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30日23:00 來源:楊建國
上周,借著參加活動的機會,赴江蘇省盱眙縣考察調研龍蝦產業。
考察下來,既興奮,又有些失落。
興奮的是,找到了農業高質量發展好的標桿,失落的是,河南這邊剛剛全面啟動農業高質量發展,而盱眙早在2018年已經提出開展,今年宣布開啟龍蝦產業“二次創業”。
我想,這種差距,不僅僅事關發展的方向,也包括理念、定力等等。
考察后,我總結了農業高質量發展盱眙樣本的精髓:
以工業化思維謀劃龍蝦產業發展,把畝均產出效應作為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根本抓手。
以下為全文:
上周,借著參加活動的機會,赴江蘇省盱眙縣考察調研龍蝦產業。
雖然一直清楚“盱眙龍蝦”在農業領域里的排名和價值,但親身體驗過后,感覺還是大大低估了“盱眙龍蝦”這四個字的分量。
高達203.92億元的品牌價值,連續5年位居全國水產品類區域公共品牌第一名,百億級產業規模,150億元的經濟總產值,其中年直接收入7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收入80億元,帶動 20萬盱眙人找到“金飯碗”,每4個盱眙人中就有一位的收入與龍蝦有關,造就了一批百萬蝦王、千萬蝦富......
可以說,作為小龍蝦產業的發端地、創新地、引領地,經過20多年的持續打造,盱眙縣已經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小龍蝦產業版圖上的“標志性”所在,也讓“世界小龍蝦看中國,中國小龍蝦看盱眙” 這句口號扎實落地。
印象最深的是,這樣一組對比:河南剛剛召開農業全省農業高質量發展大會,正式邁入農業高質量發展新階段,而盱眙縣委書記梁三元則在2018年提出推動“盱眙龍蝦”朝高質量發展轉型,并在剛剛過去中國龍蝦高質量發展大會上提出,開啟盱眙龍蝦“二次創業”。
從時間線,以及實際發展的階段來看,盱眙龍蝦產業毫無疑問屬于全國農業高質量發展領域的第一方陣、頭陣,其發展模式和路徑,特別值得正在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轉型的河南,尤其是河南的縣域研究學習、借鑒。
也正是帶著探尋盱於龍蝦產業高質量發展“密碼”目的,筆者先后實地考察了盱眙縣蝦稻共生種養的發源地、創新地典型--時集村,中國龍蝦產業電商中心、龍蝦創業學院等盱於龍蝦產業的關鍵環節,仔細梳理了以龍蝦產業為核心的,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盱眙樣本”,其關鍵是:
以工業化思維謀劃龍蝦產業發展,把畝均產出效應作為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根本抓手。
在中國龍蝦高質量發展大會致辭中,盱眙縣委書記梁三元這樣總結了盱眙龍蝦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要在延鏈補鏈中做好轉型升級文章。始終以工業化思維謀劃盱眙龍蝦產業化發展,以現代化方式推動產業轉型,在產業鏈構建上突出“全”,在龍頭企業引培上突出“大”,在園區平臺打造上突出“高”,通過招大引強、培育骨干、打造載體,為龍蝦產業注入新的發展動能。
而拆解來看,這種工業化思維,其實包含以下幾個關鍵詞:
第一,以現代農業產業園為載體。
隨著鄉村振興建設即將全面啟動,現代農業產業園的作用正變得愈發重要:既是新時期中央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農業現代化的重大舉措,也是培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新動能和推進農民增收機制創新的重要載體。
而盱眙龍蝦產業發展的關鍵載體,也放在了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上。
面積32.9萬畝,布局蝦稻全產業鏈構建“一帶二核三區”產業格局,集聚6家國家級和省級科研基地、23家加工企業、45家蝦稻產業家庭農場、69家合作社,2019年生態蝦稻主導產業產值達19.19億元……
作為淮安市唯一、江蘇省僅二入圍2020年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名單的全國31個產業園之一,盱眙現代農業產業園是盱眙龍蝦產業高質量發展當之無愧的重要載體。
也正是通過現代農業產業園這個平臺,極大推動了盱眙龍蝦產業結構的升級和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進而讓整個產業成功實現了轉型升級、提速換擋、結構優化。
第二,以高標準的“蝦稻共生”模式為特色。
在與當地工作人員交流中得知,盱眙縣目前龍蝦養殖面積已達83.5萬畝,其中池塘養殖17萬畝,“蝦稻共生”66.5萬畝,年產龍蝦8萬噸,年交易量12萬噸。
而高標準的“蝦稻共生”模式背后,則是盱眙縣委、縣政府從政策、資金、技術等一整套措施、辦法引導推動。
政策方面,先后制定《盱眙縣“十三五”蝦稻共生產業發展規劃》《2018年蝦稻共生擴面提質增效行動方案》《現代農業和龍蝦產業發展扶持引導資金管理辦法》等文件;
資金方面,統籌省市農業項目資金,優先扶持蝦稻共生項目,縣財政每年安排1500萬元專項資金扶持龍蝦產業發展。金融機構為蝦稻共生量身定制“蝦稻(蓮)致富貸”,為全縣蝦稻共生種養戶提供龍蝦養殖高溫、干旱、洪澇及病害等保險,切實為種養大戶提供資金支持和風險保障;
技術方面,則深化與大院大所合作,篩選培育適宜盱眙蝦稻共生的水稻品種……
第三,以全產業鏈構建、三產融合發展為格局。
農業全產業鏈開發,是解決當下農業高質量發展難題的有力途徑,而這方面,盱眙方案堪稱標桿。
除了高標準的“蝦稻共生”基地,本次考察還實地走訪了中國龍蝦產業電商中心、龍蝦創業學院等盱眙龍蝦產業的關鍵環節,充分感受了盱眙打通龍蝦全產業鏈的決心和成效。
工業方面,圍繞蝦稻共生,加工產業鏈已然成型。在現代農業產業園內,龍蝦加工廠和龍蝦加工產業區,以盱眙龍蝦產業集團、泗州城農業等為代表的7家龍蝦深加工龍頭企業,以景山米業、星緣糧油為代表的16家龍蝦香米加工企業,從事主導產業新型經營主體達114個。
而在第三產業方面,龍蝦銷售中心和電商中心,則提供“線上+線下”的全方位服務。而近年來,阿里巴巴、京東、蘇寧等電商企業主動對接,建立阿里巴巴盱眙館、蘇寧易購盱眙館、京東商城盱眙館,暢通第一產業銷售渠道。電商也成為了盱眙龍蝦一大亮點和新的發展動能。
此行最大亮點,是盱眙龍蝦創業學院。農業高質量發展過程中,人才短板,特別是鄉土人才素質、知識、技能等方面的不足,是需要各地解決的共同難題。
而盱於以龍蝦創業學為載體,在全國率先成立了集“產、學、研、創”于一體的人才培養體系,截止目前,以完成培訓數千人次,為龍蝦全產業鏈發展提供了大量人才和技術支撐。
第四,持之以恒的品牌打造戰略。
盱眙期間,聽到了一個有趣的詞:盱眙龍蝦精神。
對此,盱眙縣委書記梁三元下過這樣的定義:全國那么多產區,為什么盱眙就可以做成全國第一龍蝦品牌?這得益于兩條根本的經驗,一是長期堅持,二是持續創新,這也是“五湖四海闖蕩、紅紅火火終生”盱眙龍蝦精神的核心所在。
而這種長期堅持,在打造盱眙龍蝦品牌上,體現的最為明顯。
以2000年創辦龍蝦節為開端,從“養在深閨無人識”到如今的享譽全國、走向世界,盱眙始終把龍蝦產業作為富民強縣的特色產業,保持戰略定力,不斷加大對龍蝦產業發展的投入和引導,也不斷保持在龍蝦產業品牌打造、培育方面的投入和支持。
而在筆者看來,保持打造農業品牌的戰略定力,可能最值得各地縣域學習、借鑒。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12月6日發布,全國林下經濟經營和利用面積目前已達6億畝,林下經濟總產值超過9000億元,從業人數超過3400萬。林下經濟,主要是指以林地資源和森林生態環境為依托,發展起來的林下種植業、養殖業、采集業和森林旅游業。
現在正值江西贛州、宜春等地的油茶采摘期。樟樹市依托山地資源優勢,采取“企業+合作社+農戶”等方式,從資金、技術、土地流轉等方面鼓勵和扶持農戶大力發展油茶產業。目前,樟樹市11萬畝油茶喜獲豐收,預計總產值將超過2億元,油茶種植已成為農戶的一條致富路。
為貫徹落實 “五個重要”新要求,推動臨港新片區總體方案、管理辦法、特殊支持政策等落地見效,8月20日上海發布臨港新片區3年行動方案。未來,臨港新片區將打造國際創新協同高地,高起點建設國際創新協同區,著力增強海內外人才集聚能力,打造國內人才創新創業首選地、海外人才踴躍匯聚目的地和人才綜合服務棲息地。
林下經濟是依托森林資源和林下空間,發展種植、養殖、林產品采集加工和開展森林景觀利用的一種復合經營模式,是實現森林資源可持續利用、提升森林綜合效益的有效途徑。其中:林下種植面積330萬畝,包括食用菌、中藥材、茶葉等;林下養殖面積310.9萬畝,包括林下雞、蜂、家畜等。
未來三年,亦莊將發展成一座重“質”之城。經過28年建設,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汽車和新能源智能汽車、生物技術和大健康、機器人和裝備制造產業已成為經開區四大主導產業。目前經開區已落實對企業免征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單位費,惠及區內企業1.3萬家。
從比重看,2018年,房屋建筑業完成建筑業總產值占比為62.5%,比2013年下降1.6個百分點;土木工程建筑業占比27.6%,提高2.6個百分點;建筑安裝業占比5.2%,下降0.5個百分點;建筑裝飾、裝修和其他建筑業占比4.8%,下降0.5個百分點。
山東省濱州市某糧食加工企業負責人 張志軍:我們現在整個年加工小麥大約在100萬噸左右,整個去年的產值突破了63.8億元,我們從一粒小麥創造了500多個品種,糧食產業是大有可為的。
私營建筑業企業6.7萬個,占全部建筑業企業比重達到70.6%,比1996年增加6.7萬個,占比提高69.3個百分點;年末從業人員3113萬人,占全部建筑業企業比重為56.0%,比1996年增加3105萬人,占比提高55.6個百分點。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今天發布數據顯示:2018年末,全國納入糧食產業經濟統計的企業達到2.3萬戶,年工業總產值突破3萬億元。各類涉糧企業加工轉化糧食5.5億噸,糧食加工轉化率達到83%。
湖南省長沙市瞄準國家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不斷推動工業企業轉型升級,實施智能化技術改造,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全力打造智造之城。在大刀闊斧引導傳統產業智能化改造同時,長沙還瞄準智能制造新興領域,培育了智能網聯汽車、智能裝備、智能終端,自主可控及信息安全等新興特色產業。