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03日11:09 來源:經濟參考報
新型城鎮化重大項目儲備提速擴容
軌道交通、城市管網等工程將加速鋪開
瞄準惠民生擴內需,我國正提速發力新型城鎮化建設,《經濟參考報》記者獲悉,多地圍繞新型城鎮化緊鑼密鼓展開大批重點項目儲備和開發,除了加快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外,軌道交通、城市管網、環保設施等一攬子項目建設庫浮出水面。業內預計,新型城鎮化每年或帶動有效投資20萬億到50萬億元。面對體量巨大的建設項目,財政資金、專項企業債券、中長期信貸、社會資本等多元化投融資機制也在加速形成。
圍繞新型城鎮化建設,今年以來我國多次作出部署。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新型城鎮化建設;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2020年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公共衛生體系和相關設施建設、防洪排澇設施、老舊小區改造等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方向,并要求各地加強項目儲備和開發;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以新型城鎮化帶動投資和消費需求,推動城市群、都市圈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創新。
專家指出,新型城鎮化既是“兩新一重”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內需最大潛力所在,通過新型城鎮化帶動擴大有效投資,將為穩增長帶來更多新動能。
“新型城鎮化除了帶動傳統的公共設施建設之外,對于城市地下管廊、智能交通、智能停車、新能源充電設備、5G通訊設備等領域的投資和消費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意味著既要完善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還要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和生態城市建設,讓城市更宜居宜業,為此包括城市交通、住房、醫療衛生等領域都需要升級改造。
在劉向東看來,“如果按照3億人進入城市計算,一旦城市空間打開,突破土地、環境容量等制約,每年通過新型城鎮化帶動有效投資的空間大致在20萬億元至50萬億元的規模。”
有關部門正在加快推進。7月以來,國家發展改革委先后發布做好縣城城鎮化公共停車場和公路客運站補短板強弱項工作的通知、關于加快落實新型城鎮化建設補短板強弱項工作有序推進縣城智慧化改造的通知,還于近期下達中央預算內投資93億元,支持一批城鎮生活污水垃圾處理、資源節約循環利用、環境污染治理等重點項目建設。
各地新型城鎮化建設庫也相繼浮出水面。根據各地發改委披露的數據,河南將推進新型城鎮化項目1551個,2020年計劃投資3113億元;云南2020年將推出新型城鎮化項目355個,總投資1.38萬億元;貴州則推出636個總投資2423億元的新型城鎮化項目。從新型城鎮化支持項目看,老舊小區改造、軌道交通、醫療衛生、管網改造、環保設施建設等都是重點方向。
“目前各地都在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但根據各地人流量,需要因城施策,有的城市把重點放在老舊小區改造上,有的城市更注重新區建設,有的城市加快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有的城市加強地下管網改造,各地都在努力補齊城市短板,增強城市品質。從區域角度看,東部沿海和中西中心城市及城市群發展潛力最大,而縣級城市的改造空間也很大。”劉向東說。
國泰君安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高瑞東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各地推動的新型城鎮化將帶動至少三大領域建設,一是城市公用設施領域,包括健全城市路網系統及交通系統設施,健全停車場等便民設施,擴大普惠性養老、幼兒園和托育服務供給;二是城市更新領域,即對老舊小區、老舊廠區、老舊街區和城中村進行系統改造;三是新型智慧城市領域,包括完善城市數字化管理平臺和感知系統等。
新型城鎮化建設如此大體量項目建設,錢從何來?多地明確建立多元化投融資機制來解決巨大的資金缺口問題,包括信貸支持在內的資金組合拳也在加碼發力。
以老舊小區改造為例,近日,國家開發銀行與吉林、浙江、山東、湖北、陜西5省,中國建設銀行與重慶、沈陽、南京、合肥、福州、鄭州、長沙、廣州、蘇州9個城市,分別簽署支持市場力量參與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戰略合作協議。在未來五年內,國家開發銀行、中國建設銀行預計將向5省9市共提供4360億元貸款,重點支持市場力量參與的城鎮老舊小區改造項目。
“只要城鎮化建設符合有效投資方向,滿足消費升級和公共服務需要,就會有社會資本介入。不僅僅是通過出讓土地而獲得建設資金,還應積極引入社會參與醫療、教育、住房、市政等設施建設,政府要通過讓利社會資本,推進投融資多元化和投資有效性。”劉向東說。
在高瑞東看來,需要完善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相匹配的投融資工具。一是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企業債券,用于新型城鎮化建設項目、城鄉融合典型項目、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建設項目等。二是鼓勵開發性政策性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原則和職能定位,對投資運營上述項目的企業進行綜合授信,加大中長期貸款投放規模和力度。三是要形成各方共同承擔改造資金的機制,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充分撬動社會資本,促進各類要素高效集聚支持項目建設。(記者 班娟娟)
公安部數據顯示,1億多農業轉移人口自愿有序實現了市民化,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由2013年的35.93%提高到2019年的44.38%。1億人落戶任務提前完成,成為“十三五”期間戶籍制度改革進展順利、推進新型城鎮化成效顯著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福建省南安市將新型城鎮化建設和鄉村振興發展相結合,逐漸形成城鄉一體、產業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的城鄉發展格局。新華社記者 宋為偉 攝 這是福建泉州南安市羅東鎮附近秋色(10月28日無人機照片)。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凱里市凱棠鎮凱哨村苗族婦女楊美一家2016年搬入市里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成為“新市民”。“十三五”時期,億萬個“羅莉”來到城市、耕耘夢想;伴隨著戶籍制度改革深入推進,他們終于在城市落戶安家。
今年9月,在提交社保記錄和相關證件后,在天津市工作滿一年的張凡通過技能人才引進項目拿到了戶口本,成為一名天津市民。“十三五”期間,以促進人的城鎮化為核心、提高質量為導向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加快推進。
10月15日,58同城、安居客發布《2020年城市人才安居吸引力報告》,從“城市的宜居程度”“行業的發展程度”等維度對城市進行考量,得出全國50城安居吸引力指數排名。
(記者熊麗)“十三五”時期,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堅持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更加注重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更加注重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更加注重環境宜居和歷史文脈傳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
新型城鎮化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擴大國內需求的有機結合點,對促消費惠民生、調結構增后勁有巨大促進作用。在這方面,關鍵是不斷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城市投融資等方面的體制機制,持續釋放消費需求,全面拓展投資空間。
記者24日了解到,國家發展改革委近日下發通知,要求全力做好下半年穩就業保就業工作,明確要集中政策資源,強化要素支撐,加強項目資金投入,促就業舉措要應出盡出,拓崗位辦法要能用盡用。通知強調,各地發展改革部門要切實增強緊迫感、責任感,把就業擺在“六穩”“六保”首要位置,系統謀劃、精心部署下半年穩就業保就業工作。
加強新型城鎮化建設有利于保障基本民生需求,有效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拎包入住公租房,乘公交專線上下班,還打算過兩年接孩子到城里上學……敬川的生活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一個縮影。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關于加快開展縣城城鎮化補短板強弱項工作的通知》,選擇120個縣及縣級市開展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示范工作。推進環境衛生設施提級擴能,有3項建設任務,包括完善垃圾無害化資源化處理設施、健全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改善縣城公共廁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