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13日14:46 來源:環球網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
本報記者 唐 婷
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體情況如何?科研人員流動呈現哪些特點和趨勢?……日前發布的《科技人力資源發展研究報告(2018)》(以下簡稱《報告》)給出了答案。
《報告》研究結果顯示,不考慮專升本、死亡及出國因素,截至2018年底,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達10154.5萬人,規模繼續保持世界第一,提升質量應成為未來科技人力資源發展戰略的重點。
科技人力資源有量更要有質
長期從事科技人力資源研究的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黃園淅參與了《報告》的研究編寫。在她看來,需要明晰的一個概念是,科技人力資源并不等同于科技人才。科技人力資源不僅包括在科技崗位上工作的人,還包括具有從事科技工作潛力的人,反映的是一國或一個地區科技人力的儲備水平和供給能力。
每萬從業人口中R&D研究人員數量是衡量一個國家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也是衡量科技人力資源層次與質量的重要指標。《報告》顯示,2017年,我國R&D研究人員總量居世界首位,但每萬從業人口中R&D研究人員數量僅為22.4人年,與法國103.4人年、日本100.1人年相比差距明顯。
同樣存在差距的,還有科技人力資源密度,即科技人力資源在總人口中的比例。一般情況下,一國或一個地區科技人力資源密度高,則科技創新潛力比較大。黃園淅介紹,2005年以來,我國科技人力資源密度一直在增加,但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未來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發展應繼續保持總量優勢,不斷提高質量水平,以滿足新時代我國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發展需求。”黃園淅認為。
科研人員海外回流態勢不斷增強
《報告》利用“科學家在線”的中國科研人員數據庫作為研究樣本,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選取完整簡歷樣本10萬份,對科研人員的流動狀況進行分析。
“結果顯示,我國科研人員的流動范圍覆蓋117個國家。從流動方向來看,盡管我國科研人員流動主要表現為凈流出,但近年來,科研人員回流態勢不斷增強,回流人員主要來自一些發達國家。”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區域創新大數據中心主任智強介紹。
在分析科研人員回流態勢不斷增強的原因時,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吳帥認為,這與中國經濟、科技實力的快速提升和文化認同等因素密切相關。
“隨著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在縮小國內外生活差距的同時,帶來了很多創新創業的機會。同時,中國科研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在全世界也是有目共睹的。另外,隨著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深入,科研人員的待遇也有了明顯的改善。這些都是吸引海外科研人員回流的直接動因。”吳帥分析道。
對此,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副教授洪帆也表達了類似看法。他認為,基于目前激烈的國際科技人才競爭態勢,注重人才引進政策的精準性和協調性顯得尤為重要。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在吸引杰出科技人才方面的經驗做法非常值得學習和借鑒。
科技人力資源培養與流動區域分布不均衡
高等教育畢業生是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的最主要來源。《報告》指出,我國科技人力資源培養的區域分布不均衡,東部地區培養總量大、密度較高;中部地區相對均衡,各省培養總量與密度差異較小;西部地區培養總量小、密度低。
“出現上述不均衡的情況,與不同區域的高校分布情況、人才培養的學歷結構以及當地人口總數相關。”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杜云英分析道,西部地區高等教育資源相對薄弱,培養的科技人力資源數量相對較少,與此同時,西部地區面臨的更大挑戰是如何創造環境留住和吸引科技人力資源。
《報告》顯示,科研人員國內大規模流動主要集中在環渤海、長三角、廣東、陜西和湖北等地區,東部省份在人才流動網絡中處于重要地位,四川、湖北等中西部省份向東部省份大規模輸送人才。
“科研人員的流動,與區域的經濟和科技創新實力、薪酬待遇和生活舒適性等條件密切相關,同時與區域的產業發展基礎也有一定聯系。總體來看,目前不均衡的科研人員流動是良性的,表明科研人員有了更多的選擇。”智強認為。
“十三五”期間,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我國科技創新取得重大成就。“‘十三五’期間,借助豐富的場景、數據和產業化優勢,中國人工智能發展取得令全球矚目的成績,一大批人工智能企業快速成長起來。
日前,中國科協發布的《中國科技人力資源發展研究報告(2018)——科技人力資源的總量、結構與科研人員流動》(下稱《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底,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達10154.5萬人,規模繼續保持世界第一。
近日,美國濫用其在科技創新領域的優勢地位,濫用國家安全名義,打壓中國科技企業,同時采取對中國輸美高技術產品加征關稅等措施。歷史上,英國與德國、美國與日本、美國與前蘇聯也曾爆發不同程度的“科技戰”,但并未最終阻止后發國家的科技創新步伐。
改革的持續深化,不斷釋放著創新引擎的勃勃動能,助推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提升,在歷史的縱深中跌宕回響。2014年12月,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改革涵蓋一半以上民口中央財政科技經費,涉及近40個管理部門,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