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18日11:2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本報北京8月17日電 (記者顧仲陽、寇江澤)記者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獲悉: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五期即將完成。三北工程是我國實施的第一個國家級重點林業生態工程,40多年來累計完成造林保存面積3014萬公頃,工程區森林覆蓋率由5.05%提高到13.57%。
據介紹,三北工程始終把恢復綠水青山作為首要任務,大規模植樹造林種草,持續修復自然生態。累計營造防風固沙林788.2萬公頃,治理沙化土地33.6萬平方公里,保護和恢復嚴重沙化、鹽堿化的草原、牧場1000多萬公頃。全國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顯示,2014年以來,工程區沙化土地面積連續縮減,年均沙塵暴天數從6.8天下降到2.4天,其中毛烏素、科爾沁、呼倫貝爾三大沙地得到初步治理,沙化土地面積持續凈減少。累計營造水土保持林1194萬公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4.7萬平方公里,年入黃河泥沙減少4億噸左右。累計營造農田防護林165.6萬公頃,有效庇護農田3019.4萬公頃,防護效應使工程區糧食年均增產1060萬噸。
三北工程堅持統籌推進生態治理與民生改善,著力建設生態經濟型防護林體系。40多年來,工程區營造用材林折合木材儲備量18.3億立方米,經濟價值9130億元。累計營造經濟林463萬公頃,年產干鮮果品4800萬噸,1500萬人依靠特色林果業實現穩定脫貧。工程區年接待游客3.8億人次,旅游直接收入480億元。
國家林草局有關負責人介紹,三北工程在“十四五”期間和六期工程建設中,將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加大呼倫貝爾、科爾沁、渾善達克、毛烏素四大沙地和河西走廊、阿拉善高原、新疆綠洲外圍等重要沙源地的生態保護修復,努力實現重點區域可治理沙化土地應治盡治;加強東北丘陵、燕山山地、黃土高原、阿勒泰、天山等重要水源涵養地的水土流失治理;加快推進東北平原、華北平原、汾渭平原、河套平原、新疆綠洲等農區的農防林優化升級;在新疆綠洲、黃土高原、燕山山地等地建設一批特色林果產業帶,壯大綠色富民產業。通過持續努力,不斷提升林草資源總量和質量,進一步改善三北地區生態環境,鞏固和發展祖國北疆綠色生態屏障。
《 人民日報 》( 2020年08月18日 15 版)
(記者孫靈萱)天下黃河富寧夏,寧夏兒女護黃河。葡萄酒產業已成為寧夏當之無愧的紫色名片,讓寧夏葡萄酒“當驚世界殊”,為寧夏經濟高質量發展描繪嶄新的圖景。
防沙治沙數十春秋,中國荒漠添綠黃沙生金,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荒漠化和沙化面積“雙縮減”;荒漠化和沙化程度“雙減輕”;沙區植被狀況和固碳能力“雙提高”;區域風蝕狀況和風沙天氣“雙下降”。
2019年我國治理沙化土地面積226萬公頃,完成石漠化治理25萬公頃。據了解,通過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石漠化治理、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等重點工程,啟動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和沙漠公園建設,我國荒漠化和沙化治理成效顯著。
上午10時30分許,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栗戰書、汪洋、王滬寧、趙樂際、韓正、王岐山等集體乘車,來到北京市通州區永順鎮,同首都群眾一起參加義務植樹活動。中國科學院受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委托,作為第三方評價機構,組織專業團隊歷時一年半,開展了三北防護林工程40年綜合評價工作。
年12月5日,在滁州市皇甫山國有林場,高青旺(左)與女兒高紅合影,高紅在林場從事護林工作已經22年。
一輛純電動公交車行駛在杭州西湖景區的楊公堤上 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 攝 這張拼版圖片是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前后的四川攀枝花市三堆子人工造林區(上圖攝于1998年,下圖攝于2008年)
國新辦今天(24日)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40年綜合評價報告。中國科學院受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委托,作為第三方評價機構,組織專業團隊歷時一年半,開展了三北防護林工程40年綜合評價工作。
這40年,綠色發展理念根植人心——從“植樹造林綠化祖國”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建設美麗中國成為共識。新華社發 那年秋天,天然林保護工程開始實施,在長江上游、黃河上中游地區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在東北、內蒙古等重點國有林區大幅度調減木材產量。
韓正指出,三北地區生態依然脆弱,三北工程建設也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會議對三北工程建設作出突出貢獻的先進集體、先進個人和“綠色長城獎章”獲得者進行了表彰。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單位,三北地區13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程區重點市縣負責同志,以及受表彰代表參加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