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03日11:07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編者按
回望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開展的革命戰爭,看到的是一段氣壯山河的壯闊歷程,是無數先烈為此付出的鮮血和生命。7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考察期間,參觀了四平戰役紀念館,深情指出:“要把紅色資源作為堅定理想信念、加強黨性修養的生動教材,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永葆初心、永擔使命。”
我國有著豐富的革命紀念場館、革命文物遺存。在新時代,這些紀念場館發展狀況如何,在“四史”學習教育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應該如何加強建設保護、充分釋放能量?智庫版特組織研究報告、案例、觀點,對此進行深入解析。
【研究報告】
作者:作者:馮 雅 李 剛(分別系南京大學中國智庫研究與評價中心研究員、首席專家)劉志亮(南京雨花臺紅色文化研究院研究員)
革命紀念場館是黨和國家的紅色基因庫。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實地緬懷革命先烈、參觀紀念場館,并強調,“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據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強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
作為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主陣地之一,革命紀念場館的發展現狀關乎愛國主義教育的開展成效。南京大學中國智庫研究與評價中心、南京雨花臺紅色文化研究院組成聯合課題組,就革命紀念場館發展現狀與特點趨勢開展調研、提出建議,以推動其進一步高質量發展。
1.革命紀念場館發展政策環境日益完善
從中央到地方相關政策體系日益健全。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紅色文化保護傳承,發表系列重要講話,為革命紀念場館建設引航定向。2018年7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強調要“提升革命文物展示水平。堅持有址可尋、有物可看、有史可講、有事可說,著力策劃打造主題突出、導向鮮明、內涵豐富的革命文物陳列展覽精品,做到見人見物見精神”。2019年,《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相繼印發,對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與愛國主義教育作出了全新戰略謀劃和全面部署安排。2019年,已有21個省份出臺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實施意見,25個省份印發關于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的實施方案,陜甘寧、川陜、鄂豫皖、東北等地區還建立了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協作機制。
設置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指導機構。2019年,中央編辦批復國家文物局成立革命文物司,負責指導革命文物保護管理利用、研究展示傳播工作,指導革命博物館、紀念館工作以及制定相關政策規范等。目前全國已有江西、福建、重慶等十余個省級文物部門緊跟中央機構設置,成立革命文物處,指導紀念館改進陳列方式,助推紀念館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和實際工作。
革命文物保護利用項目成為重要抓手。從1997年到2019年,中宣部共公布6批473個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其中70%以上是各類紀念館。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建設帶動各省市縣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形成了立體式教育基地建設格局。2020年7月,中宣部從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中遴選了15家作為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庫(一期)紅色基因庫首批試點單位,通過有線電視網絡實現全國聯網,全面展示紅色政權的由來。以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代表的項目工程成為推動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紅色基因傳承、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抓手,以此打造了一套立體式、全方位的紅色基因保護傳承平臺。
免費開放財政補貼力度不斷加強。2008年,中宣部、財政部等部門發布了《關于全國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的通知》,全國各級文化文物部門歸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館、紀念館,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免費開放。財政經費大量投入保障了場館免費開放的支出,確保了博物館紀念館社會效益與公益屬性。從2008年到2018年,全國免費開放的博物館從1007家增長為4743家,免費開放接待參觀人數從0.98億人次增長為9.38億人次,免費開放中央財政補貼從12億元增長為31.42億元。免費開放政策不僅促進了文博事業發展,更推動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
圖一:2019年博物館與革命紀念場館部分數據增長率(注:數據來源于國家文物局公布的《2019年全國博物館名錄》,不含港澳臺地區)
2.革命紀念場館成為傳承紅色基因主陣地
場館與館藏建設實現新突破。新時代,革命紀念場館的發展環境大為改善,數量實現新突破。在《2019年全國博物館名錄》中,我國備案博物館總數為5535家,其中革命紀念場館820家,比上一年度增加了77家。革命紀念場館遍布各地,其中湖南、河南、甘肅、山東、陜西為革命紀念場館數量最多的5個省份,占總數的34.26%。同時,場館性質類型也更為豐富,發展質量得到提升。在820家革命紀念場館中,非國有紀念館占9.27%,國有紀念館占90.73%,其中文物系統紀念館508家,行業性質紀念館236家;一級、二級、三級博物館分別為30家、45家、59家。
根據《2019年全國博物館名錄》,革命紀念場館共有藏品270萬余件,珍貴文物26萬余件,舉辦展覽3500余個,教育活動9萬余次,參觀人數3.7億人次。與2018年相比,革命紀念場館的展覽數量、教育活動數量、參觀人數分別增長了8.96%、73.82%、16%。這些場館在教育活動、參觀人數上的增長率遠遠大于博物館的同期增長率。具體來看,2019年,全國5535家博物館共舉辦了33.46萬場教育活動,上海市龍華烈士紀念館、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分別以4517個、4079個、3080個教育活動位列全國博物館教育活動數量的第6、8、10位;全國博物館共接待觀眾12.27億人次,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西柏坡紀念館分別以1150萬、662萬、564萬人次位列參觀人數的第2、6、8位。
觀眾滿意度與獲得感不斷上升。革命紀念場館的場館與館藏建設不斷實現新突破,其設施環境和活動展覽等深受觀眾好評。調研數據顯示,觀眾對革命紀念場館的教育活動、館舍環境、陳列展覽滿意度最高,分別達82.21%、81.95%、81.71%。同時,在對革命紀念場館教育活動的評價中,受訪者對紀念場館教育活動頻次、效果、形式、主題的滿意度分別為87.50%、80.76%、77.88%、82.69%,教育活動深受觀眾喜愛。此外,在參觀紀念場館之后,85.35%的觀眾認為歷史文化知識得以增加,82.25%的觀眾認為提升了愛國之情與民族自豪感,82.10%的觀眾認為可以通過這種方式緬懷先烈、培育情操,在知識和情感方面收獲頗多。
圖二:觀眾對革命紀念館的滿意度評價(注:數據來源于課題組問卷調查數據,以網絡問卷形式發放,共回收有效問卷4452份,調查日期為2020年4月1日-2020年6月30日)
精心布展傳遞紅色精神。近年來,革命紀念場館陳列展覽的政治站位、展覽質量、展覽效果不斷提升。自1997年以來,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活動已持續舉辦17屆,在評選出的400余個展覽中,有關紅色文化的展覽近70個,接近五分之一。同時,革命紀念場館聚焦社會熱點,緊跟時事大事,展覽主題更為鮮明。部分場館通過合作展覽的方式,擴大了展覽的影響力。2020年5月,雨花臺烈士紀念館、周恩來紀念館、新四軍紀念館、淮海戰役紀念館合作舉辦了“江蘇四種革命精神聯展”,全面展示了雨花英烈精神、周恩來精神、新四軍鐵軍精神、淮海戰役精神四種革命精神的內涵。
儀式教育強化紅色記憶。在開展教育活動時,這些場館更加注重運用儀式禮儀來增強活動的莊重感、儀式感。依托建軍節、建黨節、國慶節、烈士紀念日等重要時間節點,革命紀念場館通過舉辦入隊入團入黨儀式、成人禮,重溫入黨誓詞,共唱國歌等方式,不斷增強教育活動儀式感、參與感,強化紅色記憶。
藝術演繹謳歌愛國主義。革命紀念場館致力于深入挖掘紅色精神內涵,創新教育形式,以藝術演繹的形式謳歌愛國主義。例如,廣州起義紀念館推出了廣州首部紅色主題沉浸式話劇《1927·廣州起義》,使觀眾零距離觀看、體驗劇情。此外,革命紀念場館積極發揮自身優勢創作或參與創作優秀的文藝作品,以話劇、影視劇、文學作品等方式推動愛國主義創新傳播、凝魂塑魄。
日益成為城市紅色地標。在全國300處紅色旅游經典景區中,革命紀念場館占據絕大部分。2007年至2017年,紅色旅游景區接待人數與收入都呈現明顯上升趨勢。作為紅色旅游景區的重要載體,革命紀念場館成了當地的文化地標和紅色名片,不僅帶動革命老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而且通過紅色旅游、紅色影視、深度體驗等相結合的新模式寓教于游,有效實現紅色資源保護和持續利用,實現了革命傳統教育、紅色教育大眾化常態化發展。
四平戰役紀念館成立于1958年,現為全國首批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百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 光明圖片
3.推動革命紀念場館進一步高質量發展
在新時代,革命紀念場館發展的政策環境不斷完善,愛國主義教育優勢更為凸顯,同時,其發展還存在一些短板,只有補齊短板,才能進一步高質量發展,更好實現以史育人、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使命。
加強合作交流,促進場館協調發展。由于革命歷史原因,這些場館大部分分布在中西部革命老區,大都規模較小,與大館相比,在藏品資源、活動開展、工作人員、經費補助、知名度等方面都有著較大差距。紀念館具有強烈的專題屬性,每個館都承載了鮮明獨特的紅色基因。因此,需推動不同地區、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紀念場館之間進行深層次交流合作,通過聯合舉辦展覽、教育活動,人才交流互訪,打造紅色資源聯盟、場館聯盟等方式,促進革命紀念場館協調同步發展。
加強學術研究,為場館發展提供學理支撐。一是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學術隊伍,通過加大館內隊伍的培訓培養,引進相關領域人才,或是與高校、研究機構合作等方式提高學術隊伍的科研水平;二是增加研究深度。通過深入挖掘紅色精神主題內涵,形成自身的研究特色,推出品牌性編研成果。三是拓寬研究廣度。應更加重視紅色文化精神內涵的挖掘,側重于受眾研究、教育效果研究。
增強內化效果,促進紅色教育入腦入心入行。針對目前革命紀念場館部分教育活動存在的同質化、表面化、形式化問題,一方面,應重視新技術的應用與對外宣傳工作,積極將新技術運用到館藏保護開發、陳列展覽、教育活動之中,提高紅色資源的保護、利用、開發、傳播能力;另一方面,在深入挖掘紅色精神內涵的基礎上,以音樂、影劇、動漫等觀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實現互動式、沉浸式、可視化體驗,拉近紅色教育與觀眾的距離,提高觀眾的參與感。
健全配套機制,推動政策落地落實落細。革命紀念場館發展不僅需要頂層設計,也需要機動靈活的基層創新。因此,建立健全配套機制,推動政策落地落實是引導革命紀念場館進一步發展的關鍵一環。例如,建立免費開放資金的動態調整機制,提高政策的活力、效果與可持續性;建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退出機制,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效果來評估基地建設情況;建立系統完善的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和榮譽供給機制,提升革命紀念場館的行業認同度和行業自信心等。
(盧柯全、韋芷晴、王蕾參加調研工作)
相關稿件:
實踐案例:四平戰役紀念館:打造傳承英烈精神的紅色堡壘
專家點評:用好紅色資源 抓好“四史”學習教育
《光明日報》( 2020年08月03日 16版)
12月3日,記者從團省委獲悉,在第五屆中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上,我省有4個項目獲金獎,10個項目獲銀獎,18個項目獲銅獎。大賽由共青團中央、中央文明辦、民政部、水利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中國志愿服務聯合會共同主辦。
信陽市市長尚朝陽感慨地說:“老區信陽今天的巨大變化,既是對革命先烈的最好告慰,也是交給人民群眾的最好答卷。金剛臺西河景區董事長、商城縣大別山精神文化傳承中心負責人江建軍說:“這里是商城起義的主要爆發地,鄂豫皖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看革命舊址、聽革命故事、感受紅色精神……從大山深處的革命老區到遠近聞名的紅色生態旅游村,紅色資源和綠水青山為廣東省揭陽市火炬村帶來新的發展生機。
習近平:把紅色這樣的一些革命故事學好,銘記在心里。把各種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的這種現代化知識和本領也都掌握好,做我們社會主義的接班人、建設者,我們是大有希望的。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進程中創造的先進文化。
“70年前,十八軍軍長張國華的大女兒就是在進藏路上犧牲的,這也是十八軍進軍西藏的第一位犧牲者。 十八軍窯洞群遺址講解員“90后”藏族姑娘拉珍。拉珍站在十八軍窯洞群遺址前。
“我將視071058警號為終生從警榮譽,繼承父輩紅色基因,忠誠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訓詞精神,獻身于崇高的人民公安事業”。071058警號重啟儀式上,沈丘縣公安局黨委委員、政辦室主任黃長春向巴舜巍頒發入警紀念徽章并監誓。
10月22日下午14:30,在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的六安茶谷,在孩子們一首《金寨贊》的朗朗誦讀聲中,2020“鏡頭中的脫貧故事”第五站活動拉開序幕。在直播現場,安徽省扶貧開發工作辦公室副主任陽傳爐、六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孫學龍與扶貧故事公益推薦人趙偉、林旭一起,分享了發生在安徽省的脫貧故事,總結了安徽省脫貧成果與經驗。
抗美援朝志愿軍老戰士 李延年:爆破班的班長滕桂橋,拿著兩個爆破筒,第一個爆破筒,敵人沖了60多人。抗美援朝志愿軍老戰士 李延年:那時是小米加步槍,現在是導彈飛機大炮這么多,我們各民族現在感覺很驕傲,作為中國人感覺特別光榮。
” 疫情發生以來,總書記在不同場合、以不同方式反復強調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極端重要性,有力推動疫情防控國際合作。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經過偉大抗疫斗爭的洗禮,駛向民族復興新航程的中國號巨輪必將乘風破浪、一往無前!
帶孩子參觀革命舊址,感受老一輩革命家的精神風范;走進革命紀念館、歷史博物館,重溫紅色故事;獻上一束花,向為共和國獻身的英雄致敬……憶崢嶸歲月,聚奮進力量。“十一”期間,全國多地紅色景區人氣高漲,人們在互動體驗中感悟紅色文化,在致敬英雄中激發吾輩當自強的奮斗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