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11日15:04 來源:映象網
近年來,一些農村未經批準違法亂占耕地建房,問題突出且呈蔓延勢頭,觸碰了耕地保護紅線,威脅國家糧食安全。為此,近日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聯合下發《關于農村亂占耕地建房“八不準”的通知》和《關于保障農村村民住宅建設合理用地的通知》,提出了不準違反“一戶一宅”等相關要求。
在“流動中國”的背景下,長期的“一戶一宅”政策使農村宅基地存量巨大,“有宅無人”與“有人無宅”現象并存,在造成閑置浪費的同時,又導致新的不公。實現地盡其用、人得其利、戶有其宅,用好存量,盤活農村現有宅基地資源是必然選擇。
以筆者老家為例,宅基地閑置大致有三種情形:一是人已進城打工安家,或隨子女養老,在城市買了房,耕地讓給別人種,已告別土地多年,老家的房屋一直閑置;二是舉家遠遷新疆等地,做了農場主,已二三十年沒回家了,原住宅由族人代管;三是孤寡老人,已去世多年,但房子還在,一般由族人代管。這些房屋,大都破爛不堪,名義上有族人管理,實際上無人使用,更無人問津,但又動不得。與這種現象同時存在的是,有的農戶孩子結婚成家后,需要另立門戶,村里卻劃不出宅基。無奈之下,占用耕地建房,形成違法,強行拆違,又激生矛盾。解決“有宅無人”和“有人無宅”的問題,村干部手里缺乏政策工具,解決起來很為難,心有余而力不足。
矛盾明擺在那里,解決的途徑也顯而易見,當前缺少的就是一個有效的宅基地退出機制。有了這個政策工具,農村閑置宅基地才能盤活。其實,設計一個農村宅基地退出機制并不難,關鍵是要重視起來,本著利益引導的思路,逐步試點推開。把宅基地改革作為撬動點,完全可以助推城鎮化、逆城鎮化雙向流動,為鄉村振興賦能加速。讓有意愿留在農村的農民,心甘情愿留在農村;讓有意愿到農村參與鄉村振興的城里人,能夠有序下鄉。謀求城鎮化與逆城鎮化雙贏,應該作為宅基地改革的靶向。
首先,建立倒逼機制。實行宅基地差別化有償使用制度,即本集體成員使用宅基地,仍然采取無償使用制度,如使用面積超過規定標準,超出部分,要繳納有償使用費,以此避免“不占白不占,白占誰不占”。對將多占部分,流轉或租賃給非本集體成員或其他社會主體的,可以認定為使用者與宅基地所在村集體建立了土地租賃關系,應向村集體繳納土地使用費或租賃費。
其次,構建退出模式。建立農村宅基地有償退出與收回制度,以解決“一戶多宅”和宅基地閑置浪費問題。鑒于當前宅基地對農民仍具有一定的社會保障功能,應防止農民因盲目退出和交回宅基地可能引發的社會問題。對退出和交回宅基地應規定一定條件,達不到的不允許退出和交回宅基地。具體條件可包括:本戶或其子女在農村“一戶多宅”,或本戶或其子女在城鎮有房產,且有穩定工作及收入來源,并自愿拿補償退出,且以后不再申請新宅基地建房。(張全林)
五年前的春天,在中原崛起的關鍵時刻,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河南,為河南指明了打好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創新驅動發展、基礎能力建設、新型城鎮化等“四張牌”,提出了“中原更加出彩”的殷殷要求,給河南的持續發展指明了正確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
城鄉之間有差別,這不奇怪,但是,差距過分懸殊,特別是基礎設施如果差距過大,那就值得警醒了。
鄉村振興是一篇大文章,工程千頭萬緒,該從哪著手呢?總書記在河南團說的明明白白,夯實鄉村治理這個根基。
鄉村振興戰略,事關千家萬戶,是中國鄉村又一次全新的征程,靠什么不斷激發前進的動力呢?總書記說得好,用好“深化改革”這個法寶。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根據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和中央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宣講提綱精神,中共河南省委宣傳部理論教育講師團精心策劃、制作了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宣講系列微動漫,共20篇。
實現鄉村文化振興既是一個當代命題,更是貫穿近百年來黨領導中國鄉村現代化事業的長期主題之一。回望歷史,毛澤東在實現鄉村文化振興問題上有著可貴探索,其中的精神內核對今天鄉村文化振興仍有借鑒意義。
在當地農商銀行“扶貧小額信貸+脫貧致富貸”的支持下,巴代里如今僅靠賣駝奶每月就能掙10萬元。截至11月底,新疆農村信用社已累計發放“脫貧致富貸”近7500萬元,惠及125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
鄉村建設一直是一個備受關注的重點話題。鄉村建設行動即是順應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這種內在要求,促進鄉村經濟社會發展,提升鄉村治理水平,改善鄉風鄉貌的重要舉措。在加強縣域城鎮建設的同時,要加快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縮小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差距。
浙江義烏積極推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公共服務均衡配置,努力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眼下,義烏市8家市屬國企已經實施221個項目建設,帶動200億元社會資本投向美麗鄉村建設,串聯起沿線200多個鄉村的集成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