魯朗景區管委會黨組副書記、常務副主任胡雄英表示。

  2.“有身份證”的牦牛產業

  地處西藏中部的拉薩市當雄縣凈土牧場內,正在育肥的牦牛一邊慵懶地搖著尾巴,一邊有滋有味地嚼著牧草。這些牦牛都有屬于自己的“身份證”,掃描它們的電子耳標,年齡、戶主身份、健康狀況等信息便一目了然。

  當雄,藏語意為“挑選的牧場”,遼闊的草原、豐美的水草使這里成為牦牛的天堂。但長期以來,簡單粗放的養殖方式、牧民惜殺惜售的傳統觀念以及產業鏈發展滯后等問題,使得老百姓家里呈現出“有資產沒資金”的窘境,大大阻礙了致富的步伐。“這么好的牦牛,產業卻搞不起來,牌子打不響沒銷路,老百姓的收益怎么保障?”當雄縣縣長其美次仁不止一次地自問。

  2015年,當雄縣提出打造“有身份證”的牦牛產業,即通過建立產品追溯體系,打造牦牛品牌產業鏈,積極探索高效養殖育肥技術,實現農牧業產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如果說可追溯體系健全了牦牛養殖過程的信息記載,那么現代化牧場的投建使用則進一步提升了牦牛的品質。

  2017年,在當雄縣龍仁鄉郭慶村,凈土牧場正式成立。人工培育鮮草7日長成,1噸種子可產10噸鮮草,解決了冬季牧區飼草料短缺問題;以天然精補飼料補充營養需求,讓牦牛由“吃飽”變為“吃好”;獸醫全程跟蹤,及時預防和發現疾病,為牦牛健康成長保駕護航……“經過科學育肥,牦牛冬季掉膘的問題得以解決,每頭牛還能增重40公斤左右,出欄時間減少2至3年,而且肉質更加鮮嫩。此外,舍飼、半舍飼結合的飼養方式有利于草場生態保護,草畜平衡也能得到保障。”凈土牧場負責人阿旺多布吉強調。

  科學養殖帶來的模式創新,也為當地牧民開辟了致富渠道。凈土牧場采取“牦牛入股、草場流轉、牧民入園”的經營方式,不僅穩定了牦牛來源,還讓牧民獲得了收益。如今,當雄牦牛成功注冊了地理標志產品和地理標志商標,完成了牦牛肉“SC”認證。隨著牦牛產業鏈的不斷完善,全國各地的訂單也接踵而至。

  3.“搬遷”出來的幸福

  挪窮窩、改窮業、拔窮根……當“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時,易地扶貧搬遷便成為必然選擇。

  拉薩市當雄縣羊八井精準扶貧集中搬遷安置點,是西藏自治區黨委、政府加快貧困群眾脫貧步伐、解決因病致貧問題的一項民生工程。2017年,150戶683名村民陸續從那曲、阿里、昌都等極為艱苦的地區搬遷到羊八井鎮彩渠塘村。他們原來大多在高寒地區隨牧而居,缺醫少藥,沒水沒電;來到新村后,不僅衣食住行和醫療有了保障,還能就近就便務工,參加集體經濟分紅提高收入。

  在山南市洛扎縣拉郊鄉,婦女們聚在一起編制生產和生活用竹器。光明日報記者 張蕾攝/光明圖片

  據來自那曲市申扎縣的旺扎回憶,2013年自己首次被識別納入貧困戶時,一家七口人生活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區,經濟來源主要依靠放牧,收入低,房屋破舊,連起碼的吃穿都犯愁。搬遷到彩渠塘村后,旺扎一家人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新房子。接受技能培訓后,旺扎在村幼兒園當起了保安,妻子塔吉在村婦女手工編織合作社就近就業,風濕病也有了明顯改善。兒子扎西桑珠完成了中職教育,孫子仁慶巴桑正在讀大學,教育給這個家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希望。

  “全家的轉移就業性收入為20780元,加上村里的產業分紅,年收入達到75396元,生活蒸蒸日上。”旺扎說,去年摘掉貧困戶的帽子后,一家人別提有多高興了。

  “易地扶貧搬遷旨在阻斷致貧的自然條件因素,轉變貧困戶聽天由命的思想,激勵他們勇于改變貧困現狀,扶起脫貧的志氣。”在彩渠塘村第一書記德吉白珍看來,易地扶貧搬遷不是蓋新房給福利,一搬了之,還要“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為了更好地“啃下”這塊脫貧攻堅的硬骨頭,當地基層黨組織將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從“思想、志氣、信心、心靈、智力”等方面實施“精神扶貧”,引導貧困群眾樹立自立自強的意識,通過結對幫扶、技能培訓等多種措施,激勵貧困戶勤勞致富、立志脫貧。

  4.“變綠”帶來的愜意與美好

  被問起拉薩這幾年最大的變化是什么,常來宗角祿康公園鍛煉的尼瑪思忖了片刻,給出的答案是:“樹木綠了,環境美了,晨練的人越來越多了。”

  拉薩變綠了,這是生活在拉薩的人們共同的感受。這份“綠”,源于人們對城市生活品質的追求,得益于這些年實施的消除“無樹村”“無樹戶”工程、“兩江四河”流域造林綠化工程、生態安全屏障防沙治沙工程等。通過深入實施“環境興市”戰略,拉薩市以這些重大項目為載體,不斷豐富生態文明建設內容,努力打造生態宜居城市,實現了城市環境、面貌和品質的蝶變。

  同樣可喜的變化發生在山南市。“四年來,我們與中科院植物標本館、西南民大、西南農學院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調查西藏地區野生植物資源及分布,基本摸清了當地的野生植物本底。”站在野生植物標本墻旁邊,藏草集團總經理、藏草研究院院長趙韋向記者介紹。

  作為蒙草集團的全資子公司,藏草集團扎根西藏山南,致力于馴化鄉土植物修復當地沙化土地。作為西藏自治區的重點產業扶貧項目之一,藏草萬畝植物種苗繁育基地占地約1萬畝,分為科技扶貧種苗科研、科技扶貧種苗示范和生態修復示范三個區域。“我們的項目區在山南流轉村集體土地8200畝,每畝土地年租金50元,算下來,這些村集體年創收41萬元,可以覆蓋帶動178戶818人增收。”趙韋說。

  “雅魯藏布江,流向夢中的天堂,用你的生命托起希望,自由的飛翔。”雅魯藏布江畔,悠揚的旋律一次次回響在耳邊。相關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9年,西藏62.8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74個貧困縣(區)全部摘帽——歷史性消除絕對貧困,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西藏人民創造的偉大奇跡。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機銜接,加快農牧區、農牧業、農牧民的現代化……西藏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腳步,從未停歇。

  采訪札記

  西藏的明天更美好

  有了黨中央的特殊關懷和全國人民的無私支援,西藏各族人民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生動實踐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魯朗國際旅游小鎮的成功打造,是扎實推進產業援藏,扶持、帶動西藏農牧民奔小康的實際行動;羊八井易地扶貧搬遷工程的實施,是基層黨組織著眼精神扶貧,通過結對幫扶、技能培訓等多種措施,引導貧困群眾立志脫貧、勤勞致富的不懈努力;當雄發展“有身份證”的牦牛產業,是地方政府探索現代牧業發展的創新之舉,更是鞏固脫貧成果、幫助百姓增收的產業依靠……

  采訪中,一張張熱情的笑臉、一聲聲衷心的感謝、一個個忙碌的身影,勾畫出這片高原熱土上最美的畫面。

  西藏民主改革以來,短短六十載,跨越上千年。在終結了千百年的封建農奴制后,如今,西藏兒女正與全國人民一道邁向全面小康社會。

  千年夢圓,祝福西藏的明天更美好!

  《光明日報》( 2020年08月20日 08版)

文章關鍵詞:半舍飼 魯朗林海 中職教育 地理標志產品 身份證 光明日報 當雄縣 扎西 變綠 易地扶貧 責編:趙惠
5034

相關閱讀 換一換

  • “牦牛專家”巴桑旺堆:把論文寫在高原大地

    科學養殖牦牛、發展壯大高原特色畜牧業,助力農牧民群眾脫貧、增產增收,是時代賦予基礎畜牧業科技工作者的歷史使命。”談起習近平總書記回信,作為代表之一的“國家肉牛牦牛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西藏自治區農科院畜科所所長巴桑旺堆難掩激動。

  • 奶類年產量全國第五,河南省加速奔向奶業強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奶業發展迅猛,1978年到2018年,年人均乳品消費量從1千克增長至34.3千克;奶類年產量從不足100噸升至3176.8萬噸,躍居世界第三位。”中國奶業協會名譽會長高鴻賓說,奶業發展離不開改革開放,河南奶業要堅定不移開展國際合作,加快推動民族奶業發展,助力中國奶業振興。

慢新聞

網傳四川音樂學院封校?川音:假的! 網傳四川音樂學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薦視頻

i新聞

新聞推薦

網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網絡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