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03日14:56 來源:光明網
最近,
一位被稱為“現代魯班”的中國大爺火了,
大家親切地叫他“阿木爺爺”。
阿木爺爺熟練掌握著古老的榫卯和魯班技術。
通過阿木爺爺雙手制作出來的東西,
無一不讓人贊嘆!
魯班凳,
蘋果鎖,
將軍案,
上海世博會結構復雜的
微縮版中國館也不在話下;
獨立行走的小豬佩奇、小汽車,
阿木爺爺都能做出來。
除此之外,
還有小橋流水人家的田園夢。
小木馬
小木船
泡泡風車
在爺爺的作品很多都用到了榫卯結構,
不用任何現代器械工具,
不費一顆釘子一滴膠水,
全憑手工一步步地磨、畫、鋸、鉆、鑿,
就能制作出一系列牢固、精美的工藝品。
這項技藝作為中國木質家具的靈魂,
其實早在7000年前
就已經被老祖宗摸索出來了,
在2000多年前被魯班發揚光大。
魯班作為中國建筑的鼻祖,
他為中國建筑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而提到中國建筑,
我們不得不提到這種建筑——
土樓
位于福建省永定縣下洋鎮初溪村,
有一處標志性的建筑叫初溪土樓群。
初溪共有36座土樓,
由五座圓樓和數十座方樓組合而成,
每座土樓都有唯一的一個名字,
樓名中間都帶有一個“慶”字,
土樓群內共有2000多人口,皆為徐姓。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土樓營造技藝傳承人——徐松生,
就是其中的一員。
父與子的傳承
1953年,
徐松生出生在永定下洋鎮初溪村余慶樓。
從小在土樓里長大的徐松生,
每每回憶起小時候的場景,
他總是這樣說道:
“小時候,
村里最大的土樓住著400余人,
熱鬧非凡,
住在土樓里特別幸福,
每到吃飯時間,
孩子們就愛拿著盛滿飯的碗,
到各家串門,
吃‘百家菜’。”
徐松生的父親和叔叔
都是當地建造土樓的名師傅。
生在土樓建筑世家的徐松生,
在打小的耳濡目染中,
對土樓營造技藝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968年初中畢業后,
年僅14歲的他就跟隨父親修建土樓。
砌基,夯墻,蓋瓦
……
土樓營造技藝的每一個工序,
父親對他都嚴厲要求
徐松生的父親對待工程很嚴謹,
每次做土樓,
他都會細致到
每一塊石頭都必須要自己親自檢查把關。
父親的言傳身教,
徐松生牢記于心。
19歲,
徐松生又跟著父親系統地
學習客家土樓干砌石、泥水匠等手藝。
憑借興趣、天賦和勤學精神,
20歲的徐松生便精通了土樓營造技藝。
1975年,
22歲的徐松生另立門戶,
開始獨立從事客家土樓及民居建筑、維修,
由他參與設計、維修、
施工的大小土樓有10余座。
由于承建的土樓設計合理、質量可靠,
徐松生深受人們的贊揚。
而真正讓徐松生“名震江湖”的,
是他成功幫助化解了土樓的兩次“危機”!
兩次迎難而上
2001年,
初溪村里有著600多年歷史、
素有“家族之城”之稱的集慶樓,
因年久失修而面臨倒塌。
由于工程量大,
危險系數高,資金短缺,
一時間竟無人敢接。
“當時,整個樓都歪歪斜斜,
誰也不知道還能立多久。
村干部找到了徐松生,
說這事兒非得他做不可。
在村干部“三顧茅廬”之后,
徐松生臨危受命,
承接了這次維修任務。
而當時擺在他面前的是一道難解之題:
一方面,集慶樓的營造工藝極為精巧,
整樓采用木構架,
全靠榫頭搭接,
連一枚鐵釘都看不到;
另一方面,樓體受損程度著實讓人吃驚,
樓層上下不平,
挑梁腐朽折斷,
墻體嚴重變形,
72架樓梯殘損變形,
510根立柱全部歪斜,
最大傾角超過30度……
這樓如果不修,
可能還能維持一段時間,
一旦修的過程出現閃失,
就可能樓毀人亡。
面對這個空前大難題,
徐松生足足想了三天三夜。
他非常清楚,
如果這次修繕沒弄好,
那整座樓都報廢了。
可是眼見的這樣的文物廢掉,
徐松生實在不忍心。
于是他決定,
就算人亡也沒關系,
不能讓這樣的文物因此廢掉。
下定決心的徐松生和他的團隊一起,
開始應對這個大難題。
但是他沒想到,
當他想矯正一根歪斜的立柱時,
根本扳不動它,
似乎有幾千公斤的暗力在推著立柱。
原來整座樓510根立柱
都是與眾多梁、檁相勾連的,
它們形成了不同方向的向心力;
就像一排排欹斜著身子站隊的人,
有一股看不見的傾斜力沖向中心點。
徐松生非常清楚,
如何克服圓樓向心力的壓力,
這是能否修繕集慶樓的關鍵。
經過許久的思考,
徐松生采取了先另立旁柱、鋸斷橫檁,
阻斷向心壓力的辦法,
然后或更換或矯正立柱,
一步步地把五百多根柱子維修好了。
徐松生通過這個方法,
成功避免了集慶樓的坍覆。
維修后的集慶樓煥然一新,
恢復了原本古樸滄桑又磅礴恢宏的壯麗風采。
剛修繕完集慶樓,
一年后,
又一次“迎難而上”的問題來了。
2002年,
當時位于廣東省大埔縣的花萼樓崩塌,
眾多師傅皆維修無果,
徐松生又成了大家最后的王牌。
在探查坍塌原因后,
徐松生帶著施工隊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
運用獨創的“楔形夯法”,
最終用極高的水準復原了花萼樓。
短短5個月后,花萼樓便重新對外開放。
一身技藝難覓傳人
從1977年,
徐松生開始獨立從事
客家土樓及民居建筑的營造及修繕工作開始,
他先后參與了下洋初溪善慶樓、初撰樓、
恒慶樓、集慶樓
和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大埔花萼樓、
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故居
廣東大浦中翰第等建筑的營造與修繕工作,
他的技藝深受社會各界的肯定與好評。
徐松生也曾帶了幾十個徒弟,
由于建造土樓,
很辛苦又沒錢賺,
每天風吹日曬,
很少人吃得了這種苦,
加上市場空白,
都不愿意學。
之前帶的徒弟
現在也全都轉了行。
面對這樣的現實,
徐松生有些無奈。
在滾滾時代的洪流中,
他的土樓營造技藝被“束之高閣”,
再難有施展的平臺。
從低谷到新生
2006年,
客家土樓營造技藝入選首批國家級非遺名錄。
2008年福建土樓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客家土樓也因此名揚天下,
隨之而來的旅游熱更是日趨火爆。
每逢周末和節假日,
土樓景區總是游人如織。
慕名來到營造技藝體驗區的青年學生們,
一邊觀看展板,
一邊動起手來,
親身品味著這門流傳久遠的建筑技藝。
徐松生指導游客體驗夯土墻
看到年輕人
對這門流傳久遠的建筑技藝的喜愛,
徐松生也因此萌發出這樣一個新點子
……
作為非遺傳承人,
這些年他一直在琢磨,
希望能夠出一本
專門介紹土樓營造技藝的書,
但由于文化程度不高,
這事也一直擱置了。
“要我建土樓容易,
但拿筆桿子,
那真是要我命。”
徐松生笑著說道。
而正好湊巧的是,
徐松生有個多年的好友叫胡賽標,
兩人臨街住在相隔不過十幾米的地方,
又都是土樓人家。
胡賽標是當地的語文老師,
有著豐厚的文字功底,
一天,
徐松生將自己想出書的想法
告訴了胡賽標,
沒想到兩人一拍即合。
為了給土樓營造技藝留下些許文字和史料,
為了不讓這項傳統技藝失傳。
這兩位古稀老人開始了一場合作,
歷時4個多月,
這本共計1.3萬多字的非遺鄉土教材書稿
已經成稿,
目前正在最后審定,
今后將作為校本教材進入學校。
盡管年歲漸增,
頭發花白,
對徐松生而言,
傳承的心一直都在。
“土樓營造技藝若是哪天消失了,
這對土樓保護來說將會是個大問題。
我希望能夠通過我的介紹,
讓更多人對土樓、土樓營造技藝感興趣。
只要有人愿意學,
我會毫無保留教他。”
徐松生說。
文章來源:光明網 作者:岳沛、靳鈴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