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31日14:27 來源:央廣網河南分網
村民吳振業帶著剛采摘的金銀花稱重交貨(央廣網 陳振華 攝)
央廣網南陽7月31日消息(記者彭華 陳振華)“一季花期俺能收入5000塊錢,現在不用給孩兒們伸手要錢,收入能顧住俺自己,還能存點”家住南陽市淅川縣九重鎮唐王橋村的村民吳振業告訴記者,他剛在金銀花種植基地摘完一筐金銀花前來福森金銀花產業產業扶貧基地收貨處稱重。“旺季時,一天能收2—3噸金銀花,第二期花期一天能收一噸多”收貨員連麗紅說。
劉成岐是福森公司中藥材種植公司總經理,他告訴記者:“淅川縣這里有丹江口水庫,為了更好地保護水源地的生態環境,我們公司的金銀花種植不打化肥、不打農藥,僅使用有機肥,這樣既保證藥材品質,又不損害這里的生態環境。”
沙聚忠家的精準扶貧明白欄(央廣網 陳振華 攝)
“我們淅川縣九重鎮唐王橋村金銀花種植產業是有基礎、有銷路、效益高、收效快的‘短線’產業,老百姓依托上市公司的金銀花種植基地,依靠采摘獲取收入”九重鎮鎮長梁虎兵介紹,目前,全村種植總面積8000畝,采摘期時,可帶動鄧淅兩縣四鎮3000余人務工,為鎮上130戶貧困戶務工增加采摘收入,而這一收入僅僅是淅川縣在脫貧攻堅道路上帶給農民的“微小”收入。為了幫助貧困戶脫貧,推動當地產業發展,提振當地經濟,淅川縣針對金銀花、軟籽石榴等特色農業產業創新推出“一地四金”的致富法寶,帶領當地百姓在奔小康的道路上加速奔跑。
“短平快”確保“綠水青山”
淅川縣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地處豫鄂陜三省七縣市結合處,總面積2820平方公里,是南水北調核心水源區、國家生態安全戰略要地。全縣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8678戶97110人,是河南省僅有的四個深度貧困縣之一。
“縣委、縣政府提出‘生態至上、綠色發展’的理念,要求把水質保護作為首位要求,我們淅川縣把破壞水質安全的產業和項目一律叫停,網箱養殖、畜禽養殖、工礦企業等均被關停取締,轉而發展生態林果、生態旅游等綠色產業,讓縣貧困群眾享受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紅利”,經過渠首大壩時,淅川縣委常委、宣傳部長邵書燕向記者說起縣里的脫貧理念。
隨取隨飲的甘甜可口的丹江水(央廣網 陳振華 攝)
“確保首都和受水區人民喝上純凈甘甜的丹江水”是淅川縣人民的政治擔當和長遠發展意識。如何開對“藥方子”,拔掉淅川“窮根子”,把生態壓力變為轉型動力呢?經過認真調研,淅川縣確立了“短中長”三線結合的發展思路。
“短”:通過“菜單式扶貧”抓“產業有基礎、市場有銷路、當期效益高”的短、平、快特色優勢產業,著力打造光伏和生態助力貸增收、特色生態養殖增收、特色種植增收、就業增收為一體的“四重疊加增收”,讓老百姓當年“見實惠”,實現了貧困戶增收全覆蓋。
南陽市扶貧辦黨組成員、副主任周曉義向記者介紹當地的軟籽石榴種植產業(央廣網 陳振華 攝)
今年59歲的程光英因病致貧,重活累活做不了,通過當地政府推薦,在“扶貧車間”就業,從事勞動強度不高的蛋卷原材料打漿工作,每月收入在1500元以上,“現在有穩定收入了,生活有保障了,下一步準備攢點錢,跟著村里包點地種果樹,多掙點錢,不讓孩子們為我的養老發愁”程光英說。
程光英口中的包地種樹,說的就是淅川縣提出的中線脫貧產業:生態林果套種。
林果的成果期為3—5年,成果后經濟價值較高,但傳統生態種植意味著林果產量有限,如何解決這一難題呢?淅川縣扶貧辦主任周保全告訴記者當地生態林果種植的增收“竅門”:“雖然生態種植會導致產量上不去,但我們選擇了成果價格較高、銷量較好的杏李、軟籽石榴、大櫻桃等生態經濟林果,并且采用林下套種的形式,套種油牡丹、花生、辣椒、紅薯等林下作物,同時,林間生長的雜草還可以用來養牛、養羊,這樣就使農戶的畝產收入不減反增”。
為使淅川百姓端上“金飯碗”,不再為生計發愁,淅川縣將生態旅游作為長線產業,以丹江湖5A級景區創建為載體,大力推動農旅、林旅、體旅、文旅的深度融合,打造環丹江湖生態旅游圈,通過景區拉動、典型帶動、融合聯動,讓百姓在生態旅游產業鏈上增收致富。目前,全縣共建成旅游重點鄉鎮10個,旅游重點村36個,鄉村旅游產業園40個,農家樂和特色民宿500多家,年接待游客500多萬人次,輻射帶動1600多戶貧困戶脫貧致富。
“一地四金”提升貧困戶脫貧動力
喬玉良、沙聚忠現在住的新房和以前住的危房有著鮮明的對比(央廣網 陳振華 攝)
在武店村的石榴承包田內,建檔立卡貧困戶喬玉良正在給石榴幼果套袋,再過兩個月左右,這些軟籽石榴便能夠銷往各地。看見記者前來采訪,她打開了自己的話匣子,“早年俺得了場大病致了貧,甚至想過不活了,后來在村里的號召下,俺將3畝地流轉給石榴公司,每畝地年租金800元,去年俺家又承包了38畝石榴園管理,每畝一年給俺600元的管護費,石榴成熟后還給俺獎勵,最好的果一斤給俺一塊錢。另外俺在石榴園里套種的紅薯、辣椒的收入全都歸俺,還額外獎勵400元/畝,好幾項收入加起來俺一年能掙5、6萬塊,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數字。去年一年俺家就脫了貧,現在的生活太幸福了,俺得好好活下去”。
說到脫貧攻堅的成果,喬玉良豎起大拇指(央廣網 陳振華 攝)
喬玉良所說“好幾項收入”指的就是村里推行的“一地生四金”。
武店村是九重鎮政府招商引資企業河南仁和康源軟籽石榴公司的石榴種植基地。公司總經理李峰告訴記者,為增加農戶收入,幫助貧困戶早日脫貧,公司創新管理運行機制,在軟籽石榴規模化種植方面秉承“政府主導、市場運作、三權分治、利益共享”的原則,讓土地所有權歸村集體、承包權歸農戶、經營權歸企業的方式,為當地農民提供“四金”:即土地流轉的租金(800元/畝/年)、傭金(農民反租倒包石榴園的管護費600元/畝/年)、果金(果品收入提成按每斤精品果1元、商品果0.5元、殘次果0.1元)、股金(貧困戶以到戶增收資金入股分紅500元/畝/年、土地出租戶以土地入股第五年起按凈收益的50%比例分紅),針對村里建檔立卡貧困戶,仁和康源公司還免費為其提供水肥一體化配套設施以及獎金(林下套種收入和產業獎補400元/畝/年)。
已脫貧的沙聚忠、喬玉良老兩口在自家新蓋的二層小樓前開心的合影(央廣網 陳振華 攝)
鄒旭斌也是“一地四金”的收益貧困戶。2017年,鄒旭斌流轉了3畝土地,通過在石榴基地務工干活兒一年收入26000余元,當年就光榮脫貧。嘗到了脫貧致富的甜頭,老鄒越來越有干勁兒,他買了牛搞養殖,又從仁和康源公司反租倒包了6畝石榴園,“估計今年攏共差不多掙個7、8萬元錢吧”老鄒笑的合不攏嘴,臉上洋溢著滿滿的幸福。
已脫貧的鄒許斌在自己承包的石榴園里幸福地說著自己的脫貧故事(央廣網 陳振華 攝)
“感謝黨的扶貧好政策,好日子都是奮斗出來的,只要我們努力去干,都能過上幸福生活,我相信以后的生活會過的更美”,貧困戶沙聚忠站在自家新蓋的二層小樓前充滿信心地說。
目前,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已基本實現脫貧,每戶貧困戶家庭里張貼的精準扶貧明白欄上,清清楚楚的記錄著村里在脫貧攻堅道路上的一個又一個“動人的數字”,這是淅川縣脫貧奔小康的道路上,“加速跑”的有力見證。
近日,中國文明網發布2020年10月“中國好人榜”,其中寶豐縣王世杰入選此榜中的“助人為樂好人”。據統計,截至2019年年底,王世杰累計投入2.56億元,有效帶動39個貧困村、2100戶貧困人口脫貧增收。
廣東省江門市是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地理位置優越,自然資源豐富。養蜂場周邊群山環繞,生長著1.5萬畝生態林,植物種類豐富,蜜蜂一年四季都可以采蜜,產出的蜂蜜天然無污染,品質極佳。
在當地農商銀行“扶貧小額信貸+脫貧致富貸”的支持下,巴代里如今僅靠賣駝奶每月就能掙10萬元。截至11月底,新疆農村信用社已累計發放“脫貧致富貸”近7500萬元,惠及125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
在廣西百色市凌云縣下甲鎮加西村,當地村民在采摘桑葉(2019年3月27日攝)。
(記者 尹賽楠)“祖祖輩輩灑滿汗水,我們終于種下希望。”蕩氣回腸的詞句里,流露出的,是熱情好客的彝家兒女對于美好生活的殷切期望…… “山窩窩”里的火普村如今舊貌換新顏。
2017年,作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郝永紅在幫扶干部的幫助下,申請了5萬元小額貼息貸款,在家里老房子的基礎上,建起3個大棚,發展蘑菇產業。” 圖為左家灣村村民在郝永紅的大棚內務工,制作菌棒,一天有七八十元的收入。
(記者 梁木) 河南省駐馬店市上蔡縣,是全國糧食生產百強縣,也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目前,上蔡縣全縣建成貧困家庭重度殘疾人托養中心32個,實現26個鄉鎮全覆蓋,入住貧困家庭重度殘疾人606人,解放貧困家庭勞動力投入務工就業800多人,為貧困家庭勞動力提供就業崗位370個。
“來,嘗嘗我們種植的菊花,純天然無污染,可以直接吃。” 據介紹,這些菊花是狀元紅皇繡菊,花型大,結球狀,可鮮食,亦可蒸、煮、燒、拌,食用、泡茶、釀酒、入藥均可。
易地搬遷,搬得出只是第一步,后續還要穩得住、能致富、生活好。喬建厚介紹說,盧氏縣支持易地搬遷后續產業發展,建成71個扶貧產業基地、8個光伏電站,在安置點周邊興辦60多家企業,帶動1.13萬人就地就近增收。
易地搬遷,搬得出只是第一步,后續還要穩得住、能致富、生活好。喬建厚介紹說,盧氏縣支持易地搬遷后續產業發展,建成71個扶貧產業基地、8個光伏電站,在安置點周邊興辦60多家企業,帶動1.13萬人就地就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