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10日10:5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在內蒙古呼倫貝爾大草原謝爾塔拉農牧場,幾代農墾人艱苦創業,如今生產條件有了極大改善,生活愈發殷實便利。
1959年,18歲的我來到謝爾塔拉農牧場,成為一名擠奶工。每天凌晨4點起床,走進奶牛舍,開始一天的工作。
業余時間,我和工友還要到海拉爾河邊扛柳條蓋房子、和大泥抹房子,非常辛苦。
那時,農牧場條件艱苦,我結婚時只能住建在半山坡上的半地窨房子,吃的水是馬車從河里拉上來的。路是土路、草原路,連砂石路都沒有,來往車輛很少,去場部拉糧食只能到處借用膠輪車或馬車。
守著天然的海拉爾河水資源,為什么卻“捧著金飯碗要飯吃”?水是興農之本,如果能修一條水渠引河水上山,謝爾塔拉草原何愁不能變成大糧倉?
1979年,原農業部在謝爾塔拉種牛場建設“草原機械化實驗站”,謝爾塔拉人抓住機遇,在半干旱草原上吹響了農田水利建設的號角。
伴隨隆隆機聲,一條43米寬、1500米長的引水渠從海拉爾河畔延伸到山根底下,10多公里長的輸水干渠綿延向前,揚程達35米的揚水站在山坡上靜靜矗立。每遇天旱,數十臺噴灌機便伸開長臂,旋轉著噴頭,騰空起落的晶瑩水珠滋潤著廣闊的謝爾塔拉草原。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謝爾塔拉農牧場1.6萬畝糧、油、青飼料基地成為旱澇保收的豐產田。在這片半干旱草原上,3.5萬畝改良草場穩產高產,8萬畝草庫倫生機無限……
2014年,謝爾塔拉農牧場積極爭取國家水利資金支持,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對原有主干渠進行整修,增加水渠長度,增建一座揚水站,用8條輸水管道分兩個方向把海拉爾河水引向山崗。
2017年6月9日,伴隨著鞭炮聲和歡呼聲,謝爾塔拉歷經兩年建設的新輸水干渠正式通水。
20多米寬、7米高的混凝土斜坡壁,19.5公里長的新輸水干渠,讓碧波蕩漾的海拉爾河水流淌到7萬多畝耕地上,有效緩解了干旱給農業生產帶來的嚴重影響。全場農田節水噴灌面積由原來的3.2萬畝增加到20多萬畝,占全場總耕地面積的80%以上,“靠天吃飯”成為歷史。
水利命脈潤澤謝爾塔拉草原的同時,工人的日子也越過越好。農牧場建起了50多棟樓房,取名叫“謝爾塔拉小鎮”,1000多名員工入住了幸福家園。
目前,農牧場所有街道都建成了水泥路,中央街兩側彩磚人行道旁立起兩排路燈,晚上燈光亮起來。大家高興地說:“謝爾塔拉越來越有城市的味道了!”我家樓上在場部科室和生產隊上班的夫妻各自開著汽車上班,遠在五隊飼養百頭奶牛的小青年每天開車往返。
在呼倫貝爾草原深處,農墾人的生活越來越甜蜜,笑聲越來越爽朗。
(作者為內蒙古呼倫貝爾農墾集團謝爾塔拉農牧場關工委副主任)
《 人民日報 》( 2020年08月10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