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15日11:27 來源:央廣網
珠三角地區擬建19條水鳥生態廊道(央廣網發 廣東省林業局供圖)
央廣網廣州8月14日消息(記者鄭澍 通訊員林蔭)近日,廣東省林業局正式印發《珠三角地區水鳥生態廊道建設規劃(2020-2025年)》(以下簡稱《規劃》),從今年開始,珠三角地區將陸續建設19條水鳥生態廊道,計劃至2025年,廣東將全面建成珠三角地區水鳥生態廊道,構建完善的水鳥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維持區域生態系統安全和穩定,推動生態文明和高品質大灣區建設。
珠三角地區擬建19條水鳥生態廊道(央廣網發 廣東省林業局供圖)
珠三角地區內森林資源、濕地資源豐富、植被茂盛、水系發達,濕地資源呈“點、線、面”的空間格局特點,使得水鳥在珠三角地區內的聚集區呈現“城市公園為點、以珠江沿岸為線、以海岸帶為面”的分布特征。在珠三角地區內,大型的水鳥聚集區,主要分布在深圳后海灣,珠海淇澳島、橫琴島,新會崖門、臺山鎮海灣等區域。據調查,珠三角地區內水鳥126種,其中,國家級重點保護物種10種,列入國際瀕危物種貿易公約(CITES)附錄物種4種,廣東省重點保護物種23種。值得一提的是,在所有的水鳥中,遷徙鳥類有87種,占總數的69.05%,在這些水鳥中,特別是雁鴨類、鷸類、鷗類、鷺類等構成東亞鳥類遷徙路線的主要成分。
珠三角地區擬建19條水鳥生態廊道(央廣網發 廣東省林業局供圖)
《規劃》以保護珠三角地區水鳥多樣性、保育大灣區水鳥種群和建設優質的濕地生態系統為目標,以劃定廊道保護范圍、提升廊道節點質量、水鳥棲息地生境修復、打造科普宣教系統、發展水鳥生態旅游和開展水鳥廊道監測等六大建設內容為軸心,利用粵港澳大灣區內濱海地帶的聯通性,開展廊道節點質量提升、水鳥棲息生境修復、科普宣教建設和生態旅游建設,將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侯鳥灣區”。
珠三角地區擬建19條水鳥生態廊道(央廣網發 廣東省林業局供圖)
《規劃》將依托沿海灘涂、珠江、西江和東江等重要水系,構建“兩橫四縱多支多點”的珠三角地區水鳥生態廊道空間布局,開展主、次、支三級共19條水鳥生態廊道建設,總面積31.32萬公頃,涉及生態節點74處。其中,兩橫包括北部主廊道和南部主廊道。北部主廊道滿足內陸淡水水鳥的遷飛需求,為“西江—東平水道—西南涌—珠江—東江”水鳥生態廊道。南部主廊道滿足沿海咸水、咸淡水水鳥棲息需求,為“江門—珠海—廣州—中山—深圳—惠州”沿海灘涂水鳥生態廊道。主廊道主要是內陸自然河道灘涂及濱海灘涂交匯區或潮水漲落區域,是水鳥聚集分布區域、水鳥主要的繁殖、越冬地或種群數量特別大的遷徙停歇地、典型水鳥的主要棲息地,總體平均寬度1000—1500米。
《規劃》提出,2020年將在水鳥生態廊道的整體建設中選擇生態區位重要、有代表性、有一定基礎的部分廊道先行建設。計劃在年底前完成濕地環境修復工程200余公頃,濕地景觀優化工程1500余公頃,建設自然教育基地19處,開展科普宣教活動100余次,基本消除珠三角地區水鳥生態廊道上的阻隔。
珠三角地區水鳥生態廊道概況表
序號 | 廊道類型 | 廊道名稱 | 廊道長度(千米) | 廊道面積(公頃) |
1 | 主廊道 | 南部主廊道 | 821.04 | 121916.55 |
2 | 北部主廊道 | 533.42 | 76530.65 | |
3 | 次廊道 | 東部次廊道 | 68.55 | 6298.09 |
4 | 中部次廊道 | 38.68 | 3715.10 | |
5 | 西部次廊道 | 147.76 | 14643.44 | |
6 | 北部次廊道 | 153.35 | 14772.29 | |
7 | 支廊道 | 北江組 | 52.04 | 2573.94 |
8 | 東江支流組 | 147.02 | 6972.57 | |
9 | 中佛水道組 | 266.08 | 12957.09 | |
10 | 賀江組 | 107.02 | 5304.53 | |
11 | 流溪河組 | 29.94 | 1424.46 | |
12 | 綏江組 | 136.29 | 6656.52 | |
13 | 深圳河組 | 25.66 | 1220.04 | |
14 | 潭江組 | 156.07 | 7737.44 | |
15 | 西江組 | 121.36 | 5644.48 | |
16 | 西枝江組 | 84.84 | 4198.42 | |
17 | 增江組 | 101.31 | 5007.81 | |
18 | 珠江組 | 275.60 | 13335.78 | |
19 | 零散支廊道組 | 50.45 | 2342.26 | |
合計 | 3316.48 | 313251.5 |
孫守剛、李亞、甘榮坤、孔昌生、穆為民、徐立毅、徐元鴻、趙素萍、王保存、張維寧、喬新江、戴柏華、王新偉、劉玉江、王戰營、錢國玉、龔立群、高體健、謝玉安、顧雪飛、岳中明、習曉軍等在鄭州或當地參加了植樹活動。
河南同步鋪開18個黃河生態廊道項目
12月6日,省委書記王國生、省長尹弘、省政協主席劉偉等省領導在鄭州市與干部群眾一起參加義務植樹活動。孫守剛、李亞、甘榮坤、孔昌生、穆為民、徐立毅、徐元鴻、趙素萍、王保存、張維寧、喬新江、戴柏華、王新偉、劉玉江、王戰營、錢國玉、龔立群、高體健、謝玉安、顧雪飛、岳中明、習曉軍等在鄭州或當地參加了植樹活動。
新華社鄭州10月31日電題:從“四亂”突出到生態修復 黃河漸成中原“綠飄帶”基于黃河深厚的文化、生態稟賦,河南省委省政府圍繞鄭州、開封、洛陽“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提出打造世界級黃河文化旅游帶。
亂占、亂采、亂堆、亂建問題積弊多年 百姓難安寧 為保護母親河 根除“四亂”頑疾 河南鐵腕治理 今年4月以來的“清四亂”殲滅戰
新華社鄭州10月31日電題:從“四亂”突出到生態修復 黃河漸成中原“綠飄帶”基于黃河深厚的文化、生態稟賦,河南省委省政府圍繞鄭州、開封、洛陽“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提出打造世界級黃河文化旅游帶。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個生命共同體,要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和系統性出發,統籌推進生態環境協同保護與修復。“三屏”是指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別山3大生態屏障,“四帶”指黃河、淮河、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及干渠沿線、大運河及明清黃河故道4個生態保育帶。
最近,鄭州市的生態廊道建設得很漂亮,成了許多市民休閑、鍛煉的地方。然而,在鄭州市隴海路與西三環交叉口東北角,有人在這里堆放了大量的護欄,擋住了通道,導致市民不得不從旁邊的綠地上踏過去,走的多了,綠地也被踏成了“光板路”。
10月17日,三門峽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沿黃生態廊道,好陽河濕地公園的木棧道上,款款走來了一支時裝模特隊,吸引了一群攜帶長槍短炮的攝影記者、網紅以及周邊鄉村的群眾前來圍觀。
洱海是云南省第二大高原淡水湖,是全國第七大淡水湖,是重要的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也是大理人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母親湖”。2018年3月,環洱海流域湖濱緩沖帶生態修復與濕地建設工程(洱海生態廊道)項目正式啟動,項目總投資91.91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